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96KB ,
资源ID:4465522      下载积分:5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4655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二***】。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二***】,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二***】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

2、中的精英B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3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B“师夷之长技

3、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4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D设议会、开国会A近代中国的救国主张是只要了成品白菜,而没有拿到其种子和种植方法,这喻指洋务

4、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早期开明地主阶级的思想主张,未涉及经济改革;C项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属于“种子”方面;D项设议会、开国会属于“种植方法”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5(2018安阳一模)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A根据材料“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使其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

5、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6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与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的侧重点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

6、项错误。7(2018银川一中二模)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D“权力即道理也”指出国际关系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故A项错误;“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阐述了国家实力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强调没有实力就没有平等,故C项错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得出国家有实

7、力才能立足,从而激发人们救国救民的意识,故D项正确。8(2018沧州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他还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1909年,他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有新旧杂陈的特点D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但他也接受了清政府“进士出身”的称号,这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9(2019廊坊高中联合体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

8、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 建思想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C材料“恢复帝政”反映专制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回潮,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排除A项,选C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开历史的倒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项。1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9、。”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据此可以判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11“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樊篱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

10、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转型 D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不是政治方面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显然是批判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的信息说明作者主张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12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D区别对待社

11、会与家庭伦理B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中同等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襄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算推步之学,中法固远不逮西法,今法固大胜于古法,以疏密之不同也。顾韬以为,古法有用,而今法无用。今法易时必变,而古法可以历久无弊。数者,六艺之一耳,于学问中聊备一格。即使天地间尽学此法,亦何裨于身心性命之事,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使天地间竟无此法,亦非大缺陷事也。若夫鸟兽草木之学。其精者谓能得一骨可知全体,得一叶可辨全株。

12、徒闻其语,未见其人。王韬弢园文新编材料二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非欲祸中国,正欲福中国。欲善为用者,可以转祸而为福,变弱而为强。不患彼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无他,在一变而已矣。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四王韬这一代,也只有这一代,才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无火车到有火车的巨大跃进。这些也同样适用

13、于王韬和孙中山个人。虽然孙中山代表了革命进程的稍晚阶段,在这种意义上他比王韬要新。但若就他们个人一生所包括的文化变化容量而言,从代际变化的相对观点(而非累积或展望的观点)来看,王韬却比孙中山要新。摘编自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韬有关中西文化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韬思想较之前有哪些变化?试分析其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是否赞同材料四中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王韬的思想主张。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顾韬以为,古法有用,而今法无用”,从传统文化与西

14、方科技的本末关系、治国功效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需抓住设问中的关键信息“变化”,将三则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概括出材料二、三中王韬的新观点即可;第二小问则需要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可将王韬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并进行论证,此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观点:材料一中王韬认为传统的“心性之学”才是根本;西方某些技术领先于中国,也只是末节,是可有可无的;中国传统文化远胜于西方文化。(2)变化:材料二中王韬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时机,学习西方,变弱为强;材料三中王韬认为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

15、足以使中国富强,而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王韬个人的经历使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3)略。要点提示:如果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则要从“文化变化容量”(随着时代变化,思想内容不断丰富)、“代际变化”(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脉络)两方面入手,论证王韬思想自身的丰富内涵以及王韬在使中国近代思想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开创之功(或王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史论结合,加以论述;如果不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亦应从以上两个方面(王韬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加以驳斥。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

16、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材料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17、,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

18、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矛盾,根据材料一,由“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得出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由“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得出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由“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得出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得出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影响);由“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

19、的必然产物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由“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得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由“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第(2)问中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第二小问评价,应该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二,由“批判的矛

20、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由“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得出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由“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得出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局限性:根据材料二“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得出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第(3)问,材料一中康有为是利用和发展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来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二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批判封建儒家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社会进步,但是对于儒家思想全盘否定的态度并不可取

21、。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正确态度是: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1)矛盾: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原因: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2)态度: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评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3)对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