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汉代儒学学业达标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D.知识分子迷信孔子权威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是列国纷争、社会剧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尚不成熟,所以思想文化领域才得以“百家争鸣”。汉武帝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便在思想领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看出,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轨迹。因此,C项符合题意。2.比起秦代“焚书坑儒”,汉代“独尊儒术”的成功之处在于()A.以思
2、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的大一统B.以温和的手段解决意识形态问题C.大力开展以儒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D.为君主专制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无论是秦代的“焚书坑儒”还是汉代的“独尊儒术”,都实现了以思想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政策初衷,故A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相比秦代暴力性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独尊儒术”则是以一种相对温和且更为隐蔽的方式较为稳妥的解决了意识形态问题,故B项正确;厉行法家与大兴儒学都有其成功之处,故C项排除;为君主专制的创立奠定基础的是法家而非儒家思想,故D项排除。3.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
3、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答案D解析由材料“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C项;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所以答案选D项。4.春秋繁露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此话强调()A.春秋大一统 B.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 D.君权至上答案C解析根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和君权至上无关,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5.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A.主张约束君权 B.支持君权神授C.迷信崇拜君权 D.主张“大一统”答案A解析“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可见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力,故A项正确。6.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5、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公孙弘凭借儒家经典位列三公,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7.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阅读漫画,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关于太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B.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C.结束了官僚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D.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答案C解析材料“也可以当官了”体现出太学是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学作为中央官学,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官僚富豪子嗣仍然可以进入太学,“结束了”表述过
6、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太学是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向社会下层扩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涉及的都是儒学的经典,并未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教育对象,故B项错误;中央设置的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教育走向官方化,故C项正确;太学是由中央兴办的,并未体现出教育走向下层,故D项错误。等级提升9.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
7、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尤其是董仲舒新儒学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故B项排除;D项“开始”说法错误。10.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
8、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在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张衡、王充的学说被冷落,而儒家六经受到热捧。这是由当时政府重儒的政策引导而导致的。材料与小农经济、选官制度、君主专制是否加强均无关联。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意。11.“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下列对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外儒内法
9、、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理论,形成“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故A项正确。12.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答案D解析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
10、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1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汉初百废待兴,“无为而治”有利于休养生息,使新政权迅速稳固。到了汉武帝刘
11、彻时,又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答案选B项。1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答案C解析孔子地位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
12、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15.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答案D解析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为士族集团,并且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体现了儒学对当时政治的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已经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的经济基础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16.阅读下列材料,
13、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摘编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
14、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主张:办学校来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解析第(1)问,“主张”可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作答。第(3)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6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