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心理护理。方法 对34例患者进行热忱、细致、耐心的护理,对临床结果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34例患者中除2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的严重损害无效外,其余3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了控制或减轻。结论 做好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病人寿命。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心理特点;心理护理老年心力衰竭,由于受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差,卫生知识缺乏,医疗设备和检测手段受限制的地区,其治疗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老年心血管疾病日渐增多。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护理是关键。笔者自2005年以来,对我院内科住
2、院的34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根据笔者的实践,谈谈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内科住院病人,男24例,女1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61岁,平均岁。经有关检查确诊为高心病13例,心肌病7例,冠心病8例,肺心病6例,其中度心力衰竭114例,度心力衰竭120例,合并心律失常17例。病程518年,平均年;住院日523天,平均12天。 2 心理特点 焦虑忧郁 此种心理多发生于度心力衰竭且病情多次反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最多见的症状是失眠,常需要借助镇静剂方能入睡,并伴头晕,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或不稳定,胸闷、心悸加重等表现。绝望
3、紧张 由于患者长年患病,入院后又进行了心电图的动态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输氧、输液等治疗,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作时剧烈的胸痛、气促、胸闷、心悸等不适,迫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心理极度紧张、绝望,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能配合治疗。烦躁、恐惧 由于此组病人年龄大,病程长,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不能从事生产劳动,病情好转缓慢,因此常产生各种顾虑,情绪易激动,好发脾气,气量狭小,他们一怕家属、亲友及周围的人嫌弃;二怕病情危重不能治好,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三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无人照顾而烦躁不安。 3 不良心理反应导致的后果 上述心理活动如反复出现,将促使交感肾上腺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儿茶酚胺排出
4、增多,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加重心力衰竭2。 4 护理要点 以热忱、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经常巡视病房,每日酌情与病人交谈12次,了解病员心理变化,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员解决具体困难,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安心住院。根据病情,晚上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临睡前协助病员用热水泡脚,关大灯,开小灯,使之易入睡。 向病员介绍各种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及作用,告诉他们入院及时,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病情会好转,在病房内24h有护士在身边,请他们放心。另外,在病人面前
5、不随便谈论病情,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在护理过程中做到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服务周到,观察细致敏锐,处理果断及时,操作轻巧熟练无痛,抢救病员时保持情绪镇定,使病员对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信任、放心。 护理工作除做到病人心理外,还要做到其家庭、社区中去。为了病室安静,我们在病室门上挂“谢绝探视”之牌。但为了病人心理上能得到平衡,我们又多方联系,协同开展心理护理,如特允许其亲友、家属探视及短暂的陪护,对那些家庭关系紧张的病友,注意做好家属的工作,动员他们探视。同时对他们生活上给予妥当安排,尽量满足其合理的生活需要,使他们消除“三怕”心理。为了解除患者的悲观、绝望情绪,还请来了已康复的心力衰竭老人
6、现身开导、安慰,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采取了以上护理措施,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各项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好转率较未开展心理护理者大大提高。本组34例患者除2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的严重损害无效外,其余3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了控制或减轻,其中14例度心力衰竭患者,10例转为度心力衰竭,4例完全控制,18例度心力衰竭病员转为度心力衰竭或度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睡眠、精神、饮食转佳,无新的并发症产生,平均住院12天,29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汉鹏.诊断学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4-115. 2 那开宪,张桂云.42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病诱因特点分析.中国医刊,2008,43(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