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质量检测(九)(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选项)1“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B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D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解析依据材料中“1954年”可知是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体现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C正确;材料中论
2、述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不是说明“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A错误;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D错误。答案C2“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形成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在1949年确立的,“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建设项目
3、,它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材料中的这些项目并没有彻底改变工业不合理的布局,排除C。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应该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答案B3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农业合作形式所有制性质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A.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C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D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解析表格中“
4、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出三大改造过程中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是循序渐进的,C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材料表格中论述的是农业合作形式,A错误;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年开始的,B错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是在1958年提出的,D错误。答案C4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B优先
5、发展重工业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D发展民主与法制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小仁政照顾了农民的利益,相对而言,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的大仁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执行的“一五”计划的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对粮食需求巨大,所以此时期毛泽东开始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不仅没有减轻农民的税赋,反而使农民在粮食问题上自主的余地更少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问题;C选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建设,不是发展民主与法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51954年颁
6、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几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A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迅速B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解析1954年正值三大改造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在1956年,故A错误;材料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可见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C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D错误。答案B6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为了适应
7、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由此可知,这个报告()A反对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C开始纠正“左”倾错误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认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B项正确,C项错误。这部分产品是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并不是反对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
8、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答案B7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B西方人注重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了现代环保意识上D美国政府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所以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解析1970年代,中国的商品之所以没有包装,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挫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说明当时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观念缺乏,故选A项;题意内容没有反映中国的进步,故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商品没有
9、包装并不是由于环保意识,而且也没有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排除C项;美国政府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在1972年以后,而且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与中美关系改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答案A8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解析结合所学,1960年我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D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A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0、化运动的“左”倾错误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B错误;1960年我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并非优先发展农业,C错误。答案D9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大片”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
11、面的含义,“另起炉灶”即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正确;“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大片”即指同周边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10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1953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
12、锁逐步被打破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的信息,排除;B、C项,材料不能表明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答案D11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这句话最能说明()A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的
13、国际地位日益提高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力量壮大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解析毛泽东提到的“黑人兄弟”是广大支持中国的非洲国家,并非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故A错误。材料并非强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排除B。“黑人兄弟”多是非洲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能够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说明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故C正确。“黑人兄弟”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破产,但毛泽东的话未表达该意思,D错误。答案C121971年,基辛格在一份给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三角战略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中苏竞相与我们搞好关系”,“美国对双方
14、都有大量选择的余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基于这一外交战略,美国()A改善了中美两国关系B确立了美苏争霸优势C离间了中苏同盟关系D构建了三足鼎立局面解析根据材料“三角战略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中苏竞相与我们搞好关系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可知,当时美国政府企图与中国搞好关系,与苏联制衡,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70年代初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选项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恶化,同盟瓦解,故排除C选项;7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刚进行发展,实力并未达到能与美苏抗衡,故排除D选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
15、2分)1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选集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材料三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
16、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性经济71.8%7.1%材料四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的纲要。谭震林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发展有何意义?
17、(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8分)(4)材料四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何在?(6分)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中国工业落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命脉。意义:结合“一五”计划的成就和影响从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以及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回答。(2)特点: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依据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
18、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的信息可知是接受苏联援助;依据材料二“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信息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依据材料二“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的信息可知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依据材料二“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的信息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3)经济结构变化:依据材料三表格中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变化可知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变化:依据所学的三大改造的事实可知,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
19、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及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依据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成果可知没有实现。原因: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围绕1958年和1959年国内经济探索的失误、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思考回答。答案(1)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工业落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命脉。意义: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特点: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3)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0、占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变化: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没有。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未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14(24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上卷
21、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的三次建交高峰。如下图: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并列举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时的两项重大外交活动。(8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促成197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新旧中国不同的外交态度或外交状况的根本原因。(8分)解析(1)第一小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
22、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第二小问,1954年,中、苏、英、美、法及有关国家的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商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印度支那问题。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的重要的国际会议。1955年,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2)本题考查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由材料二可知,1972年出现了中外建交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此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3)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变化与发展。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代表着大地主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随后又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因而新旧中国外交态度的不同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答案(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活动: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2)主要原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3)根本原因:社会性质不同。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