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认真分析多种处方的煎煮及服用方法。结果与结论 服用中药汤剂既要掌握好煎煮方法,又要掌握好服用方法,才能保证疗效。【关键词】 中药;煎煮;疗效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汤剂是中药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疗效最可靠的剂型。汤剂的处方组成及用量可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适当加减,灵活运用,其优点是中药其他剂型难以相比的,但不能正确地掌握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会影响汤剂的疗效,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 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 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目前情况下不是所有司药人员及患者都能熟练掌握的,病人服用的中药汤剂,
2、有的是由医院煎药室负责煎制,有的是患者带回家自己煎制,为了方便起见,有人时常将两、三付药放在一起煎煮,煎液放入冰箱保存,而且是煎煮一次了事,其煎煮时间也大多在30min左右,在煎制过程中,根本不采取煎前浸泡、先文火、后武火及先煎后入等具体措施,最后采取多弃少补的办法,使煎煮达到规定的体积,这样煎煮的汤剂,由于大量的有效成分没有煎出,病人服用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除非处方医生有意加大处方的剂量以补救煎煮方法的不足。如果汤剂煎煮方法不当,大量的有效成分留在药渣里被倒掉,不仅造成药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药效得不到发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因此医疗单位必须重视煎药室的管理。 2 掌握正确的中药服药方法 中
3、药的服药方法正确与否,对功效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有着极大的影响,服用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服药时间 服药应“远食”,即离吃饭的时间远一些,避免药物与食物混杂而影响疗效。现在人们一般每天服2次,早晚各1次,早上在饭前1h左右,晚上在饭后3h左右。对某些有特殊疗效的药物,则有特殊的服药时间,例如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以免损伤胃肠;治疟宜在发作前2h服,以达截疟之效;安神药宜在睡前服,以增加镇静安神之效。急病服药不拘时候,可顿服、连续服,以达急病快治之效。慢性病宜定时定量,小剂常进,根据病情有的药可煎汤代茶,不拘时间,以达慢病恒治之功。个别方剂有特殊的服法,如鸡鸣散
4、在将天明时空腹冷服效果最好。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有些方剂有特殊的服法。例如汤剂一般应温服,发汗解表药除温服外,还应避风保暖,或喝些稀粥以助药力,真寒假热证,热药热服,若出现拒药呕吐现象,可热药冷服;真热假寒证,则应寒药热服,对脾胃不受,服药呕吐者,可用少量频服的方法;一般服药呕吐者,可用鲜姜擦舌,或加少量姜汁。 使用峻烈药、有毒药,宜先少量,未效渐加,中病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伤人3。 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的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正确的服药方法,能增加方剂的治疗功效,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如桂枝汤是一常用方剂,能否收到预期的疗效,其服
5、法就极为讲究:服药后须臾应进热粥,使谷气内充,易于酿汗解邪,称为“以助药力”; 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大汗,因为桂枝汤本有汗出营弱之证,再大汗出,既重伤营阴,又不能解除表邪,而全身持续微汗,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的表现,即汗出邪被祛之证;若一服汗出病解,则停服,不必尽剂,这是恐其过汗伤正,若一服无汗,可再服,又无汗,三服之;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可昼夜给药,连服二、三剂,目的是最终达到汗出表解;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是由于外感期间应避免刺激脾胃,增加内伤,且本方原有鼻鸣干呕、肺胃不和之证,更应注意不要再伤胃气。所以说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方能更充分地发挥方剂的功效,增加方剂疗效,对中医治疗疾病有着极大的影响4。 综上所述,服用中药方剂,一定要既掌握好煎煮方法,又要掌握好服用方法,只有这样,才成让中药汤剂发挥出其应有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玄林. 佛山市中医院推出新中药煎煮方法.河北中医,2002,8(2):68. 2 韦备宗. 汤剂煎煮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6(2):59-60.3 郑萍. 提高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之我见.铁道医学,1997,5(3):62.4 王德帧,孟长厚. 浅谈中药汤剂煎煮与服用.内蒙古中医药,2001,12(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