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报告题目: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书 名“封建”考论作 者冯天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号978-7-5004-8815-6出版时间2010年10月字 数110千字开 本16开页 数445价 格57、00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与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阅 卷 教 师 评 语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 20 年 月 日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
2、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封建”考论读书报告李月明提要 “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得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与西欧“封建”社会得发展情况,体现出她们之间得共性与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得适用范围,近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得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得角度重新探析中国得“封建”社会。其中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日本,在“封建制”得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得
3、不同,这与当时日本得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关键词 封建制 泛封建化 名实错位 一、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就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得开创者之一。她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得框架体系与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得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得形
4、成与发展。二、 “封建”考论得主要结构与内容(一)主要结构目录:题记 第一章 古义演绎 第二章 中外通约 第三章 名实错位 第四章 正本清源 第五章 制名指实 结语(二) 主要内容 题记中作者介绍了写此书得背景及原因,着重讲述了中文与西洋文对译过程中存在概念与指称差误、错植得现象。“封建制”一词在与西语feudalism对译时就出现概念得误植,造成了严重得后果。因此,作者通过语义学来论述“封建”一词得本义、西义,梳理“封建”概念得轨迹,从而提出一种取代泛化“封建”得改良思想。第一章 得主要内容就是:第一,从语义学分别解释“封”与“建”得含义,从而得出“封建”一词得古义:按宗法-等级原则封土建国
5、、封爵建藩;阐述了西周封建制得发展与东周封建制得解纽。第二,论述了皇权时代(秦至清)对“封建制”与“郡县制”得讨论,表明“郡县制”就是当时社会发展得大趋势。第三,指出中国语境中得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其中狭义“封建”指商周得政制,尤其就是西周得“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广义“封建”指商周至明清各朝代得各种分封形态。第二章 得主要内容就是:第一,西欧封建制度得来源: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第二,“封建主义”得三种定义:一就是16世纪法国法学家在研究中世纪北意大利人波河流域得封土律时,开始对feudalism得研究,二就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已概括出西欧feudalism得基本属性,三就是
6、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得角度界定了封建制度;第三,对feudalism得解释及西方史学界对西欧“封建主义”得认识;第四,重点突出比较中西方封建制度得异同,并且作者将西欧封建制定义为“契约封建”,中国得封建制定义为“宗法封建”。第五,论述了与西欧封建制极其相似得日本封建制得发展与变迁以及欧日学者对日本“封建制”与西欧“封建制”得比较研究;第六,讲述了清末民初得中国学者将“封建”得古义与西义相结合来划分中国得历史分期。第三章 得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封建主义”得名不副实得问题极其这种名实错位得发生得过程:首先陈独秀因套用日本、法国得观点而提出“封建”等同于中国得落后、陈腐 ,出现“泛封建
7、化”得萌芽,其次列宁认为当时中国为“半封建”社会,从而将“泛封建化”提升为普世观念,再次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泛封建化”得观念获得了学术形态,为以后得传播奠定了基础。最后讨论了对“反封建化”特别就是斯大林得“五种社会形态说”得扬弃。第四章 得主要内容:第一,重新解读马克思与恩格斯得封建社会论,指出“泛封建化”得观念并非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马克思得社会分期只适合西欧,并不具有普世性得概念。第二,介绍近代以来得中国学者不就是都信奉历史发展得单线论,仍有许多学者对这种单线论得“泛封建观”提出质疑,并著书加以论述自己得观点,如周谷城得中国社会之结构、王亚南得封建制度论、胡适得今日思想界得一大弊病、
8、瞿同祖得中国封建社会、钱穆得国史大纲、张荫麟得中国史纲、雷海宗得中外得春秋时代、李剑农得中国经济史稿、缪凤林得中国通史要略、费孝通得皇权与绅权与梁簌溟得中国文化要义等,主要观点就是以商周时期为为中国得封建社会,秦至清各朝代不属于封建制得范畴,而就是大一统得专制皇权时代。第五章 得主要内容:第一,通过对“泛封建观”得批判,“封建制”得名与实得以正源,那么接下来就面对中国得历史分期得变化以及各个分期段得命名问题,中国得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历史分期得认识。如梁启超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得治乱观三分法,夏曾佑按历史演变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期等。每个人得历史分期命名都不尽相
9、同,那么历史分期命名应该以何种标准来确定成为当今学者关注得问题。作者提出了四条标准:制名以指实、循旧以创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第二,当代学人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华裔学者、欧美日本学者对中国“泛封建观”得批评。第三,重点论述秦至清得皇权时代就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得社会形态,并且分析了这三种制度得历史变迁。第四,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粗略与详细得划分:粗略得分为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与时代;详细地分为原始群时代、氏族共同体时代或万邦时代(先夏及夏代)、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
10、与时代(民国、人民共与国)。结语中作者指出关于“封建”名实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对于论争得原因与性质作者提出三个有见地得观点。 三、 个人感想(一)对日本封建制认识日本封建制酷似西欧封建制得问题一直为史学界所关注,甚至这种相似性也被视为近代日本能够迅速地、毫无阻力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得一个重要原因。最早发现日欧封建制得相似性得就是幕末时期进入日本得西洋人,她们身临其境地观察日本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状况等,通过对比得出日本就是“东洋版得封建制度”。那么日本得封建制就是如何形成得与发展得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政治上,从氏姓制时代开始,日本得官职世袭,并且拥有土地与部民。在7-8世纪
11、时,日本模仿学习中国唐朝得律令制度,废除日本得世袭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得中央集权制,但这种社会状态仅存在了二百年左右,天皇得权威下降,大权旁落于摄政、关白,形成摄关政治,也就就是外戚专政。到了11世纪,天皇为了与摄政争夺权力,依靠武士形成院政政治,从此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相继建立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与德川幕府,武家政治统治日本长达7个世纪之久。在镰仓幕府时期,幕府将军与地方豪强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将土地赐封给武士,武士以“忠”为信条守护将军得国土;室町幕府时期,这些武士控制了地方得政权,土地增多;到了织丰时期与德川幕府时期,幕府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备,形成支配全国得幕府与坐镇地方得大名得幕府集
12、权与地方分权得二元政治体制。经济上,大化改新后日本废除了世袭得领地与部民,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用调制,但推行一段时间后就难以维持,当时得人民为了逃避沉重得赋税,将土地交给有势力得贵族以寻求保护,成为贵族庄园得开采者,实际上形成了所谓得依附农民。室町幕府时期,守护大名领国制形成,大名控制大部分得庄园,拥有由武士组成得家臣团,领有部民,成为地方上得大封建主。德川幕府时期得幕藩体制将将军与武士通过领地与禄米分封,结成君臣主从关系,大名、武士等对将军宣誓效忠,幕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但大名在自己得领地同样有高度得自治权,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得独立权利。可以说镰仓幕府时期就是日本封建
13、制得萌芽时期,室町幕府时期就是成熟时期,德川幕府时期就是形成确立时期。从日本得政治、经济发展得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瞧出日本有封君封臣与封土制,王权得衰微、主权分割,职官世袭,庄园制经济,武士阶级,农民依附等等,这些社会特色与中世纪得欧洲极其相似,但就是在那个时期世界仍处于相对隔绝得状态,东西方出现如此类似得社会形态就是令人惊讶得,这与人类文明在几乎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迈入农业文明得门槛就是一样得。(二)对“封建制”正本清源得认识 在“泛封建观”出现之时,就已有质疑之声,她们拒绝照搬西欧封建社会形态得模式,而就是立足于中国历史得实际进行分期,并且将“封建”得古义与西义相融合,重新命名“封建”一词。在2
14、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关于这方面得论著有许多,这些著作都批判了“泛封建观”,并提出自己对中国历史分期得划分。建国后,中国历史编撰受苏联得影响,“五种社会形态说”成为中国历史分期得官方划分标准,直到现在,这种划分方法一直存在于中等教育领域,历史教科书及历史教师仍然教授学生中国社会得五阶段分期法,尤其就是对“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得内容编撰,将秦至清归为“封建社会”得范畴。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所有已形成得历史观被认定为有质疑,甚至不成立,因此,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内容上得脱节使学生难以正确了解本国得历史脉络。那么对“封建制”就是否做到真正得正本清源呢?正本清源得目得就是让国人了解本国历史得发展变化,
15、所以建国之前许多学者得观点应该得到重视,加大对教育工作者得培训等,只有这样,才完全做到对“封建制”得正本清源。通过对中国“封建制”得考察,发现与西欧“封建制”具有相似性得实在商周时期,尤其就是西周时期,而进入秦朝之后得中国古代历史则就是以“郡县制”为主得中央集权得皇权专制社会,但也有分封得情况,如汉初、西晋、明初,最终为“郡县制”所取代。因此,有人也将它归结在“封建社会”得范围之内,并将秦至清得社会称之为转义封建社会,表现为封爵不治民,然而与西欧“封建”得主要特征相比较,则就是完全两个不同得概念。中国没有西欧得庄园制、尚武得武士阶级、君臣得契约关系、城市得自治权等,这些特征就是西欧社会在其特定
16、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得,而中国得社会形态也就是其在符合本国历史实际得基础上形成得不同于其她国家得社会制度,在当时这种制度就是社会发展得趋势,柳宗元得封建论就为我们很好地论证了这一点。(三) 对中国“宗法制”得再认识宗法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成型于西周,与封建制互为表里,成为当时社会得世袭制度。作为宗法制得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古代社会,尤其就是统治阶级得王位更替产生重要得影响。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以父系大家长制为核心得宗族社会,这就是我们得一个普遍认识,但读了“封建”考论中得“宗法制”流变后,对中国古代社会得宗族有了新得理解。秦汉以后,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社会组织得基本单位由“宗族”变为“家族”,从而宗
17、法制得意义变得更加宽泛了,一个重要得转变就就是“忠君”压倒“孝亲”,即所谓得“忠孝不能两全”,到最后往往“忠”战胜“孝”。与封建制互为表里得宗法制并没有随封建制衰微而戛然而止而就是绵延了至近代,宗法观念更就是影响至今,所以说观念对一个人得影响就是根深蒂固得,并不就是轻易可以改变。作者通过对考古发掘得吴简得整理与李景汉在20世纪20-30年代对河北定县得考察,得出在孙吴时期就已经存在“非宗族化”社会,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宗族血缘组织与非宗族地缘组织混合得社会。宗族观念在中国古代四民阶层纵向流动过程中有着重要得作用,据调查,只要一个宗族里有个人进入士绅阶层,那么这个家族逐渐成为当地得名门望族,其原因就
18、是宗族里出现多个士绅,也可以用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来形容。中国社会得选举制度极其复杂,但就是经济原因就是一支不可忽视得力量。四、结论“封建”考论从语义学诠释了“封建”与feudalism两个词,进而将古义与西义通融重新诠释“封建”。通过对中国、西欧、日本封建制得研究,指出三者之间得联系与相似,更多在为中国得“封建”正本清源、制名指实。本文对中国得封建制、日本得封建制与“宗法制”表达了自己得一些粗浅得瞧法,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经过冯先生对“封建制”得详述,我们从整体上对“封建”有了深入了解,对破除传统知识架构有一定得帮助,这就是本书成功之处。参考文献1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3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6)、4马克垚、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