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论文关键词网络融合;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政府管制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网络融合将影响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战略决策。网络本身具有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的进步形成了网络融合市场的特点,从而带动商业模式的发展,引发政府管制的变革。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在电信等兼具自然垄断和
2、竞争性特点的产业中,原有的管制基础更是受到了动摇。各国纷纷开始放松管制,通过私有化、拆分垄断企业等手段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替代品的兼容性增强,不同网络可以提供功能相似的替代产品。特别是在电信产业,三网融合成为学_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讨论最多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这是一个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乃至行业规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急迫的理论研究方向。一、关于网络融合的不同理解学术界迄今尚未对网络融合概念形成明晰统一的看法,中引用较为广泛的是Yoffie的定义:“从最为简便的形式来看,
3、融合意味着计算机、电话和电视机功能的一体化”。这种终端的一体化引发了网络的融合。另一种定义由欧盟1997年给出,将融合描述为“不同网络平台传输类似服务的能力”。而国际电信联盟(ITU)则认为,网络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就是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地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从内容到终端,融合发生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Wegberg区分了供给侧的融合和需求侧的融合,认为“从供给侧来看,融合意味着产业更多地使用同样的知识基础;而从需求侧
4、来看,融合意味着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市场边界开始模糊”。Greenstein和Khanna认为存在两种基本的融合类型,即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如果不同企业开发的产品使得他们能和其他产品形成替代,那么就属于替代性融合;当两种产品的组合能产生更高效用,则属于互补性融合。就国内而言,周其仁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近几年也已有人开始了对网络融合问题的系统化研究。例如张维华在其博士论文网络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管理变革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网络融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认为“通过网络融合实际上是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部分内部化”。该理论框架虽然概括了网络融合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缺少从内生的需求
5、角度和外生的政府管制角度对融合的成因及发展进行切合我国网络融合的现实和趋势的分析。周振华认为,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专用性和分离性开始改变,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率先实现了产业的融合,产业边界固定化和产业分离的传统看法面临挑战,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因此,原先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将被以内容、包装、传播、处理与终端为内容的横向市场结构所取代。这种论点是有关融合后产业结构形态的一种初步表述。刘颖悟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融合及其相应的政府管制,对我国三网融合政府规制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阐述。罗亮从电信产业出发,研究了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产业组织、商
6、业模式和公共政策的影响。由于概念定义的多样性,对网络融合的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思想也呈现出多样性,现有的研究体现了产业组织学、公共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想。本文将从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出发,分析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从中窥视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型产业的经济特征和规制实践的变化。二、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1网络融合与技术融合从数字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网络的融合表现为一方面不同网络平台提供类似的服务,同时,同一网络平台能提供不,同服务。就电信产业而言,表现为从单纯的语音通话需求发展为数字通信和多媒
7、体需求,从独立的信息系统转化成为网络化的计算系统。Yoffie指出了融合的三种推动力量:半导体,软件和数字通信技术;政府放松管制;管理者的创造性。其中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融合的原始动力。根据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即每片芯片上的晶体数=2(该年度-1960)/2。从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器诞生开始,摩尔定律的预言一直适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数据获取、信息处理(计算)、信息储存、信息编码译码、密码改变频率、传输、压缩、显示等都可以采用标准的数字格式。在此基础上,各种信息处理就出现了所谓“数字融合”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Authony Oet-tinger和法国作家
8、Nora与Min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s”(计算机通信)和“Tele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开始引入通讯功能,而电信则开始进入程控时代。信息通信业中真正出现网络层次上的融合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一阶段,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呈现出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大趋势。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的出现对网络的经济性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随着网络的简化和基于口协议的发展,提供网络服务的总成本将会下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上升,因此单位成本将
9、明显下降。其次,NGN相对于原有网络所需维护成本小,由于可以进行远程管理和诊断,因此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份额将上升。另一方面,NGN交换具有高度缩放性,增量成本是线性的,因此小型NGN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由于具备上述特点,通信网络的规模经济性相对于原有网络将更弱。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样的特点会降低进入壁垒和对管制的需求。NGN不仅在供给侧节约成本,而且在需求侧形成了提供大量服务的可能。其核心部分的媒体服务器可以提供高级的媒体处理能力,支持高级媒体服务,如互动语音、会议、信息和语音识别等。因此,NGN将使得产业的范围经济性增强,导致更多但更为融合的竞争者的出现。2网络融合与产业融合由于网络
10、融合能推动网络产业的改革,人们通常将网络融合和产业融合相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最早的产业融合发生在20世纪初,这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同的生产过程被应用到不同的产业中,使得产业边界开始模糊,从而出现产业融合现象。Greestein和Khanna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而网络融合多数是指在信息产业中发生的,拥有物理传输网络的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既有学者认为网络融合涵括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代表着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也有学者认为作为网络融合的具体案例,三网融合只是一种重要的产业融合现象。目前,有关网络融合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电信产业。Bij
11、l和Peitz将电信产业中的融合定义为“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交互性地)传送各种不同的通信服务电信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通道与服务,使得融合成为可能,这指的是:将基础设施和内容垂直一体化;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可替代性;以及不同类型信息(例如语音、数据和视频)的数字化”。Geradin将研究扩展到所有网络产业(电信、邮政、能源和运输),认为融合是网络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各种网络产业间的融合可在网络设施、服务或经营战略三个层面发生,存在三种融合模式:深度的跨产业融合,如电信和信息技术产业部门的融合发生在所有的三个层面;松散融合,即多个公共设施部门,如电力和电信部门之间的融合,只是在网络或
12、业务层面发生的不完全融合;特殊合作,如铁路和航空运输业之间特殊的合作方式。其中,多个公共设施部门的融合已经成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模式,同时也向规制部门提出了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及合谋问题。3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看,人们还提出了业务融合的概念。叶云区分了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认为业务融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用户通过不同的电信网络使用相同的业务;其二是用户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同样的业务。而网络融合从总体上来讲,是不同的网络向同一方向发展,在底层技术、组网架构等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和最终合二为一的趋势。他同时给出了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
13、网络融合不是业务融合的必需,提供业务的各种基础网络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市场的需要,将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而业务层的融合将不会受限于基础网传送结构;另一方面,业务融合推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业务融合要求网络的互联互通,并通过降低业务承载成本的内在要求推动异构网络向同一方向发展。4网络融合的多层面分析思路从上所述,可知网络融合实际上有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等不同的认识角度。为了讨论的方便和结果的通用性,对网络融合的内涵给予一定的限定和规范是必要的。实际上,网络融合意味着平台从专用走向通用化,其他网络设施也可以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拥有平台的运营商可以相互进入,从原有产业潜在竞争者的角色转化为
14、实际竞争者,将自己的网络提供基本设施服务,进入瓶颈部分。同时,网络融合还将产生新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扩大产业的边界,将原有的相邻市场融入统一的市场。在这两种趋势的作用下,新的进入者、新的市场将推动竞争进一步深化,因此,原有产业的市场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演化的过程仍然受到瓶颈企业可能实施市场关闭的困扰。罗亮从剖析电信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开始,以寡占市场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用市场关闭理论解释了网络融合环境下电信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化问题;同时,肖金学在2006年通信产业年会中提出首先在电信内部达到两网融合,逐步发展到电信产业外的融合,都不失为研究与实践网络融合的可行方向。从理论分
15、析的角度看,以技术层面的融合分析为基础,辅之以产业经济学角度对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现象的考察,可以进一步阐述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可行的商业模式,给出政府规制的角度和方向。三、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对融合各方商业模式的探究近年来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参与博弈的各方也正试图探寻可行的商业模式。廖仁斌在分析电信企业商业模式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电信企业的商业模式模型,并以湖北电信的商业模式再造实践为例,对转型中的电信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了分类评价,对商业模式关键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号码百事通业务这一新的商业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商业模式可以从信息产业链(宏观)层面
16、和分类业务(微观)层面进行归类分析。该文从宏观层面对收购模式、产品服务定制模式、产业链合作供应模式三类商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一般而言,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国外目前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即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原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运用模块化的思想,将商业模式的变革分为完善型、调整型、改革型和重构型四种类型,并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变革对商业模式核心逻辑的改变程度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动态性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融合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商业模式调整。实际上,若不考虑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我们将难以充分认识网络融合的意义。1商业模式变迁对企业发展的
17、战略意义尽管网络融合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从技术到商业的应用目前还仅仅处于实践阶段,融合的成熟还需要发展相应的商业模式。能够维持网络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实现参与融合各方的共赢。均衡状态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是网络运营各方博弈的结果,这样的博弈将是一种变和博弈。从战略角度看,网络的融合将关系到企业的战略选择,包括动态产品的差异化战略、组织的动态性、企业兼并和收购、电信产业竞争状态的可维持性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演化等。面对网络融合导致的商业模式变迁趋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需做出自己的战略调整。2基于双边市场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双边市场理论是解释网络定价结构的一个重要理论,出现
18、于本世纪初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我们可以将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者分为两类生产者用户和消费者用户。前者通过通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后者通过通信网络获得这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市场模式概括为一种多边市场,其中,通信网络是一个平台,生产者用户是一系列卖者,消费者用户是一系列买者。进一步将其简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双边市场,即市场由三个部分组成:卖者、平台和买者。根据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的理论,卖者和买者的价值都会因加入平台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正反馈,获得正的外部性。而从平台运营商的角度看,把卖者和买者整合在自己的平台上,从双边市场中获得最大收益则是其基本出发点。20世纪末,当人们正在憧
19、憬网络融合即将开启通往宽带通信的未来之路时,电信产业却意外地出现过一次衰退的迹象。当时的电信运营商们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市场对高速(宽带)数据传输巨大需求的预期上。然而,由于宽带通信的需求并没有真正被培育起来,运营商们发现“无法在宽带市场建立一个能存活的商业模式”。截至今日,电信运营商在宽带网建设、3G网络建设方面仍然存有疑虑。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能否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真正激发出潜在的需求。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们已经开始推动这种双边市场的发展。其中,将移动网与因特网融合起来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沃达丰的Vodafone Live业务、NTT DoCoMo的I-mode业务、韩国
20、SK电讯的“NATE”模式、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联通在信”等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引进一系列内容服务商作为战略伙伴,即卖方合作者,然后为买方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数据服务,或者直接称之为移动因特网服务。随着网络融合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在整个电信产业内,双边市场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电信产业的双边市场进行系统的分析,讨论新的商业模式将使我们对电信产业的融合和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3典型商业模式的成功及其原因很多大型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目标都是成为综合信息服务商,由此带来了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商业模式。由于发达国家技术的领先性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性,因此其商业模式也
21、比发展中国家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并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发展。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典型的包括日本的I-mode和韩国的宽带市场模式。“I-mode”业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在技术上保证了参加合作的各方,包括内容、入口、网关、网络以及终端都能彼此啮合,相互协同。更为关键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这一商业模式中,运营商DoCoMo扮演了类似于平台运营商的角色,其他参加合作的企业都通过DoCoMo的“I-mode”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交易,这就保障了DoCoMo的核心地位。其中,合作的内容服务商为DoCoMo提供业务支持,即为最终用户提供各类数据和信息服务,DoCoMo将用户交纳的信息费
22、返还给内容服务商,从而实现了内容合作方的收益;合作的终端设备生产商设计并制造适应DoCoMo要求的终端,然后通过DoCoMo将终端设备提交给用户使用。DoCoMo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用户使用DoCoMo的业务。而使用者往往被“I-mode”的“永远在线”所吸引,从而实现了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四、结论本文有下列四点主要结论:1网络融合具有多层次涵义由于网络融合的多层次特征,从单一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往往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分析网络融合的问题时应当从不同层面同时进行,基于融合后网络与原有独立网络的经济特性差异,分析融合过程中可行的商业模式,从而对相应的管制政策进行调整。2网络融合将部分改变
23、电信产业的产业经济特征网络本身具有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同时,网络融合的主体拥有双边市场的典型特征。电信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网络。随着技术层面网络融合的发展,网络的经济特性也在发生变化。首先,网络融合扩大了电信市场的规模,增强了其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其次,技术进步实现了网络的动态效率,提供产品所需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再次,同网络传输同质产品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性网络运营主体所提供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下降。3网络融合将带来新的规制实践网络融合的动态变化必然带来管制的、变革。终端产品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政策和管制的不确定性。网络的融合会使管制在纵向一体化、互联互通、条件性接入、普
24、遍服务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在讨论消费者选择和企业决策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随机试验模型模拟政府管制政策影响下的电信市场演化。网络融合促进了多平台竞争,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阻碍竞争的因素,比如提供竞争性业务的数个主导企业会进行合谋或者采取排他性行为。因此,即使电信产业的竞争性正逐步加强,规制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从规制机构设置和竞争规制政策融合的角度分析竞争政策和规制政策之间的替代性。4网络融合研究的多方向性显然,网络融合并不是电信市场中的特有现象,运输产业也存在相似的融合现象,但对其分析尚未形成系统。同时,广义电信产业的网络融合不仅需要分析主导电信企业的战略,更要关注作为进入者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从研究内容来看,对网络融合的研究涉及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多方互动。技术仍是推动网络进一步融合的原始动力。网络运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对网络融合的影响分析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对网络各方博弈的分析将从原有的静态分析进一步发展为动态分析。博弈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对网络融合过程的分析中,演化博弈的引入丰富了分析的应用范围;在对多市场竞争的分析中,多维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发展可以说明博弈各方的战略;在对政府管制的分析中,多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完善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