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城市规划的发展1、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2、第二代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的整体观;3、第三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等宏观规划领域。二、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一)城市规划的任务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三、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
2、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更高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城市规划的内容 1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 2、协助制订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协助制订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 3、确定城市功
3、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向;4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 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则、步骤和方法;6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原则和技术方案;7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根
4、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提供依据;9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划的措施和步骤。(二)城市规划内容的层面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三)城市规划体系 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年至20年。2、城市分区规划3、城市详细规划四、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一)综合性;
5、(二)法治性、政策性;(三)地方性;(四)长期性、经常性;(五)实践性。第二节城市规划管理要 一、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我国建设部的城乡规划司是国家对城市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省、自治区政府的建设委员会或城乡建设厅负责省、自治区内各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下设城市规划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一)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城市规划工作总体来说是一种政府行为,城市规划的主体即是各级城市的政府。(二)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 我国的城市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又分为下列步骤: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又分为下列步骤:(1 1)勘察、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
6、)勘察、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2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3 3)起草城市总体规划)起草城市总体规划(4 4)评议城市总体规划草案)评议城市总体规划草案(5 5)审议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审议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6 6)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二)城市规划的调整四、城市规划实施与控制(一)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城市规划的实施依据已经审批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行政行为,对于规划行政而言,必不可少的有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
7、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和行政公开原则 1、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是:容是:(1 1)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定办事。(2 2)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
8、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3)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4)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行政合理原则 如果说行政合法原则解决了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问题,那么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这就是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在合法的范围之内还必须做到合理。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该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9、。3、行政效率原则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1)行政权统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权力分工原则,行政权由行政机关统一行使。(2)行政法制统一(3)行政行为统一5、行政公开原则(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公开。(2)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3)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4)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
10、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二)城市规划实施控制的内容 1、建设项目的审批(1)建设项目选址管理;(2)建设用地管理;(3)建设工程管理。2、违法建设的查处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一)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即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它是自然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统一。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利用方式:即据土地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单元外貌特征;(2)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开发的深度,体现土地利用质量和密度,可以从低级到高级不等;(3)土地利用的结构:在一定区域
11、内各种单元土地利用方向的有机组合,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4)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布:指相同或相似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域上的集中与分散状况;(5)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3、动态原则;4、协调原则。(三)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1、土地利用的
12、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四)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进展 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一)土地用途管制的概念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基础,以切实保护耕地为主题,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土地用途管制是一些国家普遍采用的有效管理土地的基本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依据土地
13、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任务 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1、城镇建成区用途管制2、城郊土地用途管制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背景(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步骤(三)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的地出现的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四、城市土地供给和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
14、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二)土地储备的运行环节 土地储备的运行过程,不单单是由土地“存储”构成,而是由土地的征购集中、土地的储备和土地的出让三个环节连接而成。1、土地的收购;2、土地的储备;3、土地的出让。(三)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实践 各地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几种各具特点的土地储备运行模式。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可以分四种类型:(1)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上海模式;(2)行政指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杭州模式;(3)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南通模式;(4)土地储备与交易许可相结合的武汉模式。第四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城市基础
15、设施,或称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用事业工程、市政工程设施等。涵义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看,是直接为维持城市生产与生活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从城市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是为在城市进行物质、精神和人本身再生产而创造的一般的、共同的、社会化的物质条件。综合而论,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 1、按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可分为社会性基础设施和技术性基础设施两大类;2、按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分类可分为城市能源动力(供电、供热、供气等)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道路系统,邮政通讯系统,环境卫生排渣系统,防灾战备系统,治
16、安报警系统等方面的物质载体与社会组织条件;3、按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结构,可分为垄断性和竞争性两类;4、按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运行状态,可分为自我平衡收支和国家补贴两类;5、按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位置和技术性能,可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1、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2、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3、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4、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途径(一)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二)构建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 具体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创新,来实现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通。换句话说,政府不再以直接投资
17、者或直接借款人的身份介入城市公共建设项目,而是通过为项目提供市场优惠政策、特许经营权或管理权等方式来组织投融资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点 1、在投融资中政府不再以负债人身份出现。债权人主要针对项目公司及其资产和现金流量追索其债权;2、投资将与项目产权相结合;3、有效分散各种风险;4、融资结构中的信用支持形式多样。如根据受益者负担原则,以项目使用费作为投融资信用支持;以提供固定价格、固定工期合同或“交钥匙”工程合同等方式从工程承包公司获得信用支持;以项目竣工后的特许经营权或管理权来获得信用支持;5、技术较为复杂,融资时间较长,前期成本有所增加。投融资方式 1、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2、以
18、“设施使用协议”为载体的投融资方式;3、以“有偿供给”为基础的投融资方式;4、BOT投融资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移交)是指建设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同时获得该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期满后再将设施转让给政府的一种投资建设方式,是国际通用的投资运营模式;5、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无投资回报项目和有投资回报项目的捆绑和组合,将投资负担和投资回报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项目成为另外一个项目信用保证的投融资方式;6、PPP 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指政府、营利
19、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 1、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2、积极开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渠道(四)我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总思路1、重新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可市场化与不可市场化的界;2、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作用;3、利用项目的盈利性吸引非财政投资。三、基础设施经营与管理(一)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城市政府是基础设施的最高主管机构,其下属的工作部门或附属机关为具体主管机构。(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是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在市政府其他工作部
20、门的配合和区、县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下,改革和依靠城市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发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积极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效益的组织体制。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 城市基础设施的
21、管理主要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1、城市供电管理;2、城市供水管理;3、城市供气管理;4、城市道路管理;5、城市灾害管理(四)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方面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3、无论实行哪一种经营管理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五)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上应逐步实现转型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从根本上说,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进行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进行物质生
22、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它本身就是生产性的建设。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长期将城市基础设施当作非生产性的福利事业,结果造成了公用事业单位不讲经济效益,只花钱不挣钱,缺乏财力,靠国家养活,导致了这些单位的长期亏损经营,挫伤其生产积极性。把它纳入商品化的轨道,进行营利经营,对于增强其内部活力极为重要。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转轨换型的关键。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打破原来那种非竞争型的封闭的经营形式,可以采取中央办、地方办、集体办、个人办、大家竞争办的多种方式,鼓励竞争。4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23、是软计划,治型。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是软计划,钱多多建,钱少少建,建多少通常不定,甚至钱多多建,钱少少建,建多少通常不定,甚至可有可无,而这些又都是领导说了算,属人治可有可无,而这些又都是领导说了算,属人治型。这与城市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不相适应。型。这与城市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不相适应。应将软计划改为硬计划,实行法治,对城市基应将软计划改为硬计划,实行法治,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出户头,按比例投资,以确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出户头,按比例投资,以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人、财、物的供应,使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人、财、物的供应,使其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发展。此外,国家也其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发
24、展。此外,国家也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应用现代管理的先进方法、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来管理基础设施。第五节城市成长的空间管理 一、城市成长管理内涵(一)城市成长的概念(二)城市成长管理理念产生的背景(三)城市成长管理的内涵和实质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二、西方国家城市成长的空间管理制度简介(一)西方城市成长管理的发端(二)美国现代城市成长管理措施 三、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起步 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 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
25、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二)中国城市成长的特殊性 1、城市化阶段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从19世纪开始进入城市化高
26、速发展阶段,目前,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进入后城市化发展阶段。而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达到36.1%,刚刚具备进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性条件;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对多数城市而言,城市化进程的速率已经放缓。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总体而言,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远高于西方,中国同时面临过往城市化滞后的补课效应和国际经验公认的高速增长的双重冲击;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西方国家城市土地多为私人所有,国有土地主要集中于各种保护用地,城市政府拥有的土地则多以城市公共用地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不存在土地私有,城市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对于集体公有的农村土地,国家也有比较强硬的征用权;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西方城市推行的是以代议制为基础的行政体系,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选举体系与西方行政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一点,公共经济学和行政学中已有不少经典论述;5、市场化程度不一,西方市场体系相对完善,市场经济导入的时间早,认可度高,完全竞争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承认市场的先天存在。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还留存有大量的问题。(三)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2、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