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长孙博-2012年版1官渡之战*:(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何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欲统一全国。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致曹军。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3夷陵之战:(2
2、008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4九品中正制*:(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
3、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士家制:(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6平定南中:(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二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夷陵之战后,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诸葛亮首先与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征伐南中,采取攻心战术,七擒
4、七纵,使孟获心悦诚服。南中的评定,促进了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7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和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从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父子手里。8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制度。又称占田课田制,占田课田制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课田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
5、田是国家征收田租亩数,每亩纳粮八升。晋武帝的占田侧是以西周的井田制为模式的,在当时的土地私有制下是行不通的,其限制兼并的用意也难以实现。9八王平乱*:(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10五胡: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总称。汉魏之际,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被征服
6、的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亦有因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者。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氏、羌、鲜卑五族,史称五胡。对北方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有贡献。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北方先后建立过十余个政权。11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官民为避战乱而向江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史称永嘉南渡。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11年,匈奴兵破洛阳,俘虏怀帝,一引起地方动乱。而当时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于是大量地主挟族人及部曲南逃。东晋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侨郡。永嘉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开发。12祖逖北伐: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永嘉七年(313年),祖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上,率军向今安徽、河南地区进发,得到各地人民支
7、持,先后战败石勒、石虎军队,胜利进军至陈留、封丘一带。时司马睿已称帝,恐祖逖势力强大,难以控制,派戴渊任总领北方六州诸军事,牵制祖逖,阻止北伐。祖逖深感北伐无望,忧愤而死。祖逖死后,原来收复的地区又相继失去。13桓温北伐:东晋桓温为收复北部失地而进行的北伐。桓温于公元354年、356年、369年,先后三次进行北伐,总称为“桓温北伐”。第一次北伐时率军四万,攻人关中、进至长安附近,后因受挫于苻雄,同l时军粮不足,被迫撤军。第二次北伐时,打败姚襄,收复洛阳,屡请请穆帝还都,但为士族所阻,遂留兵镇守而还。不久,洛旧复为前燕攻占。第三次北伐时,先是连战连捷,后因军粮不济退军,途中为前燕击败。14淝水之
8、战*:(南京大学199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万大军溃散。此战虽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是东晋却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下来。15北府兵*:(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骁猛勇敢,屡战屡捷。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
9、权创立的军事基础。16元嘉之治:(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南朝宋文帝时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其时宋文帝(424453年在位),因年号为元嘉,故名。主要措施: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业生产;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元嘉之治结束。17侯景之乱:(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通史真题)南朝萧粱时发生的军事叛乱。548年,东魏降将侯景举兵谋反,攻占建康,软禁梁武帝。梁武帝饿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552年,粱元帝派大
10、将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兵败被杀。侯景之乱历时五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8侨置*:(北京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里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产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人。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19土断:(北京大学2001年中
11、国通史真题)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入,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庚戌日,由桓温主持庚戌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明显增加。20宗主督护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魏前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五胡十
12、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统一北方后,为在汉族地区确立统治,实行“混一戎合”的理想,于是承认这些宗族的既有利益为合法,并对社会基层组织进行了变革,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地方治安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1九品混通: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国家征收的正税为平均每亩纳调布帛二石、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另有附加税。按规定:在征收赋税时,不是平均分摊给各户,而是由县令和乡吏“计赞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
13、同等级将赋税运送到不同地区,即上三品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此制流弊严重,后为户调制所取代。22六镇起义:北魏末年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之北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位置南北交错,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正光四年(523年),柔然进攻北魏,怀荒镇民请求开仓放粮,以便抗敌,遭镇将拒绝,兵民愤而杀死镇将,举行起义。次年春,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其他各镇的兵民纷纷响应。525年六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夹击下失败。23河阴之变:(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
14、。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故名。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杀北魏李明帝元诩。同年四月,尔朱荣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孝庄帝,改元建义,以“人匡朝廷”为名向洛阳进兵,先“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后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阴,屠戮殆尽,死者达两千多人,北魏诸王皆遇害。通过此次军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24僧袛户与寺户:(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北魏时隶属于寺院地主庄园的民户。北魏时期佛教发展很快,寺院都有自己的田产。僧袛户是国家拨给寺院的民户;寺户亦名佛图户,是由官府拨给寺院的犯罪百姓或官奴;两者均不再负担国家的租
15、税和徭役。僧袛户和寺户在寺院田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寺院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25柔然: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5世纪初,首领社仑统一各部,创设各项政治制度,自称可汗,建立柔然汗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柔然可汗豆仑想要南侵北魏,向属部高车征集兵马,高车起而反抗,首领阿伏至罗率举众西迁,在今乌鲁木齐一带建立高车王国,世代与柔然汗国为敌,柔然汗国势力人衰。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柔然汗国为突厥攻灭,柔然族人或为突厥所杀,或融合于突厥和汉族之中。26高车: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其族以丁零为多数,也融合有鲜卑和匈奴,游牧于今贝加尔湖东西。柔然强盛
16、时,高车被其征服,成为属部。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柔然可汗豆仑想要南侵北魏,族人从军。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率领高车部众十余万户,西迁至车师前王国的西北,创建了高车王国。阿伏至罗向天山以南进军,征服高昌、车师前王、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等国,命从弟穷奇驻守于焉耆,统领天山以南,自己统治天山以北。高车经常与柔然交战,多次攻杀其可汗,6世纪中叶被突厥攻灭。27三长制*:(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
17、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28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而威胁到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不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鉴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时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29魏晋玄学*:(西北大学2011年思想史复试真题)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结合,构造出具有高难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玄
18、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东晋时,佛教般若学传入,学佛者多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经,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便逐渐衰微。30无君论:两晋之际学者鲍敬言的政论义。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嵇康的“无君”思想并加以发展,著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认为天地是物质的自然存在,万物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天在上,地在下,乃是自然现象,无所谓尊卑之分。他认为造成人民痛苦的剥削、压迫、战争等,都是由于产生了君主和统治阶级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无君,胜于今世”。鲍敬言对自然和社会的观点,既是对玄学的批判,也是对门
19、阀士族的黑暗统治的抗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31神灭论:南朝范缜反对神不灭论的论文。该文存于梁书本传中,认为“形神相即”,“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强调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并以“刃利”关系喻之,进而提出“形质神用”的正确命题。认为形亡则神灭,据此否定有鬼论。另外还批判揭露了佛教对国计民生的极大危害。该文从理论上摧毁了神不灭论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佛教神学。32葛洪:东晋道教理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出身江南著名士族家族。葛洪一生著作甚多,所著抱朴子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德宗旨、哲理、仪式、方法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为医书,内容包
20、括各科医学,其中关于肺结核、天花的记载和免疫法的使用,对古代医学的发站作出了重要贡献。33陶弘景:南朝齐粱时的道教思想采、医学家。陶弘景出身士族,是齐、梁时著名的道士。他擅长炼丹,并收集整理许多道教上清派经典,撰成真诰、登真隐诀等,将道教的炼丹、养生、成仙理论发展了一大步。他又以道教阴阳相生的宇宙生成模式和生死二元对立观念,建立了道教史上的第一个成熟的神仙系统。他还将儒学中“中庸”、“至忠”、“至孝”等观念和佛教中“生死轮回”、“地狱”、“顿悟”等学说,略加变化,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去,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了他的“三教并重”、“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陶弘景被后世道徒尊为“道
21、家之尼父”。34寇谦之:北魏道士,北天师道创始人。北魏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35建安文学*: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文学。建安(196220年)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很盛,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建安文学继承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以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为题材,形成了富于忧国之思,志在建功立业,悲凉慷慨,平实质直的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建安诗人的代表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代
22、表作品有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36文心雕龙:南朝刘勰所撰文学理沦著作。全书共50篇,系统地论述了各种文章体裁和创作方法,体大思精,是前人文学批评的总结性著作。他反对以形式取胜的文风,认为过分的雕琢会失去自然美。他又提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认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随着时代而发展。这部著作的出现,反映了古代文学理论水平的提高。37大明历:南朝祖冲之编制的历法。祖冲之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把它应用到他所制定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大明历中的另一重要改革是对闰法做了新的调整。将古法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从梁天监九年(510年)开始采用,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止,共用了80年没有改动。38齐民要术*:(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全书共分10卷、92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园艺、果树、竹木的栽培以及家畜、家禽的饲养,水产和农产品加工等。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