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二、农史学科的全面发展文革以后农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整理农书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史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政策、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专业农史机构的研究和专业农史机构以外的各学科的有关研究也获得初步的整合。由于内容较多,本节分为两部分,首先概述新阶段的一些主要特点,然后简要介绍重要研究领域及其重要成果。 农史研究新阶段出现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新形势出现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农史研究中获取借鉴,这给农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
2、求,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主观上,建国后十七年以资料整理为中心的工作已经为农史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循此继进,开展全面的史的研究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在文革中被人为地中断了。文革结束后,人们被压抑的研究农史的热情迅即迸发出来。这在1977年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生物学史学术讨论会上已有所表现。1978年,农业部和农科院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任务。1979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一次编写会议,被农史界学者喻为农史研究春天的到来。继之,80年代初又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上马,该书特设农业历史卷,在草拟框架时,确定其内容包括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农业生产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思想史、农业科
3、技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世界农业史等学科分支或项目,实际上是大致明确了农史学科的四至。从1995年开始,在郑重会长的倡导下,中国农史学会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发展中国农业通史,全书分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卷和边疆民族卷,另有附录一卷,共10卷,规模宏大,目前仍在编写之中。这些动员整个农史界力量编写的大工程的启动,对农史学科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不同学科加速交叉融合的形势下,友邻学科理论方法以至资料的引入,也为农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这些既促进了农史研究新阶段的到来,也成为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
4、简单介绍这一新阶段的一些主要表现和特点。2、 研究队伍空前壮大文革中被解散的研究单位恢复了编制和活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的恢复在文革后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恢复在1978年。同年,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历史研究室,不久浙江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也成立了农史研究机构。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称:到1990年,广义范围农业各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农史研究机构已近20个。这些单位的农史研究者,都在新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80年代初期起,这些研究单位大都着手招收培养农史学科的研究生,这样,在老一辈学者焕发学术青春的同时,新一代农史研究骨干也迅速成长起来。除了农史专业
5、研究队伍自身的壮大以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史学界、科技史界、经济史界、民族学界、考古学界、历史地理学界的学者纷纷加盟农史研究,有些甚至已经进入农史界的圈子。最明显的是考古文物界。江西省在70年代末成立了陈文华主持的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编辑农业考古,打出农业考古学的旗帜,成为农史研究领域中一支活跃的力量。农业部下属的农业博物馆,1983年开始筹备,1986年正式开馆,馆内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的常年陈列,她下设的研究所亦以农业历史为重要研究方向,出版了一批图谱和专着,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关学术活动,该馆是农业历史学会的挂靠单位。科技史与农史联姻是有传统的,胡道静先生就称自己是科技史界和农史界的两栖动物
6、在农史学会正式成立以前,农史工作者主要是通过科技史学会的农史专门委员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这种联系现在还有继续。李根蟠由于曾在中国农科院工作的关系,成为出入经济史界和农史界的两栖动物。从1981年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于1987年9月正式成立,由刘瑞龙任名誉会长,王发武任会长,会员包括了农史专业研究机构的学者,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以及业余农史爱好者共283人。1993年换届,由郑重任第二届理会长,会员增至382人。1998年再度换届,郑重继续任会长,会员增至570人。90年代,农业部成立当代农史研究室,1994年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下设立当代农业历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史学会成立
7、以来,已经举行了8次学术年会,对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进农史研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地方,河南省和广东省也先后成立了农史学会,广东省农史学会的活动尤为正常和活跃。3、 农史刊物的创办1981年,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创办的中国农史季刊和中国农业考古中心主办的农业考古半年刊几乎同时创刊。前者是我国农史学科第一份专业性学术期刊,内容包括农业史、农业经济史、农业科技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外国农业史和古农书研究等,大大超越原来该室集刊的范围。后者把考古文物与农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反映传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少数民族农业史、中外比较农业史、农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学术
8、性、资料性、知识性为一体。从1991年起,每年增加两期茶文化的专号。在此稍前,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研究室受农业出版社的委托主编了不定期农史研究丛刊,从1980年到1990年共出了10辑;该刊一度计划改为季刊,但只出版了1983年第1期。1987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创办了古今农业半年刊,1991年改为季刊;刊登有关农业历史、农业考古、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农业博物馆的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和调查报告。1994年,农业部当代农业史室也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农业史研究。作为一种专史拥有几种学术刊物,这在中国史学界是罕见的。这些刊物不但为农史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园地,而且促进了专业农史研究圈与圈外各种信息和成果的交流
9、促进农史研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大有利于农史学科的发展。4、 研究领域的拓宽,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时期农史研究发展的重要特点。在这个题目下实际上包括了三方面的问题,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难以分割的,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叙述。上面谈到,建国后十七年的的农史研究是以整理农书为中心的,本时期,这一工作仍在继续,但重点已经转到史的研究。大体说来,在九十年代后期以前,研究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史为中心展开的;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以中国农业通史的编纂为契机,转入更全面的农业史研究的阶段。与研究领域拓宽紧密相联系的,一是新资料来源的开辟,二是与友邻学科的交叉融合。文革前农史研究收集和运用的主
10、要是农书的材料、历史文献的材料,方志的材料;文革后,除继续发掘和利用这些材料以外,又加入了新的材料,最突出的是考古学的材料、民族学的材料和以满铁调查资料为中心的近现代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材料1 。农史学科的资料基础更加雄厚和广阔。这一时期农史研究的方法,除继承前一阶段的传统外,还引入不少学科的理论方法,又有其他学科的学者加盟农史研究,于是出现了农史研究与友邻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以至形成农史研究的新领域或新的生长点。上面说到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加入农史研究,同时就是农史学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交叉融合。它如历史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民俗学、生态学、气候史、比较农史法、自然辩证法等的引入或加
11、盟,都给农史研究增添新活力,使之出现多样化的绚丽局面。这一时期农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浮燥的风气的漫延,在有关论着大量涌现的同时出现了忽视质量的倾向,对材料和论据缺乏严谨的考据和论证、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章已不是个别的现象,急功近利的求多、求快、求大的行为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而又缺乏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在20世纪末,商品经济的大潮对农史研究的队伍的冲击越来越大,农史研究面临新的困难。重要领域及重要成果举隅农书和农业文献的整理、校释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在文革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成绩最显着的是中国农业遗遗产研究室的缪启愉,缪氏在50、60年代已积极参与万国鼎领导的农书整理校注工作,万氏1963年去世
12、后,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农书整理工作遂由缪氏牵头。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文革后期即已开始在辛树帜的领导下整理出版石声汉的遗着;此外马宗申也独立做了不少工作。现按时代的先后对综合性农书的整理作一简单介绍:先秦:夏纬瑛五十年代在西北农学院工作时已致力于先秦农书和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60年代调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继管子地员篇校释和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后,完成了周礼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和夏小正经文校释,分别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他的工作为先秦农业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毓瑚的先秦农家言四篇别释是在研读
13、夏着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的基础上写成的,对夏着作了不少有益的补充和校勘。两汉魏晋南北朝:缪启愉继四民月令辑释后推出的齐民要术校释,是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而考订之翔实、校释之精审,超越前人,是迄今最完善的一本齐民要术校释本。缪氏还有齐民要术导读一书,对齐民要术的科学内容作了分析。游修龄的齐民要术疑义考释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考释齐民要术中难读难解问题,是继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之后研究齐民要术的又一力作。隋唐宋元:这方面的成果有缪启愉的四时纂要校释;石声汉的农桑辑要校注,缪启愉的元刻农桑辑要校释,马宗申的元刻大字本农桑辑要译注也将要出版;王毓瑚校点的王桢农书,缪启愉的东鲁王氏农书
14、译注。其中,缪氏的校释后出转精,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明清:石声汉在身患沉疴情况下奋力完成的农政全书校注遗稿,经过整理压缩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明清农书整理的最重要成果。研究农政全书及其作者徐光启的论着,在农书及其作者的研究中居于首位;据中国农业博物馆资料室编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所载,截至1991年,有关论文达167篇。就本时期的研究而言,梁家勉的徐光启年谱是研究徐氏生平的力作;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纪念徐氏逝世三百五十周年专集和席泽宗、吴德铎主编的徐光启研究论文集也收集了部分成果。明清不少地方性农书,如农桑经、马首农言、三农纪都有了校注本 。王达对王恒力补农书校释作了增
15、补 。宋湛庆对明代马一龙的农说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我国最后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授时通考,亦由马宗申作了校注,由农业出版社从1991年到1995年分4册出齐;至此,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农书已全部整理出版。专业性农书的整理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作物、植物专书有傅树勤、欧阳勋的陆羽茶经译注、伊钦恒的群芳谱铨释等。两汉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记录岭南植物的志录类着作,最着名的是南方草木状,旧题西晋稽含着,对该书作者和撰期历来有争议,1983年华南农学院召开关于南方草木状的国际讨论会,将该问题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会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竞生撰写了南方草木状考补,堪称有关研究成果的总汇。缪启愉、邱泽奇的汉魏六朝岭南
16、植物志录辑释,则开创了整理古代农业典籍的新体例。畜牧兽医书和水利书的整理也很有成绩。前者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的元亨疗马集选释、杨学聪点校的新刻马书、许长乐校正的新刻注释马牛羊驼经大全集,后者如马宗申的营田辑要校释、汪家伦的筑圩图说及筑圩法和浙西水利书校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的中国农学遗产选集转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又有茶、古兽医方集锦、常绿果树、稻等分册问世。另外又出版了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中国古代栽桑技术史料研究、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农业机械、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等资料集。为了摸清明清农书的家底,经过王达的长期努力,已知明清农书已逾千种;有关成果在2001年的中
17、国农史中连载。作为传统农学资料精华的整理,彭世奖编着的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是别开生面的一种。对农书各别研究或综合研究的论文相当多,中国自然科学史农学卷各编的有关部分,综合了有关研究成果,对历代农书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还应该提出的是在中国农业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中,中国与东邻国家的友好合作。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其一,被吴德铎称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的全芳备祖,它的宋刻本传到日本后,长期被珍藏于宫内省图书馆,文革后,承蒙日本友人、尤其是天野元之助教授的帮助,原书被全部摄制寄来我国,1982年由农业出版社作为中国农学珍本丛刊的一种影印出版。其二,王毓瑚的中国农学书录传到日本后,天野元之助教授根据他三十多年
18、来对中国农书版本的研究,70年代撰写了中国古农书考,作为对中国农学书录的补充,并与它合刊发行;天野这本书,文革后亦由彭世奖翻译成中文出版。2、农业科技史和农业生产史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是新时期农史研究的中心,对农业生产各个部门、各个项目的研究,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各种因素和领域的研究,均已展开。作物史的研究涉及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嗜好作物。从研究论着数量看,粮食作物中,稻最多,麦次之;经济作物中,棉花最多;园艺作物中,果树最多,蔬菜和花卉次之,嗜好作物中的烟和茶均可观,尤其是茶,研究论着的数量冠于各种作物,但相当部分是从文化史的角度论述的。在作物史的各种论着中,游修龄的中国稻作史
19、是最重要的成果。游修龄是新时期农史研究的旗手之一,他善于把现代科学知识与农史研究结合起来,熟练而巧妙地把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古文字学、训诂学、历史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古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与方法应用到农史研究中去,视野开阔,新见迭出。这种治学特点在中国稻作史中鲜明地表现出来。游氏新时期撰写的农史论文,大多收集在农史研究文集中,其中也有相当部分是论述作物史的。作物史方面的论着还有章楷的植棉史话、倪金柱的中国棉花栽培科技史、郭文韬的中国大豆栽培史、朱自振的茶史初探、唐启宇的中国作物栽培史稿 等。农业生产的其他部门史亦成果累累。如畜牧史方面,谢成侠的中国养牛羊史、中国养禽史相继出版,中
20、国养马史也再版并出版了日译本。张仲葛、朱光煌主编的中国畜牧史料集、程绍迥、张仲葛主编的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亦已问世。林业史论着有张钧成的中国林业传统引论、南京林业大学林业遗产研究室主编的中国近代林业史、陶炎的中国森林的历史变迁等。渔业史的论着有丛子明、李挺主编的中国渔业史、张震东等的中国海洋渔业简史等。蚕桑史的论文数量亦可观,其中蒋猷龙关于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的研究较有影响 。土壤学家王云森写了中国古代土壤科学,据报道,他的中国土壤科学技术发展史正在出版中 。研究农具史的学者不少,其中周昕用力最勤,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是他研究成果的总汇。水利史是与农史密切相关、但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的
21、一个学科,在本时期相当活跃,成果丰硕。其中与农史关系较大的专着有:汪家伦、张芳的中国农田水利史、缪启愉的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彭雨新、张建民的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张芳的明清农田水利史研究等。除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外,也有不少从总体论述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特点的论着,其中董恺忱、杨直民的试论我国传统农法的形成和发展较有新意。在史学领域内,综合性的通史着作更能反映了该学科的总体研究水平。作为农业科技史综合研究的成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和中国自然科学史农学卷堪称两本里程碑式的着作。前者梁家勉任主编,动员了农史界几乎全部的力量,数易其稿,经过8年的工作,1989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将近100万字。该
22、书集80年代中期以前农史界研究之大成,并广泛吸收了史学界的新成果,代表了当时研究的最高水平。后者范楚玉、董恺忱先后任主编,北京的几位学者参加编写,游修龄为主审,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40余万字。该书在史稿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来农史界和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农学体系的特点,按长时段分篇,每篇依次介绍该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该时期的农书,然后按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阐述该时期农学的发展;在材料的发掘、内容的开拓和论述的深化方面都有新的创获,基本上代表了90年代农史研究的水平。近代农业科技史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撰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
23、它的出版填补了农业科技史的一个空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研究偏重于古代状况。以生产史为中心的农业史综合研究,李根蟠的中国农业史是比较重要的成果。该书把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主线,突破以前研究中只讲农区和汉族农业的局限,把农业区域、农业结构、农业类型和不同民族农业联系起来作动态的考察,是建立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适应的农史新体系的尝试。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屯垦史,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者集体编撰的中国屯垦史 、彭雨新的清代土地开垦史、赵俪生主编的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予征的丝绸之路屯垦研究等,是该领域的重要成果。3、农业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利用考
24、古发现研究农业史上的事物,可以上溯到30年代徐中舒的耒耜考和胡厚宣的卜辞所见之农业。不过在很长时期内这种工作是零散的、主要是史学界的学者在做。70年代,裴李岗、磁山、河姆渡等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作物、牲畜等农业遗存,震撼了考古界,也震撼了农史界,促进了关于农业起源的研究和把考古文物运用到农史研究中。游修龄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层文化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从河姆渡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就是影响很大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时有些学者自觉地把考古文物、民族学资料引入农史研究。例如宋兆麟,他在历史博物馆工作,本人参加了许多民族地区的调查,他对河姆渡骨耜、钱山漾石犂、汉代
25、牛耕的研究就体现了这种特点。从70年代后期开始,李根蟠、黄崇岳、卢勋合作进行原始经济的系列研究,用的就是考古学材料、民族学材料、神话传说材料和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有关研究成果后来结集为中国原始经济研究。对推动这股潮流做出了最大贡献的是陈文华。在陈文华的直接操持下,江西省博物馆1978年冬举办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1980年该展览修改后应邀赴京展出。这是首次利用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辉煌成就。1981年,在原农业部长何康的支持下,江西省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农业考古中心,出版了农业考古。这样就树起了一面旗帜,开辟了一个阵地。把原来被忽视的农业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
26、汇集起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农史界,又促进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和成果在农业考古旗帜下交流融汇,为农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对农史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还有中国农业博物馆。她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赴京展出后开始筹建的。她设立了常年的大型农史展览,编辑出版了古今农业和一批资料和论着,并支持了农业考古出版,是农业考古合编单位之一。闵宗殿和曹幸穗先后任博物馆研究所的主任。农业考古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除在刊物发表的外,还有的编成专着问世。如: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耕织图、汉代农业画像砖石、陈文华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彭邦炯的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等。
27、农业起源是新时期农史研究的焦点之一。以此为主题,已举行了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稻作起源地是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时期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如距今一万年前后长江中游的彭头山、玉蟾岩、仙人洞遗址,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稻谷遗存,江苏吴县草鞋山、湖南澧县城头山古稻田遗址的发现,不断刷新人们的认识。对水稻的起源地有各种不同见解,立足于考古发现的中国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步取得优势。这一时期,人们还广泛介绍国外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并对中国农业起源的途径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共识。对于这个问题讨论,古为农在中国农业考古的沿革与农业起源问题的主要收获中已有所总结。4、农史研究中民族学资料之利用与民族农业史民族学和民族史与
28、农史学的交叉融合是新时期农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农业考古设少数民族农业研究专栏,其他农史刊物注意刊发这方面的文章,有利于这种趋势的发展。这种交叉融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近现代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或初期阶级社会的民族的有关资料,研究农业发展的早期形态;或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农业历史上的有关事物。李根蟠、卢勋在实地调查和广泛利用民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学者利用民族学资料研究耦耕、耦犂等也取得可喜成绩。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尹绍亭的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2册和罗钰的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二是
29、研究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农业的发展,它与中原汉族农业的交流与融汇,它对中国农业总体发展所作的贡献等等。李根蟠较早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中少数民族的伟大贡献 一文,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卢勋合作撰写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有关少数民族农业史的论文已有相当数量,涉及的方面也相当广。对北方草原民族牧业生产研究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最近,王建革利用满铁资料研究北方民族的游牧生产方式,别开生面10 。对南方民族农业史的研究也比较活跃,专着有覃乃昌的壮族稻作农业史等。5、 地区农业史地区农业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例如,1965年出版的浙江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所收集的,就是浙江地区农业
30、史的论文。陈恒力也曾致力于太湖地区农业史资料的搜集。不过,比较系统地开展地区农业史的研究,还是80年代的事情。这是农史研究深入发展自身所要求的,亦与当时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勃兴息息相关。做这方面工作的有专业的农史研究者,也有经济史的研究者,有关成果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张波的西北农牧史、李伯重的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年间江南农业的发展、衣保中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等。近年张泽咸也发表了论述了汉唐时代边疆地区农牧生产的系列文章,如汉唐间蒙古高原地区农牧业生产述略、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等。应当指出的是,历史地理学者的加盟大大促进了地区农业史研究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
31、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包含了不少与农业史有关的内容;他指导的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形成了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业地理的系列着作,相当一部分在9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如韩茂莉的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吴宏岐的元代农业地理,陈国生的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研究,王社教的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龚胜生的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周宏伟的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李令福的明清山东农业地理等。一些省区也在编写本地的农业发展史,如江苏省农林厅的江苏农业发展史略、陈钧湖北农业开发史、杨新才的宁夏农业史,其中,最突出的是广西,不但有广西农业经济史、广西农业科学技术史,而且有农业的各种专题史和生产部门史,如土地利用史、土壤
32、肥料史、植物保护史、农业机械化史、水利史、粮食生产史、油料作物史、糖业史、甘蔗史、烟草史、林业史、畜牧史、渔业史等。随着西部大开发热潮的到来,对西部地区农业史的研究,对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绿洲农业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6、 农业文化史与农业思想史从文化史的角度上研究农业史,把农业史和文化史结合起来,也是新时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农史研究的新取向。这一方面是受到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文化热的影响,同时,当时教育界提倡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史的结合,也成为这种研究取向的动力。80年代末就有人呼吁以文化学作为农史研究的新视野11 。从1994年,农业考古开辟了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与饮食专栏,另增加每年两期
33、的茶文化专号。同年底,中国农史学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七次学术年会,主题是以吴地文化为重点的区域农业史。有关论着也逐步多起来。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史,要求注意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与整个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观念形态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研究大致上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别部门、各别项目或各别地域农业文化的研究,如稻作文化、茶文化、烟文化,吴越文化、齐文化;其中茶文化的研究最为活跃,已经先后召开了3次国际茶文化学术讨论会,与农业关系密切的饮食文化研究亦成果累累。二是总体的研究。从文化角度对农业史的总体考察,首推石声汉。邹德秀的中国农业文化,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我国农业文化史和农业文化理论的专着。李
34、根蟠的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12 也是从文化史的角度立论的。学术界对我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不同的认识,可参阅叶茂等的综述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第五部分13 。与农业文化史关系密切的有农业思想史。在农史界,农业思想史研究的倡导者是王毓瑚。从发表的有关论着看,有从农学思想的角度研究的,有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研究的,均有论着问世。在农学思想的研究中,对三才理论的论述最多;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农学理论的核心。最先强调三才观念在中国古代农学中突出地位的是石声汉,继起研究的有范楚玉、李根蟠等14 ,该问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中有较详细的论述。7、 农业史与环境史、灾害史在欧美,环境史研究
35、大体上是20世纪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中国的有关研究并不比国外晚。例如60年代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开创之作。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尤其是90年代后期各种环境灾害纷至沓来,环境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由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做,农史研究者只是其中之一。如历史地理学界等广泛开展对各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及其与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对历史上农牧交接地带的研究最令人瞩目15 。史念海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论述最多,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是其总结性着作,内有生态环境编、农林牧分布编、农牧分界编等。朱士光的有关研究成果结集在黄土
36、高原地区的环境变迁及其治理一书中。对河西地区沙漠化和农牧史的研究,李并成做的工作较多16 。其余如蓝勇对西南地区和三峡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研究17 ,王建革把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史、社会史结合的一系列论文18 ,萧正洪关于环境与技术选择关系的论述19 ,就是这方面研究的部分成果。进行气候史研究的,开创者是竺可祯20 ,继起研究的有文焕然、张丕远、邹逸麟、满志敏21 等人。1999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联合起草了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列出5个研究重点,即: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过去50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过去2000年来人对
37、环境变化适应的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变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物理过程研究,过去2000年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模拟研究。又有从经济思想或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以至东亚古代自然观的,强调这种自然观的特点是主张人与自然协调。例如90年代后期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持了环境与东亚文明的国际合作研究22 。以上研究,不限于农业史,但均与农业史有密切关系。关于农业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农史界主要是从农学思想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和实践,研究中国古代各业协调发展、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雏形;彭世奖、倪根金、闵宗殿、李根蟠等人都在做这方面工作23 。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也组织了关于生态、
38、农业、社会的专题讨论。1999年底,中国农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史分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研讨会,借用传统哲学天人关系的范畴,考察经济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把各个学科的分散研究整合起来,把研究推向深入。24与环境史关系密切的是灾害史的研究。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20世纪初历史学者就开始收集历史上的灾害资料并进行研究,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陈高佣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就是其代表性的成果。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8、90年代,灾害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成果累累。许多省区都编辑了地方的自然灾害史料,水利部水管司还编辑了几个大河流域的旱涝档案史料;人们从多角度探
39、讨灾害的成因、灾害对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历史灾害发生的规律性、灾害与人口关系、减灾措施与荒政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有各学科的学者,但研究内容多与农业史有关。在农史界,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做的工作较多,他们选编了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张波、卜凤贤还对灾害学和灾害史的理论进行了探讨25 ,农业考古90年代末开辟了农业与灾害专栏。8、 关于传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讨论在新时期的农史研究中,传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成为研究和讨论的中心之一。这一讨论的背景是,文革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中都成为突出的问题;史学界在
40、批判封建主义过程中,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和传统农业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此外,这一讨论又与国外对石油农业的反思和批评联结在一起。讨论最热烈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后一直没有中断。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一、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学的特点。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这是大家公认的。论者把精耕细作理解为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以三才理论为指导的综合技术体系。农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天人相参。又提出多元交汇的问题。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学界有不同认识,或认为是重农轻牧的跛足农业,或认为是不同于西欧的另一种农牧结合类型。二、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评价。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种完全否定小
41、农经济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传统的意见,这种观点受到多数学者的批评。在基本肯定传统农业历史作用的前提下,不同学者对它的评价的差距相当大,分歧集中在对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估计,以及是否出现如同美籍学者黄宗智所说的只有增长没有发展的过密型农业。对西方殖民势力侵入前,中国传统农业是否已经落伍,如果已经落伍,这种差距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上的分歧更大。三、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农业的作用。论者大致肯定在农业现代化中应该把现代科学与传统农业中的精华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新模式。有关讨论文章,几个农史刊物都有刊载,农业考古设有农业历史与农业现代化专栏;专着则有郭文韬等的中国传统农
42、业与现代农业。关于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特点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的两个结束语,有较系统的论述。有关讨论情况,可参阅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26 综述。9、 世界农业史、比较农业史及其他我国学界对世界农业史的介绍始于30年代,1949年以前出版过几本有关世界及欧美农业史的译着。但开展世界农业史的研究和把中国农业史放到世界农业史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是文革以后的事。王毓瑚是这种研究的倡导者,并已着手译介外国农学史和比较农业史的有关资料。1980王氏逝世后,这一工作主要由董恺忱继续进行,他给大学本科学生、研究生和教师讲习班讲授这方面的课程和开设讲座,译介和撰写有
43、关文章,并主编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的世界农业史部分。近年来这方面的论着逐渐增多。199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邹德秀的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新时期农史研究还涉及其他一些方面,这里不一一介绍了。需要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了一些工具书,如闵宗殿编的中国农史系年要录,中国农业博物馆资料室编的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等,给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和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编纂中国经济史研究一百年,包括研究综述和大型论着索引的数据库,将以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出版。注释1 满铁是1907年日本在大连成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日本政府当年为了侵华的目的通过满铁对中国各地进行了
44、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调查,调查所积累的丰富资料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曹幸穗的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是中国学者首次系统利用满铁材料研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尝试。曹氏目前正在主持对满铁资料的大规模的整理研究工作。由于本文舍弃了农业经济史的内容,关于满铁资等近现代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材料的整理和利用的介绍也只好从略。 李长年:农桑经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年;高恩广、胡辅华:马首农言注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2版;邹介正:三农纪校释,农业出版社,1989年。 农业出版社,1983年。 农说的整理和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该书和作者的另一部着作中国农史稿,虽然都是
45、80年代中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却是作者文革前完成的。 【日】吉武成美、【中】蒋猷龙: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研究, 农业考古1987年2期,1988年1期。 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该书分上、中、下三册,主编分别是杨向奎、张泽咸、王毓铨;农业出版社,1990-1991年出版。 在农业考古1984年第1、2期、1985年第2期、1987年第1期、1989年第1、2期连载。 10 游牧圏与游牧社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11 王利华: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12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13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116-118页。1
46、4 石声汉: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农业出版社,1980年;范楚玉:中国古代对天时、地利、人力关系的论述,自然科学史研究集刊第3卷第3期,1984年;李根蟠:从三才理论看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载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波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15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可参阅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载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出版。16 李并成着有河西走廊历史地理,此书计划出3卷,.第一卷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17 历史时期
47、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作者还有关于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与农林牧变化的系列论文。18 如人口、生态与地租制度,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游牧圏与游牧社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19 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0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21 文焕然,文熔生着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集。22 参见王守华、戚印平着环境与东亚文明,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23 彭世奖: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农史研究第8辑;从中国的农业史看未来的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