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各个校园普及,并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给他们打开了通向外面广阔世界的一扇门。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达到对信息的充分利用。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上网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文明、健康、安全上网,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
2、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网络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搜索信息、辨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校应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到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上来,加强对他们信息素质的培养,逐步建成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
青年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误导,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
3、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有益的网上资源,指导学生抵制有害的网络信息。同时,学校要优化网络环境,有效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 积极建设大学生德育网络平台
开辟
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玩游戏。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为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整日沉迷其中,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学生在游戏中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隐含的思想性和价值指向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时,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4、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认识到计算机是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高级的游戏机。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争取成为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网络空间是无限量的,只要我们掌握网络主动权,有效地占领、开发、利用网络,它就一定会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和威力。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网络社会”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其道德规范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一些网络行为来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已无法起到实际的约束作用。学校对此要高度重视,认识到位,在课
5、程体系中贯彻、渗透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科学用网。
学校要制定明确的网络规范,帮助广大学生提高网络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其网络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同时,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力量,加强监督职能,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并适应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这不仅是保证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还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进行网络文明公约教育,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不仅学会搜索信息资源,还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更好地发挥网络信息的积极作用。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
6、形式和方法,把枯燥的大道理宣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或实践体验,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心悦诚服,从而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外在因素而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某种满足时,往往会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寻求心灵的慰藉。但现实生活是网络无法替代的,长时间沉溺于网上的虚幻世界,会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意志消沉、心理闭锁、不思进取,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或者利用QQ进行个别交流。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往往会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大胆袒露自己的困惑与无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则
7、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心理症结,并对症下药,开出良方。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教师的教育,
[1]郝丹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4).
陈曦.浅论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
扬飞龙.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4(2).
徐新华.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两个新的侧重点——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石建峰.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