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此完成第12题。1.该地区北部地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人的消费水平低B.水资源相对短缺C.当地对外开放程度低D.科技水平高2.该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人口合理承载力B.A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解析第1题,从图甲中可看出,该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第2题,从图乙中可看出,该地区合理承载力为30人/千米2,北部为10人/千米2;而该
2、地区实际人口密度A地区为64人/千米2,B地区为47人/千米2,超过了该地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答案1.B2.A根据广州市政府的统计,2017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449.84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完成第34题。3.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4.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
3、提高生活质量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解析第3题,材料中指出“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表明1500万是当地的人口合理容量。第4题,由图可知,广州市1564岁人口占比重最大且较上次人口普查有所上升,所以劳动力人口数量大,不需要引进移民,而应该发展科技,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答案3.B4.C导学号52084007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完成第57题。5.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
4、的人口容量为()A.8 000B.10 000C.6 000D.4 5006.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abcB.cbaC.bacD.acb7.下面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D.内蒙古水资源解析桶板代表资源,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且两者呈正相关,木桶的桶板越短,则环境承载力越小。第5题,人口容量以“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以所能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那类要素为评估依据。第6题,我国21世纪初的人口数量在13亿
5、左右,其数量已超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但低于我国的人口容量。第7题,内蒙古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缺乏成为限制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答案5.D6.C7.D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南水北调路线三峡水库示意图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材料三温哥华大学某教授得出结论:“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
6、球。”(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人口容量的大小,它与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分析。(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它们与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结合材料分析。解析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获取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越多,人口容量越小。答案(1)资源。呈正相关。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西北地区的人口容量。(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
7、度,扩大人口容量;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人口容量减小。能力素养拓展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完成第12题。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A.矿产资源B.淡水资源C.地形地势D.科技水平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解析第1题,因宁夏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河流附近环境人口容量大。
8、第2题,因宁夏南部地区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现在正在向北部进行生态移民,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答案1.B2.D结合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完成第34题。3.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A.矿产资源B.水资源C.土地资源D.气候条件4.加拿大人口容量潜力大,主要表现在()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解析第3题,加拿大地处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因而气候(气温)条件是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第4题,加拿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很小,因而其
9、人口容量潜力大。答案3.D4.A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下图,完成第56题。5.据图可知,该地区()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6.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解析第5题,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
10、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故A项错误;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项错误;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D项错误。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故A项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不能超过环境承载限制,故B项错误;读图,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会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故C项错误;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
11、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项正确。答案5.B6.D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完成第78题。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535.951705.681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460.991543.031596.847.按照表中数据,上海市2010年的人口容量为()A.1 535.95万B.
12、1 894.17万C.1 543.03万D.1 460.99万8.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A.B.C.D.解析第7题,从表中数据可知,2010年上海市人口容量以所能容纳人口数量的最小值为准。第8题,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对;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对;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不对
13、;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取。答案7.D8.B9.导学号52084008(探究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我国环境承载力示意图(1)图中我国环境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说明和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环境承载力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第(2)题,环境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口的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等。第(3)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可能转变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使环境承载力增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脆弱,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答案(1)环境承载力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趋势。(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3)主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