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50分)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
2、制造业 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1.A 2.B [第1题,注意材料中介绍“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①图在垂直方向约1千米以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稳定,容易形成雾霾天气。第2题,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透明度差,空气质量不好,直接影响的是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读图,完成3~4题。 3.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减弱噪声干扰 D.降低光污染危害 4.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冷气
3、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3.B 4.D [第3题,据题意,此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第4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可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增温,室内气温比房间乙高,气压比房间乙低,因而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空气从通风口2进入甲。]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
4、°N附近大陆东岸 6.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5.D 6.A [第5题,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下,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而40°N附近大陆西岸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均温大于0 ℃,因此排除A、B、C选项。故选D。第6题,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气流上升的典型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导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而郊区温
5、度更低则更易形成降雪。故选A。] 7.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该岛大部分位于42°S~46°S,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北风;该岛河流向四周注入海洋,因此岛屿中间为山地,故①②正确。暖流对该岛两岸均有增湿作用,西南受到属于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影响,③项错误。反气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降水少,④项错误。]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8题。 8.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反气旋频繁过
6、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D [本题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图示区域为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吹来,为西部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下图为某同学通过网络获得的某城市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部分),阅读“天气符号图”,完成9~11题。 9.周一时,与该城市在某天气系统中的位置相似的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下面描写天气的语句与影响该城市这三天的天气系统相似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
7、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11.下面各图与该城市三天来气温、气压变化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A 10.A 11.D [第9题,根据天气符号和三天来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经历一次冷锋降雨,周一时为阴雨天气,说明其正处于冷锋的锋后,与甲地的位置相符。第10题,四句诗句依次描写的是冷锋、暖锋、暖锋、暖锋。第11题,此时该城市正处于冷锋过境时,到周三处于冷锋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所示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13
8、.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2.B 13.C [第12题,读图可知,北半球的大陆形成高压,所以是冬季,因为海陆为热力性质的差异,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13题,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吹西北风。]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
9、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绿化带高度过低,不能发挥隔离车辆作用 B.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 C.裸露地面铺设砂石易造成扬沙天气并堵塞下水管道 D.绿化带面积过大,易发生城市内涝 1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B 15.B [第14题,绿化带高度过低,颜色不同,也能发挥隔离车辆作用,A错;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B对;图中裸露地面铺设砂石,颗粒大,可以减少扬沙天气,C错;绿化带面积过大,利于下渗,不易发生城
10、市内涝,D错。第15题,“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调节地表径流,利于增加下渗。]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16~17题。 16.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7.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16.A 17
11、C [第16题,本题通过水循环特点考查区域特征。绿水比例大表明该地主要以蒸发(腾)为主,形成的径流较少。选项中塔里木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的径流少,故A项正确。第17题,本题考查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增加生产性绿水比例,故C项正确。水田改旱地不会增加植物蒸腾作用,故A项错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宜发展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下图中洋流M与海岸平行。读图,完成18~19题。 18.洋流M可能为( ) A.日本暖流 B.千岛寒流
12、 C.加那利寒流 D.巴西暖流 19.洋流M对沿岸区域的影响是( ) A.渔业资源丰富 B.多晴天,少雾 C.增温增湿 D.等温线向北凸出 18.C 19.A [第18题,由于洋流受东北信风影响,应为北半球大洋东岸的寒流,故可能是加那利寒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和巴西暖流位于大陆东岸,故正确答案为C。第19题,由于洋流为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冷海水上泛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的饵料丰富,吸引鱼群,渔业资源丰富;洋流M使沿岸多雾、降温减湿、等温线向南凸出。] 图1为仪征捺山玄武岩石柱林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序号表示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
13、用。读图完成20~21题。 图1 图2 20.图1中石柱林岩石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1.该石柱林岩石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2中字母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 A.A B.C C.E D.F 20.D 21.A [第20题,根据所学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知识,结合图2可以判断出①是沉积岩、②是变质岩、③是岩浆、④是岩浆岩,玄武岩为喷出岩,故属于④类岩石。第21题,该石柱林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的一种,其形成与岩浆上升喷出作用有关。] 读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能正确表示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是( )
14、A.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侵蚀 C.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沉积 D.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沉积 23.与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台湾海峡 22.C 23.A [第22题,据图可知,宁夏平原两侧地壳抬升,中间地壳下降,形成低地;在黄河及其支流影响下,泥沙沉积形成平原。第23题,宁夏平原地质构造为断层中的地堑,和其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下图中一条河流沿箭头方向流动。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地最可能的地理景观是( ) A.“V”型谷 B.槽型谷
15、 C.河流 D.瀑布 25.该地理景观的形成是由于(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作用 24.D 25.A [图中C层为松散沉积物,在强大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可被冲刷掉,A层较坚硬,不易被侵蚀,B层较软,容易受到侵蚀,最终可能形成瀑布。]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为“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是 作用,D是 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 (填“高
16、或“低”)。 (3)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 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的 作用增强,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 (填“高”或“低”)。 (4)若北京某月5日一天24小时多云,4日一天24小时晴朗,则全天温差小的是 日。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B是云层的反射作用,D是大气逆辐射。第(2)题,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地面温度比晴天时低。第(3)题,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高。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多云时白天气温比晴天低,夜晚气
17、温比晴天高,昼夜温差比晴天小。 [答案] (1)反射 大气逆 (2)反射 减弱 低 (3)吸收 逆辐射 高 (4)5 27.(14分)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甲处为 ;从气流分布状况看,乙处为 。 (2)图中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 百帕。(选择字母) A.30<P<31 B.39<P<40 C.40<P<41 D.44<P<45 (3)此时,西安吹 风。 (4)如果该天气系统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可能出现哪些灾害性天气?
18、 、 、 。 (5)图示东部地区有世界最典型的 气候,该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是 。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甲地周边气压低,中间气压高,故应该为高压中心;乙处周边气压高,中间气压低,应该为低压中心,从气流分布看应该为气旋。第(2)题,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可知,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图中甲处气压值为大于1 035百帕低于1 040百帕,乙处气压
19、值为大于1 000百帕小于1 005百帕,则两地气压差值为大于30百帕小于40百帕,故选B。第(3)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故西安吹偏北或东北风。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虚线处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如果冷锋活动出现在春季,天气干燥,会形成寒潮、沙尘暴、旱灾等灾害性天气。第(5)题,图中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沿海,背靠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季风气候显著。 [答案] (1)高气压 气旋 (2)B (3)东北(或偏北) (4)寒潮 沙尘暴 干旱 (5)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8.(12分)读某大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丙海
20、区冬季盛行 季风,受其影响,该海区洋流呈 方向流动。 (2)有专家设想,利用洋流运送南极冰山解决乙地区的缺水问题。请你设计一条合理的全程利用洋流运送冰山的路线,在图中的洋流上用箭头标出线路。 (3)丁地沿岸海域夏季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甲地,请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第(1)题,丙海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受此影响,该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在利用洋流运送冰山的过程中,在南印度洋利用中低纬度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在北印度洋利用季风洋流。第(3)题,丁地沿岸海域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该洋流为寒流
21、具有降温的作用。 [答案] (1)东北 逆时针 (2)略(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3)夏季,丁海区沿岸盛行西南季风,吹离岸风,沿岸水面降低;底层水温较低的海水上升补偿,形成寒流;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得丁海区夏季气温较低。 29.(12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1)。 图1 材料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 图2 (1)判断图2中地质作用类型,任选其一说明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猴子”的形成过程。 (3)与A、
22、C两类岩石相比,B岩石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判断,①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影响的是外力作用和岩浆的喷出作用。第(2)题,“猴子”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外力作用形成“猴子”。第(3)题,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C是变质岩,据此可知是回答沉积岩的特征。 [答案] (1)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外力作用具有削高填低的特点,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表现形式,通过流水、风力、冰川等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湖、堰塞湖等)。 (2)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不断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受外力作用(风化作用),棱角不断崩解破碎形成“猴子”。 (3)常含有化石,有层理构造。 - 8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