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3.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考点规范练第6页一、选择题1.(2015山东德州二模)“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鸦片战争,题眼是“继续沉睡了二十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但清政府没有清醒地面对,也没有进行任何改革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使中国错过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有利时机。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才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此可知,A项正确。2.185
2、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D.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题眼是“不得提书夷字”。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的反映,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3.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广州。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
3、的防御体系。战前,多次操练演习。材料表明()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导学号26400033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鸦片战争,题眼是“修建了三重门演习”。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吸取教训,修建防御体系,多次操练,这表明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准备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个别地方的准备,“知己知彼”夸大了清朝的准备工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工业化军队,故D项错误。4.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
4、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义和团运动,题眼是“失车船店脚之利蜂起应之”。材料反映了铁路的修建影响从事运输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因此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A、B两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错误,C项正确;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经济的压迫只是西方列强在经济方面的侵略,故D项错误。5.“
5、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导学号26400034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题眼是“山东、义兵”。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一路打到北京,符合“近畿及山东各省”,故D项正确。6.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
6、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激化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C.民族矛盾缓和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丑条约,题眼是“惩办祸首诸臣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帮助外国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为外国侵略者“昭涤垢雪”,恰恰体现出其从仇视外国侵略者到开始讨好外国侵略者的变化,故D项正确。7.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C.抗日救亡已
7、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题眼是“1936年11月”。题干中李宗仁、白崇禧的行为属于爱国运动,与派系斗争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不能表现出社会各阶层对蒋介石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干中李宗仁、白崇禧的爱国行为,说明了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的,故D项错误。8.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这反映了()A.敌后战场的抗战作风顽强B.正面战场会
8、战得到有力配合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题眼是“1940年”“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由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顽强抗战的史实,故A项正确;正面战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限于华北,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9.(2015广东湛江二模)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政府、军队、中国文化界和工业界的大部分,以及成百万的难民,他们离开东部毁于战火的扬子江河谷,奔向开战
9、18个月来在内陆仓促准备的新新中国。”这场“战火”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题眼是“扬子江”“开战18个月”。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该场战争的发生使中国的政府、军队、中国文化界和工业界以及成百万的难民进行了由东向西的转移,可知该场战争应是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期间,没有实现政府的转移,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南京的沦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与题干相符,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也没有实现政权的转移,故D项错误。10.(2015山东滨州二模)有抗日将领在评价某战役时指出,这一行动的伟大意义在于
10、“我们反攻了敌人,振奋了华北的人民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该战役是指()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C.百团大战D.孟良崮战役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百团大战,题眼是“华北”。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与“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不符,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抵抗日军进攻的战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地区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破除铁路沿线据点,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孟良崮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1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
11、次谈话中说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这一谈话表明()A.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C.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D.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导学号26400035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题眼是“假如没有中国打下印度”。美国派兵参加抗战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亚洲战场的主战场,抗击着绝大多数日军,为美国反法西斯斗争减轻了压力,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仍然受到侵略,不可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
12、主要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并没有体现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故D项错误。12.(2015四川达州一模)美国学者本杰明杨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写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时期。”这里的“转向”是指中国共产党()A.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B.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基干力量C.纠正了革命中的“左”倾错误路线D.逐渐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政治态度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题眼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在192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保
13、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基干力量是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而材料说的是“长征中”,故B项错误;纠正了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是遵义会议,不符合“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故C项错误;“革命理想主义”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日军侵华,中国共产党提出“联蒋抗日”,向政治现实主义转变,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
14、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不幸的是,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刘卫川略谈鸦片战争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差异材料三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1)根据
15、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冲突的表现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参考答案:(1)国际体系上:中国朝贡体系,讲究尊卑有序原则;英国外来交往体系讲究平等原则。国家类型上:中国王朝统治;英国民族国家。治理模式上:中国人治;西方法治。经济模式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经济观念上:中国重农抑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思想观念上:中国思想专制;西方思想解放。外交体制上:中国闭关锁国;西方海外扩张。(任答三点即可)(2)政治转型: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转型:自然经济解体,被
16、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化起步。思想转型: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
17、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
18、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参考答案:(1)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
19、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但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民族性: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6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