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水平测试对应学生用书P107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A. B. C. D.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主张以德治国,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正确;法家学说开启了“重农抑商”的先河,错误;道家学说中关于世界的本原及辩证法思想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正确;法家思想倡导变革,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正确。故选C项。2.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
2、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A.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B.认为动荡的根源在于违背了自然C.代表了先秦时期平民百姓的愿望D.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体现了道家学派的朴素的辩证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动荡的根源在于违背了自然,所以要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故选B项。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排除A项;墨家学派代表了先秦时期平民百姓的愿望,排除C项;法家主张中央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排除D项。3.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
3、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不足以概括材料意思,故排除。4.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A项是表现,不是本质;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
4、解,强调血缘关系的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5.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对黄老之学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故C项错误
5、;“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影响,故D项正确。6.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答案A解析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君以伸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也反映了他希望通过“天”约束君主,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儒法合流,是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经走向结合
6、,故D项错误。7.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程颐意在()A.借古讽今 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 D.贬抑佛道答案C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宋则大纲甚正”不符;B项表述与题目中“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唐伦理不正”不符;根据题意,对于前代弊端的批判意在重建纲常,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佛道,故D项错误。8.“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
7、的理学体系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朱子高于孔子”是指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最佳解释”,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朱熹不是心学的代表,排除C项。9.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从孔子“德治
8、”,孟子“仁政”,董仲舒“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正君心”可知,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关注民本,行“仁政”和“德治”,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均排除。10.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答案D解析孔子提倡的是男尊女卑,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三纲五常,赞成男尊女卑,故B项错误;朱熹赞成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贾
9、宝玉思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与李贽的反传统相似,故D项正确。1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的愿望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答案C解析尽管在王夫之和朱熹观点中,“理”与“气”的地位是不同的,但这并非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无论是王夫之还是朱熹,二者代表的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利益而非人民的意愿,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朱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二
10、者对问题的辩证看待,故D项错误。1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倡导“自由”“平等”思想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答案D解析A项“丧失”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彻底否定”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内容超越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范畴,均排除;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实质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1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
12、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更改;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
13、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它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解析第(1)问,主张:根据材料一“子欲善用民善也”并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原因: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概括回答。第(2)问,不同:根据材料三“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和材料四“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结合二人的思想概括得出不同。说明:结合材料及李贽思想产生的时
14、代背景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自身发展的局限及消极影响等方面回答。14.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
15、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含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3)根据材料三,指出“
16、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伦理信仰:忠、孝。(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途径:格物致知;内心反省(致良知)。(3)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现实意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第(1)问,“伦理信仰”,依据材料一信息“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得出,忠、孝。第(2)问,“出发点”,依据材料二“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进行概括。“主要途径”,依据所学知识从格物致知、内心反省两个角度回答。第(3)问,“新内涵”,依据材料三信息“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得出,家国天下、世界意识。“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6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