1、单元测试(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C学生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D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五四运动,“青岛问题之力争”体现了外争主权,“曹汝霖宅之焚烧”“章宗祥大受夷伤”体现了内惩国贼,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京学界,此时运动还未初步胜利,排除A、B、D三项。2马勇在超越革命与改良中记述:“在世纪初国人精神迷失而不知所措的特殊背景下
2、,五四的选择为当时苦闷的思想文化界带来了一线希望,因而很快成为新派知识分子的普遍认识。”材料中“五四的选择”是()民主科学工农联盟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A BC D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所以民主与科学也是“五四的选择”,故正确;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故正确;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故正确;工农联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后的产物,故错误。D项正确。3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
3、的死。”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A实行君主立宪 B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C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走十月革命道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的进步期刊,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因此毛泽东所说的大潮就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故D项正确。实行君主立宪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而是强调挽救民族危亡必须走十月革命道路,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与材料时间“1919年”不符,排除
4、C项。4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图片展,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是()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共一大会址,故选B项。五四运动时,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C、D两项虽然意义重大,但都与开天辟地不符。5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解释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
5、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可知,这是在论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并没有与国民党合作的内容,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革命任务和奋斗目标,不符合材料,C、D两项错误。61926年,益世报记载:“孙(传芳)刻下旷观大势,颇欲于短期间内,休养生息,蓄养五省之精力,不欲有事于他方,故对北吴南蒋,极尽敷衍之能事。”这种现象反映了()A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北伐战争深入发展的可能性C北洋军阀间的割据混战状态D北伐战争遭到严重挫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孙(传芳)欲于短
6、期间内,休养生息,蓄养五省之精力”“对北吴南蒋,极尽敷衍之能事”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伐战争。当北伐军进攻吴佩孚时,同为北洋军阀的孙传芳并未对其进行有力援助,这说明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这一态势有利于北伐战争的深入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7从1924年1月后至1927年4月前,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的进展,主要依赖于()A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的推动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推动C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推动D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共合作领导答案A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B、C
7、两项都从属于统一战线,故排除;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国民党为核心,故D项错误。8“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国民之责任愈益重大。”文中的“本政府”是()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武汉”“国民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D项符合题意。9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D建立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
8、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01928年6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上提出:“中国革命发展趋势和反动势力的加强,与中国不能统一以及革命不平衡性,证明中国革命有割据的可能,在南中国几省目前就应该开始割据局面的准备。”这一讲话体现出()A周恩来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B周恩来对“城市中心论”的批评C周恩来对毛泽东新理论的支持D党对农村革命意义的认可答案A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周恩来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反映出周恩来对国情的清醒认识,A项正确。周恩来是分析国情,认为须改变策略,并不是批评,也未体现对新理论的支持,排除B、C两项;这时只是分
9、析道路,并不是总结,排除D项。11观察下图,对图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南昌起义后,主动向广州转移C按八七会议精神开展土地革命D运用游击战术粉碎国民党“围剿”答案A解析从图中信息“长沙”“文家市”“井冈山”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率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乡村进军,从此,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故A项正确。121930年毛泽东说:“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这么说的目的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B坚决执行共产国际的
10、决议C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答案D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理论。毛泽东这么说的目的是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没有突出材料反映的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排除A、B、C三项。13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据上述材料分析红军
11、长征的原因()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王明推行“左倾”路线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可知,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是红军长征的原因,故正确;根据材料“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可知,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是红军长征的原因,故正确;根据材料“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可知,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是红军长征的原因,故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明的“左倾”错误,错误。故选A项。14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
12、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B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排除A、B、C三项,选D项。15“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
13、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埃德加斯诺这段描述反映了红军()A艰苦奋斗的精神 B紧密团结的精神C坚定的理想信念 D独立自主的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反映了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2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
14、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材料二1927年初,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声称:我们过去有一个根本错误,就是在国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为今天只能做国民革命,仿佛多做了一点便违反了革命铁律。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这个限制,不仅要努力争取无产阶级的实际领导权,而且要“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以行向社会主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材料三莫斯科支持中共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
15、共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年到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共决议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7分)答案(1)变化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共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2分)发展
16、壮大的原因: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更广泛人民的利益,具有吸引力。(3分)基本上停止增加的原因:国共合作实现,中共忽视了组织和革命的独立性。(3分)(2)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急于求成心理的作用;共产国际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影响:“左”倾思想抬头;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不良影响。(4分)(3)理解: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成功运用;当时的领导人坚持“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和探索;中共逐渐成熟。(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党员432人”可知,1921
17、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从材料一“此后至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可知,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没有增加。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的性质可知发展壮大的原因,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措施,可知中国共产党党员停止增加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27年初”可知,此时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以行向社会主义”可知,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用;根据材料二出处可知,受共产国际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以行向社会主义”可知,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冒进的“左”倾错误思想;根据材料二“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实际领导权”可知,会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不良影响。第(3)问,结合所学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7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