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来主义 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知识链接】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土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
2、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坟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且介亭杂文 ,散文诗集 野草 。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竭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认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3、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 拿来主义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挖苦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根底知
4、识〔A级〕 1、注音: 自诩〔 〕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礼尚往来〔 〕 脑髓〔 〕 孱头〔 〕蹩进〔 〕糟粕〔 〕瞌睡〔 〕冠冕堂皇〔 〕 吝啬〔 〕国粹〔 〕茅厕〔 〕徘徊〔 〕磕头〔 〕故弄玄虚〔 〕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嘻笑怒骂〔 〕针贬时弊〔 〕 自栩〔 〕陷 井〔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祖上荫
5、功〔 〕 二、文本探究〔浏览1——7段〕 1、课文前半局部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稳固练习】 一、根底知识 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自诩〔xǔ〕 精辟〔pì〕 吝啬〔sè〕 殷红〔yīn〕 B、磕头〔kē〕 炽热〔zhì〕 蹩进(bié) 孱头〔càn) C、国粹〔cuì〕 冷炙〔zhì
6、〕 包庇〔bì〕 玄虚〔xuán〕 D、脑髓〔suǐ〕 冠冕〔guàn〕 譬如〔pì〕 给与〔jǐ〕 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
7、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二、根底稳固 1、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A.引用;B.强调;C.挖苦或否认;D.特定称谓。下面几句话,分别属于哪一种,依次填写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②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
8、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③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2、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3、对“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形象的议论,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9、 B.用比喻来描述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不构成比喻论证。 C.用比喻来说明沦为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 D.既有形象的议论,又有比喻的成分,属比喻论证 4、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比照论证 D、因果论证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
10、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6.第3-7段这5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比照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 【拓展阅读】 1、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凡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
11、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2、 拿来主义 表达了鲁迅杂文的哪些特点 拿来主义 是一篇极能表达鲁迅特色的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中所言:“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它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杂文,在鲁迅著作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大致有十七个集子之多,分别为: 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这些作品使杂
12、文脱离了以往的散文隶属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鲁迅的杂文,文体特点极其明显,即犀利、冷峻、幽默,非常注意形象性和挖苦手法的运用。 其犀利,那么以一击制敌死命,表述简练,不拖泥带水。其冷峻,那么以极度蔑视压倒敌焰,放笔直书,爱憎清楚。其幽默,那么以嬉笑怒骂致敌为难,妙趣横生,机智灵活。其形象,那么重典型,重细节,重借鉴传说,重运用比喻。其挖苦,那么用反语,借奇想,凭比照,巧设喻,用夸张。应该说,这些特点在 拿来主义 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
13、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 3、阅读第 10段,完成以下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消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 使用________ 存放________ 消灭________ 三、开放平台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开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
14、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 〔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稳固练习】 1、仔细阅读 拓展阅读 知识,运用探因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以下论据进行分析。 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论点〕。 相信大家对“牛仔大王〞李维斯并不感到陌生,对他的发迹史也略有所闻:他一开始是想到西部淘金,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和其他所有的淘金者相同的困难。面对挡住淘金者西行
15、去路的大河这一障碍,他想到了利用替淘金者摆渡赚钱;面对西部缺水的困境,他想到了卖水给淘金者赚钱;面对到西部淘金的人裤子极易磨破的现实,他想到了用破帐篷来制造裤子买给淘金者赚钱。后来,他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论据〕 〔分析〕 2、以“学然后知缺乏〞为题,运用类比引论法写一段作文开头。 3、运用比喻论证补充下面一段文字论证局部。 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乏,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
16、 【拓展阅读】几种论证方法 ①类比论证 类比法是把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通式】A,因为B有C;D,因为B有C;E,因为B有C;┅┅现在, G有B了,G也会有C。 【类比法例如】例如:“信心只有和自己的行动连在一起才有意义,我们决不做空抱信心的观望者。中国有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出了一种盲目依赖的生活态度。它使我们想起这么一种人:他也为国家忧虑,也想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干;但是看见别人在等待,就灰心了。他对自己说:“这叫我怎么办呢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
17、情;但是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做好准备的。〞于是他走到一架天平前,天平的一端是他将要参加进去为之奋斗的事业,天平的另一端是等待。他无可奈何地摇着头,把自己的筹码放入等待的盘子。但是他没有想到,那“当啷〞一声筹码落盘的声音,同样也在一个人的心中引起了失望的共振。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翘着的一头永远悬在不着边际的空中。〞 “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概括。以这种社会现象类推和描绘那些虽有信心但不想付诸实践的人是再适宜不过了。他们也想做事,但就是不想实地去干,这跟都想依赖别人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用类推的方式会让人把问题看得更透彻,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确凿。 【提醒】分论点可以在节头
18、也可以在节尾,要注意节头与节尾的照应。比较时要突出核心的相似点。 ②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法是由具有原因关系的论据推断出结论,或由结果反推原因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法通式】 A→B→C→D┅┅→G。 【因果论证法例如】例如:论辩之所以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是因为:第一,论辩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因此,但凡关心事物是非曲直的人,必定重视论辩的作用;第二,论辩是口才的顶峰,它要求说话的人在多变的情况下,能随机应变,思路敏捷,对答如流,这是人们智慧的较量;因此,我们可以说,论辩是人的各种才能的综合竞争。论辩为什么会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呢在上文中列举了论辩的三种
19、作用,这些作用都是作为前因出现的,既然有了如此众多的前因,那么,其结果“论辩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使用权人无可疑心了。 【提醒】因果论证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因果句。由因到果,分论点在果;由果及因,分论点在因。 ③比喻论证 喻证法是用比喻来论证道理的论证方法。用打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方法,称之为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可以把人们比较生疏、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较为深奥的道理讲清楚,从而给人以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的感觉。 【喻证法通式】观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喻证法例如】例如:有篇高考优秀作文 机遇 这样写:“有
20、些成功的得来,往往看似一蹴而就,带有一定的‘机遇’,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我认为成功与机遇的关系就是如此。〞 【提醒】要用分论点作“点睛之笔〞。 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文本探究: 1、课文前半局部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3、“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那么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
21、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开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那么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外表上好似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
22、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稳固练习:1、CDB 2、C 3、B 4、B 5、B 6、C 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文本探究: 2、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局部。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局部。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3、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消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
23、散。②“沉着、勇猛、有区分、不自私〞。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稳固练习: 1、参考答案:为什么在别人眼里是障碍,是困难,在李维斯眼中却是致富的商机呢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像其他淘金者那样怨天尤人或知难而退,而是懂得换一种角度思考。他明白到只要能赚钱不一定要到西部去淘金。大河挡住了他的去路,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的智慧却使他开辟了多条财路。所以说,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 2、例如一: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缺乏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
24、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缺乏〞。 例如二: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乏,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3、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乏,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