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学视角下的郑和下西洋从明成祖时的1405年,到成祖之孙宣德帝时的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人员(绝大多数为军人)力量之强,技术水平之高,航行范围之广,在当时都是空前的。1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然而,为什么气势恢宏的航海壮举却很快“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没有形成前后相继的局面,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事实上,对于上述问题已有学者提出并回答过,但他们主要是从中国的思想文化、民众心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角度来分析的。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因片面强调主观因素而略显历史唯心主义倾向。还有些学者尽管强调了经济、阶级等客观因素,但也因缺乏
2、系统的理论支持而流于空泛。郑和的航海属于实践活动,而作为主体的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这正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目的实际上是利益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判定结果,说到底是界定了的利益。利益是目的的内容,目的是利益的形式,因此主体的目的一定要与自身的利益相适应,正确地反映利益。这样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分析就由对目的的分析转化成对目的与利益的一致性分析了。因此,笔者尝试使用演绎法,以政治学理论中有关利益的阐释为大前提,以历史材料为小前提,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一、政治学理论中关于利益的阐释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课题,一般既包括哲学伦理学含义又包括经济物质含义。利益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利益总是
3、人的或由人组成的组织、集体的利益,没有人根本谈不上利益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生物体必须要新陈代谢,要与外界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人是有意识的,人的需要除了随人的生理变化而变化以外,又随人的意识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4、,从而又具有主观性,这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显着区别。概言之,人的需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按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层次,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它们以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两个需要客体为表现形式,其中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但是仅有需要不行,关键是需要的满足。需要的满足本质上是人们以一定的途径获取需要对象,而“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把从事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提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日程”。为了满足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处于基础和决定地位的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关系一旦形成,不仅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区
5、域化,而且还支配着用以满足需要的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客观地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从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体而言,人与需要对象之间的关系就转化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了。这样就形成了由需要到生产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链条,人们的需要完成了社会转化、客观化,从而利益产生了。因此,“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既是一个物质范畴,也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社会性。”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10需要只有与能够满足需要的手段的使用相联系,即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能转化成利益。实现了的利益便会转化成手段,并使主体产生
6、新的需要。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满足需要的手段即利益。而社会关系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根本性手段,因此“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利益是客观的,但对它的界定却具有主观性,对利益的判定结果或者说界定了的利益就是目的,因此,主体的目的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它以客观利益为中介与生产方式产生联系。目的只有正确地反映利益才能实现并扩大利益,继而产生新的目的、新的实践,形成循环,否则就会妨害利益,导致原有目的的改变或取消。这样要回答本文篇首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考察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否正确反映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否与利益一致。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分析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见仁见智、说法不一。比较典
7、型的观点有:寻找被明成祖篡夺了帝位的建文帝11;“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2;“恢复发展和开创同西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13 “通好它国,怀柔远人”14;“谋求内外稳定”15;联合他国围堵帖木儿16;经济目的说;17另外还有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加强文化交流等说法。综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踪迹建文帝之说,略显牵强,有点高估被公认为“仁柔少断”的建文帝了,如果真的有这个目的也是次要目的。其实,“这种说法在明代已有人提出怀疑之言”18。“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说,实际上是把实现目的的方式、方法混同于目的本身了。“明史云: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藩国,宣天子诏,
8、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19而“谋求内外稳定”义同“巩固政权”,是万能的说法,当然有一定正确性,但太过笼统。郑和航海远达非洲,因此围堵帖木儿说也缺乏说服力。而至于经济目的说,搜寻奇珍异宝说,加强文化交流说等,则是把主观目的造成的某些客观结果、产生的副产品同目的等同起来了。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政治上的,具体而言是恢复、巩固,特别是扩大封贡体系,形成“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宏伟局面,说得委婉一点就是“恢复发展和开创同西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通好它国,怀柔远人”。一定程度上,如梁启超所说:“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20建立封贡体系是
9、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需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近代以前,世界领先、历久不衰,华夏民族因此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这种文化优越感在对待异族它邦上,则具体表现为“华夏中心意识,也称中国中心观或天朝心态”。21华夏中心意识包括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两层含义。中国为尊的居高临下心态以及华夷一统,“四海一家,化被天下”,的大一统观念自然就成了这种“华夏中心意识”的必然逻辑结果,“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天下共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因为人们视此为衡量一个王朝是否强盛的标志。封贡体系就是在上述一系列主观意识支配下,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儒家礼治思想,以及由之决定的“柔远
10、存抚”、“厚往薄来”为工具或原则而产生的客观结果。历史上中原华夏政权的宗主地位受到挑战乃至被取代的情形并不鲜见,最明显的例子是蒙古统治者南下中原,建立疆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元朝的统治者没有文化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因此在对待朝贡国上,以武力取代怀柔,取代文化上的“化”,转而进行压服,不时干涉其内政,而且“蒙古统治者尤重朝贡的物质利益”,“朝贡制度较以往更具君臣主从关系的实际内涵,朝贡的礼仪性降到次要地位”。22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封建传统一仍其旧,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极致并恢复、发展了因元朝灭亡而中断的宗藩关系,完善了封贡体系,使其手续更加缜密,组织管理更为严格。但“洪武末年,多数海外国家已久
11、不来贡,与明廷十分疏远了”。23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政权的明成祖新登宝座时,“前来朝贺的只有朝鲜等少数国家的使臣”24。因此,为了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地位,他对封贡体系较之其父更是情有独钟,“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仍是锐意通四夷,广招海外国家前来朝贡”。25郑和下西洋就是为着这个目的而进行的:“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亚、非诸国,招徕各国使臣入贡,开拓贡使贸易。宦官郑和几次出使。”26 “郑和携带成祖诏谕诸国的敕书,去各国开读,并持有颁赐各国王的敕诰和王印。”27明成祖御临的明朝宫廷宴会上曾响起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人圣。天陛班列
12、众公卿,齐声歌太平。”28因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恢复、巩固、特别是拓展封贡体系。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主体之利益的一致性分析那么,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巩固并发展、扩大封贡体系这一目的与其利益是否相符呢?利益总是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利益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而其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基础性作用的是经济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明成祖作为一国之君、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其根本利益应该是也只能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对外政治关系应该是为内部社会关系的稳定服务的,不能以损害国内社会关系的稳定为代价。从长远看,
13、对外政治关系也应建立在某种对外经济关系之上,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否则便不会长久。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试图恢复、巩固并扩大封贡体系所采用的方式用现代话语来说是“胡萝卜加大棒”。“厚往薄来”的胡萝卜政策无异于古代版的金钱外交:“携带大量金银、铜钱,运载大批货物作为赏赐”29以换取对明朝“天朝上国”地位的认可。为使它国宾服,实施军事威慑,挥舞一下大棒,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大棒的挥舞是必须要付出经济代价的。对大明的陆上临国挥舞大棒,耗费的金钱不会很多,是比较实际的考量,因为军事力量在短时间内即可到达。但若耀兵海外,这在当时来说可是非同寻常的事。首先,军队人数要多、船队要大,否则起不到威慑的作用。其次,历时
14、久长。运动空间的扩大必然伴随时间的延长。因此,在海外挥舞大棒的流程:造巨船、修巨船、向大批船队人员提供长时间的给养、对归国船员的丰厚赏赐等,是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的。30总之,郑和下西洋为达到目的,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巨大的。不过,分析目的与利益的一致性,不但要看实现目的所付出的代价,更要对目的达到后所获得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封贡体系本质而言,是一种对外政治关系,但这种政治关系是特殊的政治关系,因为它不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上的朝贡贸易和礼仪上的册封是封贡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封贡体系因此得名。它着重“追求的是君臣主从关系的名分或形式,彼此之间等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仅仅
15、在朝贡文书和朝贡礼仪中有所反映”。31在封贡体系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被颠倒了,成了政治决定经济。正因为被颠倒了所以又被歪曲了:朝贡贸易无非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损己利彼的交换。“这种贸易不仅不抽关税,而且明廷对于贡品也是付钱的,往往比市价高得多的钱。”32外国学者也认为:“朝贡制度的主要负担在于接受者。”33 “明朝政府在回赐、赏赐方面,一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尤以永乐朝为最。”34诚然,万国来朝35,宗藩体系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士气,增加皇帝的亲和力,从而有利于稳定国内政治关系,甚至可以起到“柔远人以饰太平”的作用,对明成祖来说也可谓是收益,是利益。但是,物质利益或者说经济关系才是最
16、根本的利益,当这种对外政治关系的取得和维持导致国库空虚,使统治者缺乏统治资金时,它就成了明朝的负担了,乃至损害封建统治的基础小农经济,从而成了危及明朝政治关系的不稳定因素了。财政负担的加剧必然对经济、政治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威胁明朝既得利益者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从明朝封建统治者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所付出的成本远大于收益。非但如此,郑和下西洋使“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的民间呼声日益高涨和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兴起”,36这无疑会触动特别注重加强中央集权的明朝封建统治者的神经,因为这威胁了他们的统治秩序、社会关系,从而有损于他们的根本利益。明朝作为典型的封建社会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明成祖把封贡体
17、系扩大至万里海疆这一目的,反映的是其要显示自己是“天命之子”的一时之需,这种需要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作基础,无法同民间的对外贸易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37,缺乏持久的不断发展的经济动力,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主观虚幻的需要,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因为“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38需要本身并不是利益,需要只有同能够满足需要的手段相结合才能成为利益。而在明朝封建制度下,统治者是缺乏满足扩大封贡体系至万里海疆这种需要的手段的。封贡体系重名轻实,所体现的具有真实内涵的政治上的臣服,仅包括朝鲜、安南、琉球、占城等少数国家,且不是从一而终。而且“在数量众多的所谓朝贡国中,偶有一二次朝贡记录的国家
18、并不在少数,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招徕入贡的海外30余国多属此类,随着下西洋活动的结束,这些国家断绝了与中国的往来”,39因此,实际上,它们根本就没有被真正纳入封贡体系。对以明成祖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而言,建立封贡体系本身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但是明成祖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它所追求的封贡体系,在范围上是不自量力的,与之相联系,在朝贡国的选择上是盲目的,在结果上是得不偿失、自欺欺人的,因此是对自身利益的误判,是与其根本利益不符的目的。四、结语由于华夏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天朝心态”,因此,一般而言,建立本质上属于“礼治外延”因而与统治合法性密切相关的封贡体系,是每一位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但是需要不
19、等于利益,需要只有与能够满足需要的手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利益。因此,封贡体系的范围必须有个度。明成祖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极力拓展它,是超出了这个度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阶级或集团的目的,只有符合当时的历史进程并具备现实手段的时候,即只有与利益相一致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虽然他们凭借他们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和国家机器,使他们的某些反历史发展的目的暂时地,甚至是表面上地如愿以偿了,但又总是引起他们所始料不及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变化,以致这种目的最终被历史发展进程所否定。郑和下西洋就是这样,它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而又被中国封建社会所扼杀,没有也无法形成前后相继的局面。因为,在明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并
20、没有走到尽头,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只出现过体制内的异己力量而不曾出现体制外的异己力量,从而也没有形成体制外的权力中心,40如果没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封建制度的沉重打击,中国封建制度自行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将是一个非常艰难、非常漫长的过程”。41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取消原有目的,停止下西洋并继续厉行“海禁”。注释:1 从人员和规模上看:“郑和首次出使,率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修造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参见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汤刚着: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第84页。从航行范围上看:“涉沧溟十余万里,遍及亚非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参见
21、万明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朝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从技术水平上看:郑和船队“除充分利用风力外,还娴熟地运用罗盘针和天文地理知识,准确测定方位和航向”。参见马超群:郑和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的可能性,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60页。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如: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54-57页;张附孙:郑和为什么没有继续西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如:宋正海 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
22、3年第1期;宋正海:科学历史在这里沉思郑和航海与近代世界,科学学研究,1995年第3期;王佩云:中国和世界都需要重新认识郑和,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郭树勇、郑桂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0 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11 如:“欲踪迹之,命和等通使西洋。”引自明史
23、卷304,列传192,宦官。12 同上。13 罗仑:论朱棣赋予郑和的外交任务,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14 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郑和下西洋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15 同上,第281页。16 如:“目的为联合印度洋周边国家组成联合阵线以来围堵帖木儿的扩张,并牵制其进攻中国的行动。”引自钮先钟:从明朝初期战略思想的演变论郑和出使西洋,见郑和下西洋与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11月印刷,第18页。17 如:“吴晗提出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经济目的。”引自黄慧珍,薛金度:郑和研究八十年,郑和下西洋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
24、985年版,第10页。18 韩振华: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版,第314页。19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4页。20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21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22 同上,第55-56页。23 冯天瑜: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页。24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25 同上,第64页。26 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汤刚:中国通史
25、,人民出版社,第83页。27 同上,第84页。28 参见明史卷63,乐三,转引自罗仑:论朱棣赋予郑和的外交任务,郑和下西洋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页。29 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汤刚: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第84页。30 关于下西洋的耗费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后果的具体情况可参阅陈炎着: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182页。31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32 宋正海、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载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450页。33 美
26、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严撷芸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07页。34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35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相当一批入贡者是郑和接过来甚至送回去的。如:“当郑和回京时,苏门答剌、古里、满剌加、小葛兰、阿鲁等使臣也随船同来,到京师入贡。”引自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汤刚着: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第85页。36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37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被其后继者沿袭下去”,由官方完全控制的朝贡贸易是明朝“连通海外各国唯一合法形式”。引自冯天瑜等着: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38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39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40 这里所说的“体制外异己力量”,就是市民,欧洲早期的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市民的分化而形成的。这里所说的“体制外权力中心”,就是作为欧洲封建领主的对立面的城市。参见厉以宁着: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10页。41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6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