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城县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与发展规划33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修水县茶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主攻矿业经济,做大中心城区,全力以赴抓项目,铁心硬手优环境,实现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阵”的总体目标和重大战略部署,确保我县茶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修水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修府办发 19号)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一、茶业发展概况(一)历史修水曾是历史上产茶大县和名茶大县。据县志记载,清光绪31年(公元19 ),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出口茶叶30万箱,茶叶产值
2、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1.64%。我县“双井茶”和“宁红茶”更是得到历史名人和外国友人大加赞誉,宋代欧阳修赞誉双井茶为“草茶第一”,俄国太子于1891年赞誉宁红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更有香港口岸行规:“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县仍有茶园8万亩,年产茶达6万担,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和壮大了宁红茶、神茶、名优茶、特种茶等系列产品,特别是“宁红”、“神茶”,不但在国内引领风骚,更兼能走出国门,蜚声海外,茶叶对财政的贡献率曾一度占全县财政总收入20%,茶产业成为我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修水茶业在上世纪末一度低靡,茶园面积由八十年代的10万
3、亩锐减至不足2万亩,企业经营艰难。(二)条件1、优越的资源条件地理气候: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与湖北、湖南二省交界,到长沙、武汉、南昌三省会的距离都在二百公里左右。东西最大跨度97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4公里,地理属“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霜期比较短,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境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大于10期间的日照为1254小时,平均每天有5.6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6%;年平均气温在1317。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在2728。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34。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25。
4、极端最高气温为44.9(出现在1953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6(出现在1967年1月16日和1972年2月9日)。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最早为10月24日,最晚为12月15日。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中旬,最早为2月15日,最晚为4月8日,年平均无霜期247天,最长为289天,最短为22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46月降雨集中,多年平均为700800毫米,占全年47%, 1012月为140190毫米,占全年10%。降雨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54年2296毫米,最少的1968年只有1088毫米。修水县境内山峦起伏,景色秀丽,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发
5、展茶业得天独厚。土地资源a地形地貌修水是境内以山为主,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中、低山占总面积的65%,高丘占总面积的20.5%,低丘占总面积的13.5%,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北倾斜,略如碗状。全县地貌分五种类型: 中山类型:海拔10001500米,少数山头超过1500米,面积580.4平方公里。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头有64座,黄龙山主峰高达1511米,五梅山主峰(山门峡)高达1716米。中山地区农田极少,植被覆盖较好,8001000米的地带多为针、阔叶混交林,1000米以上多为灌丛
6、和草丛草场,能够种草养畜,发展草食动物。 低山类型:海拔5001000米,面积2346.6平方公里。低山地区,植被差异较大,南部低山植被茂盛,林木蓄积量丰富,是本县木材主要基地。西部山区,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地区之一。 高丘类型:海拔300500米,面积924.9平方公里。地形波状起伏,地貌形态多姿,多为次生植被,主要有松、杉和油茶林。这类地区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对发展农村小水电十分有利。 低丘类型:海拔300米以下,面积606.1平方公里。山上以松杉和油茶林、混杂灌木林为主。山腰、山麓广布农田。东南部以水田为主,西北部水田、旱地各半。 河谷类型:海拔100米以下,面
7、积45平方公里。分布在修河及部分一级支流两侧,有宽狭不等的岗地、平地和洼地。农田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肥厚,有机质含量较多,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复种指数较高。水田、旱地以一年两熟为主,并有部分一年三熟和两年五熟,但在多雨年份,雨量集中,山洪暴发,易遭短期涝害。b土壤分类修水县全县土壤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混质岩、红沙岩、石英岩、紫色沙砾岩、碳酸盐岩类等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及河积物等。按土壤普查,土类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水稻土、石灰石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8类。亚类有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紫色土、山地草甸土、棕色石灰石土、潮土、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
8、山地黄棕壤11类,44个土属,140个土种。主要土类简述如下: 红壤:面积45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0.75%。 水稻土:面积46.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8%,由各类土壤水耕熟化发育而成。 潮土:旱地潮土面积2.7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0.49%。 石灰石土:面积32.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83%。 紫色土:面积1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5%。另外,还有山地黄壤3.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7%。山地草甸土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93%。境内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红壤资源是茶树生长最佳的条件。劳力资源修水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红色革命老区,茶产业覆盖全县36个乡镇
9、中的34个,总人口82万,农业人口6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经过正确的引导和利益的吸引,我县劳动力资源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因而,茶产业是全县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最好项目之一。产品优势茶叶具有防癌抗癌、防心血管病以及减肥等多种功能,以其独特的保健优势,成为本世纪的主流饮料。茶叶也开始跨入食品、化工、医药、水产业、轻工业等行业。修水是“宁红”和“双井绿”的主要产区,所产茶知名度高,质量上剩,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良好的发展机遇(1)政策合理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茶业发展高度重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现任领导科学决策,政策上倾斜,把它列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先后整合国土、
10、林业、扶贫、水保等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予以扶持茶叶产业发展。(2)机制科学我县就确立了产业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办、民营、民受益;扶持重点场、重点户)、品种选择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未经过我县试种的不引进;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引进)、基地培植明确“六个不支持”(即集体投资建园的不支持;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经营能力弱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的发展机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扶助方法,采用“建立台帐,分段检查,通报得分,年终汇总”的管理考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引
11、导,市场运作主导”的发展模式。3、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全国知名的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坐落于我县,另外国家农业部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落户我县。当前各基层茶叶技术服务站所正在建设之中。(三)现状 ,修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之一。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把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使一段时期处于低谷的茶业得到了恢复性快速发展。几年来,先后整合国土、林业、扶贫、水保等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予以扶持茶叶产业发展。1、面积初具规模。在茶业发展规划上,修水县始终坚持规模化发展的方向,积极组织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即万亩乡、千亩场、百亩以上基地、十亩以上专业户)采用“整
12、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措施推动茶园扩建,使得茶园面积由 的1.68万亩迅速递增至 8.7万亩。2、机制逐渐科学。在新一轮茶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产业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办、民营、民受益;扶持重点场、重点户)、品种选择坚持“三个不引进”(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引进;未经过我县试种的不引进;不是无性系茶苗不引进)、基地培植明确“六个不支持”(即集体投资建园的不支持;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下的不支持;土地未合法流转的不支持;种子直播的不支持;经营能力弱的不支持;配套资金不足的不支持)的发展机制,采取“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结算到户”的扶助方法,采用“建立台
13、帐,分段检查,通报得分,年终汇总”的管理考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引导,市场运作主导”的发展模式。3、生产日趋标准。为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县茶叶办还编制了修水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指南和修水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南,开展了主要名优茶产品的地方标准和初制厂建设标准的研讨与编制工作,茶叶标准化生产理念得到增强。当前该县茶厂基本实现清洁化生产,且经过了QS认证,“宁红集团”、“神茶实业”还经过了GMP认证。4、产业逐渐专业。为确保茶叶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在良种茶苗繁育上进行探索。首先在茶叶生态科技园内恢复建立了茶树品种园,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茶树良种453个,是除中茶所外江南
14、诸茶区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茶树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结合良繁基地的不断繁育与推广,大大丰富了我县茶树种质资源,为全县优质茶基地建设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平台。在基地建设上,我们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将全县划分为宁红茶区、双井茶区、眉毛山高山茶区、黄龙山高山茶区和五梅山高山茶区等“五大茶区”,对“五大茶区”内原有的23个乡村集体茶场以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转换了经营机制。引导新增的109户茶业专业户自我整合,新注册场(或公司)49个。经过几年来的培育,各场(厂)、专业户之间有信息、技术、厂房设备嫁接的基础和准备,已注册茶叶商标17个,有“宁红”、“双井绿”系列等多个茶叶品种花色,“宁红”、“梅山”、“霞森”
15、牌获省著名商标,“凯球”牌获市知名商标。使品牌与基地建设实现联动、互动发展。茶叶生态科技园科研大楼、茶博馆、茶叶一条街、茶文化广场、草圣堂等项目建设全面竣工,生态园宾馆主体工程已完成。5、品牌逐渐集约。针对修水的茶叶品牌品牌“多、乱、杂”的现状,自 起积极引导茶企茶农走品牌整合之路,对各企业五花八门(实际是同茶异名、一茶多名)的牌子进行大胆整合,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红、绿茶分别整合在“宁红”和“双井绿”两大品牌内,对企业产品实行了“母子”商标管理。6、产量逐年增加。茶叶产量由 的380吨增至 的2610吨,茶业产值增至16000万元。7、荣誉纷繁而至。宁红集团被授予“国
1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神茶实业有限公司、大椿茶厂分别获得“省级龙头企业”称号;茶叶品牌“宁红”、“梅山”、“霞森”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 “宁红金毫”、“双井绿”等名优茶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获奖36个,其中金奖15个; ,县人民政府被中国茶叶学会和农民日报社联合授予“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全国仅13个县市获此殊荣。 ,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今年,修水县被中国茶叶学会命名为江西省首个“中国名茶之乡”和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 江西省唯一的“全国特色产茶县”称号。茶产业发展得到了江西省委苏荣书记的高度评价。可是,我县新一轮茶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与茶业发达县市比,基地规模不
17、大、加工标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龙头牵引乏力、市场流通不畅等问题仍是制约我县茶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瓶颈,并需一个循序渐进的努力过程予以推动,加快发展。二、思路与目标(一)思路按照“万亩乡、千亩村、百亩场、十亩以上专业户”的产业布局,以扩大茶园面积和提高加工能力为基础,以树品牌、建市场、促营销为重点,以“机制宜茶、科技兴茶、政策扶茶”作保障,按照“建设与管理同步,产量与质量并重,科技与人才支撑,文化与品牌互融,茶企与茶农互动,国内、国际市场并举”的原则,重点抓好茶叶种植、企业整组、品牌和营销体系建设等四个环节,促使茶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由注重内销向出口创汇、由松散经营向联结
18、发展、由政府扶持向茶农茶企自主经营五个转变。(二)目标到 ,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达到9万亩,占茶园总面积90%,良种茶园达到9.5万亩以上,良种率达95%以上,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00%,有机茶园面积达50%以上;茶叶总产量达到1万吨,一产产值达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000吨,名优茶产值2.5亿元,大宗茶产量6000吨,产值1亿元,保健茶产量1000吨,产值1.5亿元;年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个,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茶农组织化程度60%以上,茶农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良繁能力达到年产无性系良种茶苗1亿株;推行标准化生产和QS认证制度,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
19、%以上,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茶叶加工厂基本达到清洁化要求。切实做响“宁红”、“神茶”和“双井绿”三大品牌。二、发展重点根据我县发展的现状和今后发展思路目标的要求,全面实施创新茶产业,确定我县发展重点,争取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1、基地建设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园,全面提升基地质量。2、茶叶加工重点加大手工名优红绿茶加工力度,重点发展机制名优绿茶和做好以大宗茶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加工标准和产品标准,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左右重组宁红及现有企业的工艺、设备、厂房进行改造和技术改进。重点试行太阳能干燥茶叶以及茶叶制造车间的太阳能空调设备建设,着力进行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低
20、碳技术,以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等可持续性发展观念,争取使修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3、项目建设争取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左右建设好集良种茶树繁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及茶园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双井生态观光示范园,以此基础着力培植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力争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左右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并在茶科所或茶叶办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左右在原规划的茶叶生态科技园内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协调规划、建设等部门按统一风格规划附近建筑设施。结合县里相关创业政策,着力打造茶叶销售创业项目。争取投资1000万元左右在全国各地
21、建设统一形象和规格的修水茶叶销售店,大力培植修水茶叶品牌。4、科技体系建设力争投资1000万元左右以茶科所为平台,着力完善和加强科技体系建设,在五大茶区和茶叶大乡(镇)建设茶叶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三、主要措施(一)建好十万亩基地茶叶基地是茶产业发展的根本。我县茶叶基地虽然初具规模,但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生产规模化程度仍是当前最根本的任务之一。1、实施无性系良种工程。当前,我县茶园的良种率与无性系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要继续以县茶叶生态科技园种质资源库为依托,进一步做大做优做活双井茶树良种基地,既注重品种与产品市场的对接,又兼顾适制当地特色茶叶的良种繁育,实现年产无性系良种茶苗1亿株。将双井良繁基地打
22、造成集良种繁育、茶园观光、乡村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茶文化生态示范园。2、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按照“万亩乡、千亩村、百亩场、十亩专业户”的发展思路,围绕县域“五大茶区”逐步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以漫江、征村、竹坪等乡镇为主,辐射山口镇、复源乡,大力生产“宁红”茶。到 ,实现区域茶园面积1.5万亩,千亩茶园村2个,百亩茶园专业户30户;以杭口、上杭、大椿、溪口、布甲、马坳等乡镇为主,辐射港口镇、西港镇、程坊乡、新湾乡,大力生产“双井”茶。到 ,实现区域茶园面积3万亩,万亩茶园乡镇2个,千亩茶园村5个,百亩茶园专业户50户;以黄龙、古市、路口、石坳、东港、渣津等乡镇为主,辐射白岭镇、水源乡、
23、大桥镇、上衫乡、全丰镇、余段乡,借黄龙寺厚重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黄龙山高山茶”。到 ,实现区域茶园面积2万亩,万亩茶园乡镇1个,千亩茶园村3个,百亩茶园专业户50户;以上奉、黄沙等乡镇为主,辐射黄港镇、何市镇,大力发展“五梅山高山茶”。到 ,实现区域茶园面积1.5万亩,千亩茶园村3个,百亩茶园专业户30户;以宁州、黄坳、三都、四都等乡镇为主,辐射庙岭乡,借陈门五杰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眉毛山高山茶”。到 ,实现区域茶园面积2万亩,万亩乡镇1个,千亩茶园村5个,百亩茶园专业户30户。发展后的五大茶区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3、实施标准园建设工程。以国家农业部标准茶园
24、创立活动为契机,着力抓好我县标准茶园建设工程。一是高标准建好两个示范园区(修水茶叶生态科技园和修水双井茶文化生态示范园),切实使之成为全国一流,江西省领先的集生态文明、科技示范、文化展示的高标准示范园区。二是严把全县茶园建设关。按照国家级标准茶园的建设要求,合理选址,科学规划,着实把我县茶园建成符合当今消费时尚、迎合市场需求的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三是加强绿色、有机茶叶认证力度。大力优化基地、厂区生态环境,严格基地管理,禁施化肥,限施农药,建立土肥检测中心,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着实推进绿色有机论证进程,确保“十二五”期末有机茶园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占茶园总面积50%以上。(二)整合好三大资源修水
25、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而企业的壮大与发展又依靠品质、品牌和市场。因而要做大做强修水茶业,就是要在加强引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原则下,培植优势企业、培育精品品牌,不断的开拓市场,使企业、市场、品牌优化组合,着实让企业和市场拉动修水茶业发展壮大。1、整合企业资源,缔造产业集群。根据当前修水县茶叶加工厂多,企业弱小,缺乏竞争力的实际,着力引导茶叶企业联合、组合之路,着力加大茶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力缔造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争取实现茶叶综合产值8-10亿元,实现财税收入1亿元。打造产业龙头。以“宁红”、“双井绿”二大茶叶品牌为载体,采用扶优壮强的激励措施,发展壮大修水茶业,全力打造茶叶产业龙头。对科技含
26、量低,产品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的小型加工厂要实行严格控制,且运用市场机制,对其实施优胜劣汰。引入工业融资、资本运作的方法,采取资源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县茶叶加工厂实行收购、兼并、股份改造,从而业逐步走上“靠大靠强”之路,实现3-5家集茶叶生产加工、商贸为一体的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和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激活发展机制。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理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解除茶企茶农后顾之忧。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吸引返乡创业,推动能人创业。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投身茶叶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帮办或租赁经营,提高茶业民营化率,增强企业活力。缔造产业集群。
27、经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吸引省内外战略投资者对修水茶叶产业投资持股,着力培植茶叶包装、品牌策划、茶叶物流等配套产业和茶叶旅游、休闲、文化等横向产业,实现修水茶业单一性向茶叶多元化扩张,大力推进单个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2、整合品牌资源,塑造强势品牌。品牌是修水茶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修水茶叶的一个标志,要提升修水茶叶的竞争力,打好品牌是关键。继续加大品牌的整合和管理力度,在“江西绿茶”品牌统领下,着力做好“宁红”“双井绿”两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品牌。参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和完善“宁红”“双井绿”的加工地方标准,对使用“宁红”“双井绿”品牌的企业必须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对外
28、宣传。从而做到品牌的规范管理,促进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茶叶品牌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结合的原则,整合现有的品牌资源,集中各方资源和财力,重点支持“宁红”“双井绿”等两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做到产品品牌,质量标准,包装规格,对外宣传的统一。积聚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增强大品牌意识,着力扶持3-5家龙头企业将“宁红”“双井绿”品牌做强做大,再铸修水茶业雄风。融合茶叶文化。“名牌的一半是文化”, 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没有文化的品牌就没有灵魂,没有文化的品牌就没
29、有内涵,更何况现在人饮茶的目的远远超过出了单纯解渴的范畴,已发展定格为净化心灵、传播文明、凝聚力量、醇化社会的一种文化和艺术。因而要把修水厚重的茶叶文化深刻的融入品牌建设,着力挖掘和利用好“双井茶”和“宁红茶”的文化底蕴,着力把双井茶诗和宁红故事融入品牌推介。强化宣传推介。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要在省级和央视频道开拓广告宣传领域,在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做大幅宣传广告,并积极组织产品参加各类茶事活动,以提高名优产品的知名度。3、整合营销资源,健全营销体系。修水茶产业是否能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建设茶叶交易市场。高
30、标准建设和运作好修水茶叶生态科技园,建设和打造湘鄂赣边界茶叶交易市场。同时以茶叶市场为平台开通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网上交易,在全县五大茶区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鲜叶交易市场。继续培植和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加强协会和合作社建设。大力培植茶叶经纪人和贩销专业户,大力扶持茶叶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培育市场营销主体。“十二五”期间,组建修水茶叶生产合作社和修水茶叶协会。经过这些中介组织与经纪人,在全县大力推行两个“四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即:在乡镇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茶园管理”,在县一级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指导和分企业经营管理”),切
31、实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个企业干不了”的难题。加强企业行业自身管理。制订规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行业管理等作用,着实提升茶叶品质,大力发展有机茶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到全国各地开办修水茶叶、茶庄连锁店或销售公司,进一步拓展销售空间。结合县里相关创业项目的实施 “修水茶叶百城万店”茶叶创业工程,鼓励全县有志从事茶叶销售工作的创业人员(主要是创业青年)到全国各地开办统一形象的修水茶叶专卖店,从而切实提高修水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三)利用好两大优势4、利用科技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修水茶叶在充分利用全国创立最早的五个茶叶专业科研
32、机构之一的九江市修水茶科所科技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和高质量科技项目。大力进行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茶产业链条。积极鼓励和引导茶叶企业和茶科所进行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开发研究,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2、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优质茶叶。要充分利用修水独特而优越的自然优势,突出生态环境特色,打响自然优势牌。让自然优势成为推介修水茶叶的产业优势。根据地理条件,利用荒山资源,大力做好“希望在山”文章。修水山多且高,大力发展荒山种茶,这符合国家“尽量把茶种到山上去”的要求。同时,山多山高是大自然
33、赋予修水一笔巨大财富。“高山出好茶。”山上比平原昼夜温差大,湿度大,漫射光多,山上土壤污染少,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有利于茶树养分吸收和积累,从而可产出高品质的茶叶。依托自然优势,利用自然条件,大力保护环境。修水生态体系完整,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修水平均昼夜温差大(根据统计,修水平均温差比周边地区一般高出23)。完整的生态体系和独特的温差能有效抑制病虫害,保证茶叶质量安全,从而为修水发展高效、绿色、有机茶业提供保障,凸显修水茶叶的特色,增强修水茶叶的竞争力。在发展修水茶产业的同时要加大力度保护环境。(三)试行(实行)一项机制当前,修水茶叶还不同程度存在生产分散,管理不到位
34、,加工方法不一、卫生状况不达标等弊端,因而有必要有一个载体把有限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科学管理,共同发展,而这一载体就是企业最为合适。十二五期间,要在严格执行标准生产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可追溯,全程不落地清洁化生产操作规程。着力试行(实行)企业管茶机制(即企业+农户或企业+中间组织+农户机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与农户签订原料供应协议,促使企业和农户就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促成农户与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进一步密切企业和农户的关系,着力引导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做好原料基地规划布局,遵照高产、高质、高效原则,统一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根据需要支持农户
35、进行基地建设,从而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从而引导企业和茶农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进一步加强履监督和协调职能。加大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的力度,促进我县茶叶实现基地生产由零星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由分散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变,由行政域界限生产向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转变,由政府出钱,出技术支持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向企业自发出钱,出技术支持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的转变,由个别企业或个人发展到全县茶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生产要素,提高产业效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1、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茶产业实绩列入乡镇与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增强各涉茶乡镇对茶业建设的重视度
36、,促使现代茶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把发展现代茶业作为农民增收、茶业增效的重要举措来抓。各涉茶乡镇要成立专抓机构,明确专抓人员,机构与人员不能随意变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茶企茶农协调解决好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2、加强能力建设。广大茶叶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茶叶科技、生产经营、市场规律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市场驾驭能力。在注重对茶企茶农技术培训的同时,技术骨干要经常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发挥“技术种子”作用。要围绕现代茶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开展深入调研,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为现代茶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3、转变工作作风。技术人员从思想上要有“我就是茶企茶农,企农的亏盈就是我的亏盈”的责任意识
37、,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实践行“工作到山头、服务到基地、指导到农户、联系到企业”的责任联系机制,协调合作,强化服务,在全县茶产业发展中营造“和谐共事、团结干事、用力做事、精心成事”的良好氛围。(二)加大扶持力度1、加大财政投入。科学整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采用“整合项目、部门操作、以奖代补、验收兑现”的办法予以扶持。重点扶助茶叶基地扩建改良、加工企业厂房设备改造、茶树良种场建设、标准化体系完善、名优品牌创立、技术推广、茶农培训等。保证县财政每年100万元茶叶产业工作经费的基础上,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实行政府扶助引导,企业与茶农运作主
38、导,逐步实现由政府扶助向茶农自主经营转变,形成市场经营主体。2、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支柱作用,动员金融机构采用茶企茶农联保,或允许种植大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以厂房、设备等为抵押,扩大抵押物范围,提高农户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扩大小额贷款覆盖范围,有效为茶农和茶叶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二是吸引民资投入。加大茶业招商力度,采用配套扶持政策,吸引县内外民间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现代茶业的发展中。(三)规范市场秩序要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质量安全检测制度,推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加强茶叶市场的监
39、管,十二五中期,建议在茶科所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中心;进一步规范“宁红”、“双井绿”等茶叶商标的使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积极引导茶叶企业自行出口,激活茶叶产品的跨区域流通。(四)建好人才队伍以培训为手段,以外出参观学习求突破,帮茶企茶农提升技术水平,开阔发展视野,激活发展思维。一是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种茶、管茶、采茶和制茶培训,注重培养茶农的动手能力,培养新型茶农。二是选送技术骨干、专业户到茶业先进县市参观考察与学习,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生产技能。三是积极推荐技术骨干参与茶艺师、茶技师、评茶员的培训,推动技术资格认定,提升茶业发展综合潜能。四是加强经纪人培训,造就一支市场意识强、经营理念新、适应能力强的茶业经纪人队伍。修水县茶叶产业办公室二0一0年十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