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主旨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驮水的日子温亚军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路程,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成心磨蹭,上等
2、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根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
3、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单独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单独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
4、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寂静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快乐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快乐。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
5、“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拌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有删改)1.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对抗、
6、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意境优美的画面。C.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D.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解析:B“空灵悠远不符合小说的意境。2.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这
7、样写有什么效果。解析:答题时一般应注意情节的细微差异,从情节在文章的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上的作用的角度分析。先找到情节,分析人物的心情,再从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作用即可。答案:第一次的情形是上等兵悄悄跟在驴后面,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关心;第二次的情形是上等兵离开时,突出了他和驴之间的依恋、不舍。效果:两次描写在情节上互为照应,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和动物战友般的深厚情谊。3.小说中驮水的驴名叫“黑家伙,上等兵却没有具体名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解析:文中驮水的驴和人一样有名字,代表了驴在上等兵心中的地位不同于普通干活的牲畜,“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读懂了那份
8、亲近借此表达对驴的喜爱。“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表现了人和动物的平等相处。兵士无名,只是普通拥有人性美的兵士当中的一个,由此思考出兵士形象泛化,代表了一类友善的、有梦想的军人。答案:驮水的驴有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表现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兵士无名,只以军衔相称,表达部队特色;暗示上等兵不仅是个体形象,也象征着无数友善、执着、上进的普通士兵的形象。4.驴在本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解析: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主要从物和人的关系角度着眼,从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结构上从情节的推进以及照应、线索等角度分析。此文写驴实际是写人,运用比照
9、的手法,通过驴和人前后关系的变化:驴对下士的对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有情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丰富人物的形象;由驴和人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表现军人的人性美、人与动物的和谐美这个大主题。从结构看,文章围绕“驴驮水来行文构思,使内容更集中,结构更紧凑。答案: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驴对下士的对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比照,衬托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本文围绕“驴驮水来行文构思,使内容更集中,结构更紧凑。使主题更突出。以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表现出军人的
10、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个大主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陈四汪曾祺陈四是个瓦匠,外号“向大人。我们那个城里,没有多少娱乐。除了听书,瞧戏,大家最有兴趣的便是看会,看迎神赛会,我们那里叫做“迎会。所迎的神是阴间能保佑境内黎民的一县之主城隍老爷。所谓“看会,实际上指的是看赛城隍。我记得的赛城隍是在夏秋之交,阴历的七月半,正是大热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我们那里的赛会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前面并无所谓“塘报。打头的是“拜香的。这都是为了父母生病到城隍庙许了愿的,“拜香是还愿。后面是“挂香的,这也是还愿的。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
11、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迎会的玩艺到此就结束了。这些玩艺的班子,到了一些大店铺的门前,店铺就放鞭炮欢送。他们就会停下来表演一会,或绕两个圈子。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叫城隍为“老爷或“菩萨都可以,随便的)自己的仪仗。前面是开道锣。后面是虎头牌。长方形的木牌,白漆,上画虎头,黑漆扁宋体黑字,大书“肃静“回避“保国佑民。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八抬大轿,抬轿的都是全城最好的轿夫。他们踏着细步,稳稳地走着。轿顶四面鹅黄色的流苏均匀地起伏摆动着。城隍老爷一张油白大脸,疏眉细眼,五绺长须,蟒袍玉带,手里捧着一柄很大的折扇,端端地坐在轿子里:这时,人们的脸上都严肃起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诚惶诚恐,不胜屏营待
12、命之至。城隍老爷要在行宫(也是一座庙里)呆半天,到黄昏时才“回宫。回宫时就只剩下少许人扛着仪仗执事,抬着轿子,飞跑着从街上走过,没有人看了。且说高跷。我见过几个地方的高跷,都不如我们那里的。我们那里的高跷,一是高,高至丈二。踩高跷的中途休息,都是坐在人家的房檐口。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瓦匠不怕高。二是能玩出许多把戏。高跷队打头的是渔、樵、耕、读,就中以渔公、渔婆最逗。他们要矮身蹲在高跷上横步跳来跳去做钓鱼撒网各种动作,重心很不好掌握。后面是几出戏文。戏文以?小上坟?最动人。小丑和旦角都要能踩“花梆子碎步。这一出是带唱的。唱的腔调是柳枝腔。当中有一出“贾大老爷。这贾大老爷不知是何许
13、人,只是一个衙役在戏弄他,贾大老爷不时对着一个夜壶口喝酒。他的颟顸(mn hn,糊涂而马虎)总是引得看的人大笑。垫底的是“火烧向大人。三个角色:一个铁公鸡,一个张嘉祥,一个向大人。向大人名荣,是清末的大将,以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后死于任。看会的人是不管他究竟是谁的。也不管其是非功过,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那是很难的。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两只手抄在前面,“存着身子,两只脚(两只跷)一蹽一蹽地走。有点像戏台上“走矮子。他还要能在高跷上做“探海“射雁这些在平地上也不好做的高难动作,到了挨火烧的时候,还要左右躲闪,簸脑袋,甩胡须,连连转圈。到了这时,两旁店铺里的看会人就会炸雷似
14、的大声叫起“好来。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到了会期,陈四除了在县城表演一回,还要到三垛去赶一场。县城到三垛,四十五里。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三垛的会,不见陈四的影子,菩萨的大驾不起。有一年,城里的会刚散,下了一阵雷暴雨,河堤上不好走,他一路赶去,差点没摔死。到了三垛,已经误了。三垛的会首乔三太爷抽了陈四一个嘴巴,还罚他当众跪了一炷香。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冬天没有什么瓦匠活,我们那里的瓦匠冬天大都以糊纸灯为副业。到了灯节前,摆摊售卖。陈四的灯摊就摆在保全堂廊檐下。他糊的灯很精致。荷
15、花灯、绣球灯、兔子灯。他糊的蛤蟆灯,绿背白腹,背上用白粉点出花点,四只爪子是活的,提在手里,来回划动,极其灵巧。我每年要买他一盏蛤蟆灯,接连买了好几年。(有删改)5.小说的题目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析:本文在开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看赛城隍的过程,引出下文“垫底的是火烧向大人;另外,“看赛城隍过程也是对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答案:浓墨重彩地描写“看赛城隍的过程,是为“向大人扮演者陈四出场作充分的铺垫与准备。“看赛城
16、隍过程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6.作者是怎样介绍“火烧向大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析:在介绍“火烧向大人时,作者对“向大人历史渊源的介绍着墨不多,重点在于描写“演员的功夫。对表演的描写侧面突出了陈四的高超技艺。文章这样的表达安排,既能使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饱满,也能加深文章的内涵。答案:先介绍角色分工,再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然后重点介绍表演内容。通过动作(或细节)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最后用侧面描写,写了看会人的反响,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7.简要赏析陈四的形象特点。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简练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从细节描写着手,
17、结合原文对这些特点做简要分析即可。答案:陈四是一个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角色的、多才多艺的瓦匠形象。敬业(或“守时“讲信用)。陈四无论在县城表演还是赶场表演都非常认真,受人欢送。倔强而脾气大。因雨误了表演被会首处分后,气得大病一场,发誓再也不踩高跷。糊纸灯的手艺高超。他糊的灯精致、灵巧、种类多,受人欢送。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称得上是经典的乡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乡愁旧梦,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通读全文,结合关键句子分析。小说的题目虽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详细介绍家乡的“迎会
18、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看会,写出了自己家乡独特的乡土气息;“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等通过对赛会的详细介绍和时时流露出的自豪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故土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正是表达了作家的一种乡愁旧梦;“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通过对家乡人物陈四曲折的人生际遇的记述,写出了家乡特有的乡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关注,也表现了作家特有的人文关心和乡愁旧梦。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答案:“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家乡不同于其他地方“看会的详细介绍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作者家乡的“看会都有独特之处。如“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通过对“看会中“迎城隍老爷的仪仗“看踩高跷等的详细介绍,表现了作者对故土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通过对陈四“摔伤被罚不再表演的曲折的人生际遇以及家乡人情世故的记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表现了对故土人的人文关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