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期 2 0 1 1年 9月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H D R 0 S C匝NCE AND ENGD G No 3 S e p2 011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扭后抗弯性能分析 胡 少伟 ,胡汉林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 院 ,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摘要 : 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扭后的抗弯性能, 进行了5 根预应力组合梁的先扭后弯试验 试验在梁跨 中对称荷载作用下进行 , 考虑试验梁受扭矩作用历史 , 并与完整组合梁的试验进行对比得到扭后预应力组合梁 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 跨中弯矩一 挠度曲线及钢梁截面应变增长曲线, 并提出了预应力组合梁扭后承载力计算公 式 试验结果表明:
2、预应力组合梁扭后承弯能力将会降低; 受扭历史影响预应力组合梁的抗弯能力 ; 预应力能够 提高扭后预应力组合梁的抗弯能力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组合箱梁; 承载能力; 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 T U 3 7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6 4 0 X( 2 0 1 1 ) 0 3 0 0 0 1 0 9 目前 ,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在桥梁工程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 由于该结构发挥 了钢材和混凝土各 自 的材料优势 , 且钢箱梁抗扭 、 抗弯性能好 J , 预应力技术又提高了梁结构的强度与刚度 , 所以预应力混 凝土组合箱梁在城市大跨桥梁 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工程
3、实际中桥梁通常处于弯矩 、 扭矩等共 同作用下 的复合受力状态 , 而且不 同的荷载组合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的承载性能影响很大 , 因此探讨组合梁受扭 后 的承载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扭后抗弯性能 , 完成了 5根预应力组合梁的先扭后弯试验 试验在梁跨 中对称荷载作用下进行 , 考虑试验梁受扭矩作用历史 , 并与完整预应力组合梁的试验进行对 比得到扭后预应 力组合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 跨中弯矩一 挠度 曲线 、 钢梁截面应变增长 曲线等重要参数 , 并提 出了预应力组 合梁扭后承载力 汁算公式 1 试验情况 试验设计了 5根跨度为 3 3 m 的预应力混凝 土组合箱
4、 梁 , 在抗弯试验前 , 2根试验梁 已受纯扭荷载达到破坏 , 3根 梁 已受复合弯扭荷载达到破坏 试验梁混凝土采用 C 6 0高强 混凝土 钢箱 梁采用 Q 2 3 5钢板焊 接组成 , 托 板和底板采用 1 0 m m钢板 , 腹板采用 8 m m 中板 栓钉按照塑性 方法、 完全 剪力连接设计 , 直径为 1 6 m m, 间距 1 2 0 m m, 沿纵 向双排均 匀布置 , 以保证钢与混凝土截面间剪力 的有效传递 各构件 截面形状 、 尺寸完全相同 梁截面尺寸见图 1 , 试验梁材料特 性 见表 1 图 1 试验梁截面 ( 单位 : m m) F i g 1 D e t a i l
5、 s o f s p e c i me n s e c t i o n( u n i t : mm)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9 1 1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重大项目 连续组合梁新型结构在 程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 Y 4 1 0 0 0 6 ) ; 江苏省 自 然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B K 2 0 0 7 0 1 0 ) 作者简介:胡少伟( 1 9 6 9 一 ) , 男, 河南杞县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与材料方面研究 E ma i l :h us h a o we i n h r i e 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6、u .c o m 2 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 表 1 混凝 土和钢材 的力学性能 Ta b1 Me c ha n i c a l p e r f o r ma nc e o f c o n c r e t e a nd s t e e l 养护条件 u c 屈服强度 极限强度 弹性模 量 MP a MP a MP a 1 0 MPa 钢材类 型 f , MI MI a 1 0 4 MP a 8 f ll n l 钢板 3 4 0 4 7 0 2 0 6 同条件养护 ” 6 8 2 5 8 9 4 3 5 1 4 0 4 1 0 n l ln钢板 2 7 5 4 2 5 2 0 6 标准
7、养 7 3 4 6 4 2 2 3 5 6 4 1 4 中8钢筋 3 1 0 4 3 5 2 0 6 中1 0钢筋 3 4 5 4 5 0 2 0 6 注 : 同条件养护 系指试块和构件在 同样温度 、 湿度环境下进行 养护 , 作 为构件 的拆模 、 H 池 、 f n 1 及结构验 收的依据 标 准养护系指试块 在温度为( 2 0 _+ 3 ) , 相对湿度住 9 0 以 上的环境中养护 1 1 试验梁受扭破坏情况 5根试验梁在纯弯试验之前 , 均受扭破坏 , 受扭情况为 : 2根纯扭破坏 , 3根受复合弯扭破坏 ( 破坏类 型为 扭型破坏 ) 试验在 自行设计 的加载装置上进行 , 采用
8、液压伺f J S L 控制 , 对称分级加载直至破坏 纯扭试验装 置和复合弯扭试验装置分别见图 2和 3 , 抗扭试验参数见表 2 纯扭及弯扭试验结果见表 3 从表 3可 以看 出, 由于弯矩作用 , 受弯扭作用试验梁歼裂时的转角 比受纯 扭作用梁要大 , 而极限转角却较小 , 证明弯矩 的作用提高 了组合梁的抗扭刚度 弯扭作用下 的梁扭转破坏表 现出脆性 , 而纯扭梁表现出一定的延性 球铰 球铰 ( a ) 加载示意图( 单位 : l l l ln ) ( b )加载实物 图 图 2 纯扭试验装置 Fi g 2 Lo a di n g a pp a r a t us wi t h p ur
9、e t o r q ue ( a ) 加载示意图(单位 : mm) ( b ) 加载实物 图 图3弯扭试验加载装置 F i g 3 L o a d i n g a p p a r a t u s wi t h b e n d i n g t o r s i o 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期 胡少伟, 等 :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扭后抗弯性能分析 3 注 : 表示试验 中第 1次出现扭型裂缝时 的扭矩 ;T u为极 限扭矩 ; 0 , 0 分别表示与 开裂扭 矩 、 极限扭矩相对应的扭率 ; M , 6 分别表 示破坏 时弯矩 与跨 中挠度 不论是
10、纯扭还是复合弯扭 , 试验梁破坏过程大致如此 : 加载 初期 , 翼板表面未出现裂缝 ; 随着扭矩 的逐渐增加 , 靠近 同定端 混凝土翼板上表面 中部首先 出现与梁纵轴成 3 0 。一4 O 。 斜 向裂 缝 ; 随着扭矩的继续增大, 斜裂缝逐渐 向两侧边扩 展延伸 , 斜裂 缝的数量不断增加 , 混凝土翼板 的下表面也开始 出现斜裂缝并 向两侧开展 , 直至 2个短侧边 出现开裂, 上下表面的斜 裂缝彼此 贯通 , 翼板 4个侧面上形成近似平行 、 断断续续 、 前后交错 的环 绕整个翼板的近似螺旋形裂缝 ; 最后 , 由于混凝土翼板出现 1 条 或 2条宽度较大的主斜拉裂缝导致组合梁 受
11、扭破坏 图 4和 5 分别为钢梁荷载应变和试验梁破坏时裂缝情况 固定端 扭转端 4 4 乳 ) 4 0 8 ,稍 ?l妒 包 r5 e o P ; _4 =4 幽 I 8 f 4 I 1 5 4 A 趟 l 6 s 蔫 I 翼 板 底 面 翼板侧面 一I 翼 板 顶 面 l 翼板 侧面 叶+ 翼 板底面 应变 1 0 图4 钢梁荷载应变曲线 F i g 4 L o a d s t r a i n c u r v e o f s t e e l b e a m 固定端 扭转端 f i f f , ,| , 南 h , ( a ) 纯扭典型裂缝 ( P C B 一 1 ) ( b ) 弯扭典型裂缝
12、 ( P C B 一 8 ) 图5 纯扭 、 弯扭试验梁破坏时裂缝发展过程( 单位: 尺寸为 e m, 扭矩为 k N m) F i g 5 C r a c k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p e c i me n s o w i n g t o t h e f a i l u r e o f t o r s i o n a n d b e n d i n g t o r s i o n 从 图4可见 : 5根试验梁受到扭矩作用破坏时 , 钢梁仍然处于弹性阶段 , 最大应变约为 8 0 0 x 1 0 , 远未达 加 如 加 m 0 , 舾临 腼 临腼 脯账 靳 靳默
13、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4 水 利 水 运 一 亡 程 学 报 到屈服 , 因此 , 试验梁 的破坏由混凝土的抗扭能力控制 从 图 5可见 : 纯扭梁和弯扭梁达到破坏状态时 , 混凝 土破坏程度不尽相同, 纯扭梁 的裂缝数量要多于弯扭梁 1 2 扭后梁的纯弯试验 5根试验梁在扭型破坏后对其重新进行张拉预应力试验 , 采用直线型布筋形式 为考察预应力对扭后梁 承载能力的增强效果 , 分 别对 P C B 一 6 ,P C B一 8和 P C B一 1施加 2 0 0 k N的预应力 , 对 P C B 一 7 , P C B一 3施加 2 4 0 k N
14、 的预应力 为了防止梁在偏心受力下产生较大扭矩引起开裂 , 张拉分级分侧进行 , 每束张拉分 56级 完成 考虑锚具变形 、 锚具与端板之间的缝隙被挤紧 , 以及千斤顶卸载时夹片在锚具内滑移使得被拉紧的钢 绞线 内缩会导致较大的预应力损失 , 因此进行一定程度 的超张拉 采用液压伺服千斤顶在梁的i分点对称加 载, 加载装置见图 6 试验数据利用东华 D H一 3 8 1 6静态应变采集系统采集 。 由于混凝土表面已开裂 , 所 以试验全过程实时监测钢梁应变 、 预应力筋应变 、 交界面相对滑移 、 组合梁挠 度变形 , 而不考虑混凝土应变情况 ( a ) 加载示 意图 ( b ) 加载实物 图
15、 图 6 纯弯试验装置 ( 单位 : h a m) Fi g 6 Lo a d i n g a p pa r a t u s wi t h b e n di ng 1 2 1 试验 梁破坏特征扭后梁的纯弯试验过程为: 在加载初期 , 钢梁底部应变及跨 中挠度处于线性增 长 阶段 ; 随着荷载的增加, 受拉区混凝土扭型裂缝逐渐开展 , 裂缝逐渐变宽 , 同时应变出现较快增 长; 当钢梁底 板屈服后 , 钢梁应变出现非线性增长 , 挠度增长加快 , 原有裂缝逐渐变长变宽, 同时新 的弯型裂缝逐渐变多 ; 接近极限荷载时, 腹板 大部分 已经屈服 , 混凝土翼板顶部有起皮现象 , 挠度增长很快 ;
16、最后达到极限荷载时 , 梁顶部混凝土在跨中区域或者在加载点处被压碎 , 从而导致结构破坏 , 破坏位置与受扭破坏时最大裂缝相 关 试验梁破坏情况见图 7 ( a ) 纯扭梁 P C B 一1 混凝 土翼板破坏 ( b ) 弯扭梁 P C B 一 6混凝土翼板破坏 阿 7 试验梁 混凝 士 板破 坏 g 7 Fa i l u r e pa t t e r n o f c o nc r e t e f l a n g e o f s p e c i me n s 1 2 2 试验应变 、 挠度 、 滑移分析为了考察扭后梁与完整梁不 同的抗弯特征 , 对 比分析纯扭梁 P C B l , 弯 扭梁
17、P C B 一 8和完整梁 P C B 一 4的应变与挠度 图 8为跨 中钢梁底板拉应变增长 曲线 , 图 9为荷载一 跨 中挠度 曲线 从图 8可见: P C B 一 1的应变增长要快于 P C B 一 8和 P C B 一 4 , 且在同一级荷载条件下, P C B一 1的应变值最 大 , P C B 一 4的应变值最小 , 说明受扭破坏后 , 试验梁的抗弯截面模量会减小 , 纯扭破坏梁的减小程度高于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期 胡少伟 , 等: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扭后抗弯性能分析 5 扭破坏梁 , 因此 P C B - 4与 P C B -
18、 8钢梁屈服弯矩较为接近 , 而 P C B 1屈服弯矩降低很多 从图 9可见 : 弹性阶 段时 , 在相 同荷载作用下 , 纯扭梁 P C B 一 1的挠度要大于弯扭梁 P C B 一 8和完整梁 P C B 一 4 , 而 P C B 一 8与 P C B 一 4 的挠度相差不大, 说明纯扭梁的刚度较之完整梁要低 , 而弯扭梁 的刚度没有降低 P C B一 1梁的弹性终点最 低 , P C B - 8稍高 , 但均低于 P C B - 4的弹性终点 , 接近极限荷载时 , 扭后梁的弯矩一 挠度 曲线斜率较小 , 几乎接 近于水平 , 说 明荷载增加不大而挠度增长很快 , 表现出一定的脆性
19、言 互 御 应变 1 0 - 6 挠度 m m 图8 钢梁底部应变增长曲线 图9 弯矩一 跨中挠度曲线 F i g 8 Co mpa r i s o n o f s t r a i n i n c r e a s e s i n bo t t o m o f s t e e l b e a ms Fi g 9 Cu r v e s o f mo me n t d e fle c t i o n a t mi ds pa n 为考察预应力等级对扭后梁极限抗弯承载能力的提高作用, 对比分析 P C B 一 1 和 P C B 一 3的应变与挠度 图 1 0为 P C B 一 1 和 P C B 一
20、 3的钢梁底部应变增长 曲线 , 图 l 1 为 P C B 一 1和 P C B 一 3的弯矩一 跨 中挠度曲线 苫 钟 应变1 0 -6 图 1 0 钢梁底部应变增长 F i g 1 0 I n c r e a s e s o f s t r a i n i n b o t t o m o f s t e e l b e a ms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o 4 5 5 0 5 5 6 o 6 5 挠度 m i ll 图1 1 弯矩一 跨中挠度曲线 从图 l 0可见 , 对于相 同荷载下的钢梁屈 服前 P C B 一 3的应 变略小于 P C B 一 1 ;
21、 屈服后 , 应变的增长 出现不规律性 , P C B 一 3的 较快 , P C B 一 1的较缓慢 从 图 1 1可见 , 由于初始预应力较大 , 在 弹性阶段 , P C B 一 3的弯矩一 挠度曲线斜率要大于 P C B 一 1 , 即在相 同荷载下 , P C B 一 3的挠度要大于 P C B 一 1 可见 , 提高初始预应力 值能够提高梁的抗弯刚度 , 改善梁的抗弯特性 同时 , P C B 一 3破 坏时的挠度要大于 P C B 一 1 , 证明其延性要好于后者 言 钟 奎 对 扭 后 抗 弯 特 性 的 影 响 , 图 1 2 分 析 了 弯 扭 梁 图 1 2 弯 矩 茗
22、曲 线 的 荷 载 一 挠度曲线 F i g 1 2 c “ 。 f m。 m t 一d 。 t 。 : t m id 。 。 从图 1 2可见, 3根弯扭梁弯矩一 挠度曲线符合组合梁破坏 的一般规律 : 弹性阶段一 非线性阶段一 破坏阶段 ; 其中 P C B 一 6和 P C B 一 8两根弯扭梁 的荷载一 跨 中挠度曲线类 似, 证明扭弯比大于4 8 后, 即梁在弯扭破坏时的弯矩若很小, 则梁的抗弯刚度和强度相差不大 P C B 一 7梁 尽管初始预应力等级要高于P C B 一 6和P C B 一 8 , 但是其刚度仍然较小, 强度也较低, 说明在扭弯比较小时发生 弯扭破坏 , 若弯矩较
23、大( P C B 一 7的弯矩接近纯弯梁 P C B 一 4的屈服弯矩) , 则梁的刚度和强度会减小许多 枷姗 姗渤姗 如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6 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 图 l 3为 5根扭后梁的预应力随荷载增长情况 在相 同荷载 条件下 , P C B 一 1的预应力增量最 大, P C B一 6, P C B一 7和 P C B一 8 增长情况在弹性 阶段相差不 大, 而 P C B一 3由于初始 预应 力较 大 , 其预应力增量要小于 P C B一 1 , 与弯扭梁情况接近 这些结论 说明 : 预应力增量与梁的刚度有关 , 在相
24、同的荷载条件下 , 梁 的 刚度越 大 , 变形越小 , 则预应力钢绞线变形小 , 导致增量小 同 时 , 从图 l 3也可看出, 预应力钢绞线增 量经历 了线性 阶段和非 线性的阶段 , 从侧面反映了梁的变形情况 1 2 3 纯弯试验结果分析纯弯试验结果见表 4 , 表中 P C B 一 4 为完整纯弯试验梁 , 与扭后纯弯试验进行对 比 喜 钟 预应力增量 k N 图 1 3 弯矩 一 体外预应力增量 曲线 Fi g 1 3 Cu r v e s o f mo me n t s t r e s s i n e x t e r n a l t e n do n 表 4纯弯试验 结果 T a
25、b 4 Ma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 e s u l t s wi t h p u r e b e n d i n g 注 : 。 , M : 分别为受扭破坏时 的极 限扭矩和弯矩 ; , 为纯弯试 验时所施加的预应力 和梁破 坏时预 应力增量 ; M 6 为纯 试验破坏时 的极限弯矩和挠度 从表 4可见 : ( 1 ) 在相同预应力等级 的情况下 , 受纯扭破坏试验梁( P C B 一 1 ) 其抗 弯承载能力只有完好试 验梁 ( P C B 一 4 ) 抗弯承载能力的 6 4 , 挠度只有 6 1 ; 而受弯扭破坏试验梁 ( P C B 一 8 ) 其抗弯
26、承载能 力达完好 试验梁( P C B 一 4 ) 抗弯承载能力 的7 9 , 挠度达 7 0 ( 2 ) 从 P C B 一 1和 P C B 一 3的结果可以看出, 初始预应 乃 的提高有利于受扭破坏梁的极 限承载能力 的提高 ( 3 ) 复合受扭破坏试验梁其扭后抗弯承载能力与扭弯 比 有关 当扭弯 比较大时( P C B 一 6与 P C B 一 8 ) , 即受弯扭破坏 , 弯矩值不太大时, 其扭后抗弯承载能力相差小大 ; 而当扭弯比较小时( P C B一 7 ) , 其扭后抗弯承载能力会较低 ( 4 ) 对于本试验采用的直线型无转向块的布筋方 式 , 预应力筋增量与梁的强度和刚度相关
27、 2 预 应力组合梁 受扭破坏后 的极 限抗 弯承 载能力计算 目前 , 对于组合梁 、 预应力组合梁的极限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多采用简化 的塑性理论计算方法 “ 和弹 塑性计算理论 。 。 组合梁在承受扭矩时 , 一般假设混凝土翼板与钢梁单独承担一定扭矩 , 栓钉等连接件保 证混凝土翼板和钢梁 的变形协调 根据空间变角桁架模型 , 混凝土翼板可以将其假想为一个壁厚 为 t 的箱形 截面构件 , 当承受扭矩时 , 沿箱壁产生环形的剪力流, 当混凝 土开裂后 , 可以将翼板比拟为以纵筋为弦杆 , 箍 筋为竖杆, 混凝土为斜压腹杆的空间桁架 卜 J 因此当扭矩受扭破坏后, 作为斜压腹杆的混凝土部
28、分已经压 碎破坏 扭后组合梁在承受弯矩时, 假设斜压腹杆部分混凝土 已压坏不承担任何荷载, 只考虑核心混凝土 的 承压作用 , 因此可以对混凝 土翼板进行折减 对 于纯扭破坏情况 , 根据文献 。 。 有效壁厚可取 t: h 3 , 其 巾 h为混凝土翼板的高度 对于复合弯扭破坏情况, 弯矩的存在使混凝土顶部纵筋拉应力减小, 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樊板的抗扭能 力 根据试验梁受扭破坏情况可知 , 受弯扭破坏梁的混凝土破坏程度要低于受纯扭破坏梁 结合试验弯扭梁 的有效壁厚可取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 即 t = 2 0 m I i l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3
29、期 胡少伟,等: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扭后抗弯性能分析 7 从试验受弯破坏情况看 , 由于混凝土翼板尺寸的折减 , 梁 的转动能力降低 , 导致钢梁顶板到破坏时应变 仍较小 , 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不考虑钢梁顶板对抗弯承载能力的贡献 本文采用简化塑性理论 , 并结合试验 , 考虑扭型破坏对混凝土翼板尺寸的折减作用 , 来计算预应力组合 梁受扭破坏后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对于完全剪力连接预应力组合梁 , 极限抗弯承载能力的计算简图见图 l 4 , f T 组合粱截面 截面应变 截面应 力 图 1 4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简图 F i g 1 4 C a l c u l a t i o n d i a g
30、 r a m o f b e n d i n g c a p a c i t y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 f c k b =A l f y 1+A 2 厂 v 1+ ( 1 ) 式 中: 为混凝土抗压强度 ; 6 为混凝土翼板折减后 的宽度 , 取 b 6 - 2 t ; A A 分别为钢梁腹板 、 底板 的截 面面积 分别为腹板 、 底板的屈服强度 ; , 分别为预应力筋的初始预应力和预应力增量 则可得混 凝土受压区高度 : + +A 1 l + s 2 , 1 、 一 O 一 , c k 根据力矩平衡条件 , 可得抗弯承载能力为 : M = f y 1 A 1 Y 1+ 2 A 2 Y 2+
31、( N+ ) Y 3 ( 3 ) 式 中: Y , Y 分别为受拉 区钢梁腹板、 钢梁底板截面形心到混凝土翼板受压区截面形心的距离 , Y 为考虑二次 效应后 的预应力筋截 面形心到混凝土翼板受压区截面形心的距离 预应力增量 的取值与布筋形式及梁 的强度 、 刚度有关 , 对于本试验 的无转 向块 的直线型布筋 , 钢梁 强度大 , 则预应力增量大, 钢梁 刚度大 , 则预应力增量小 从试验结果看 , 的取值大约为 0 5 将试验梁数据代入式( 2 ) 和( 3 ) 进行计算 ,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 比较 ( 见表 5 ) 从表 5可见 , 计算值和实测 值吻合较好 , 大部分计算值小于实测值
32、, 说明式( 3 ) 用于计算预应力组合梁受扭破坏后的极限承载力是可行 的 但是式 ( 3 ) 仍存在如下不足 : ( 1 ) 对于复合弯扭破坏后 的试验梁 , 有效壁厚 的取值没有考虑扭弯 比的影 响; ( 2 ) 预应力增量 的取值与梁变形有关 , 对于受扭破坏后的预应力组合梁刚度未予分析 , 因此 简单 地取为0 5、 , , 计算值取实测值 表 5 抗弯承载力试验实测值与计算值 的比较 Ta h 5 C o mp a r i s o n b e t we e n t h e c a l c u l a t e d a n d me a s u r e d v a l u e s o f
33、 t h e b e n d i n g c a p a c i t y 3 结 语 ( 1 ) 预应力组合梁受扭破坏后仍保 留一定的抗弯承载能力 , 受扭破坏梁的弹性终点均低于完整试验梁 , 达到弹性终点后 , 受扭破坏梁的塑性阶段较短 , 破坏时表现出一定的脆性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8 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 2 0 1 1 年 9 J j ( 2 ) 受扭破坏梁在抗弯破坏时 , 混凝 土破坏较为迅速 , 梁 的转动能力 降低 , 导致钢梁全截面没有达 到完 全屈 服 ( 3 ) 初始预应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受扭破坏梁的抗弯承载能力 , 在组
34、合梁钢箱梁上施加 的纵 向预应力 , 通 过栓钉连接件向混凝土翼板中传递 , 预应力 的传递沿梁全跨存在 , 组合梁预应力段越长 , 预应力传递 的截面 剪力分布越均匀 ( 4 ) 对于受扭破坏梁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考虑组合梁混凝土翼板尺寸 的折减是可行的 式 ( 3 ) 能够较 好地计算预应力组合梁受扭破坏后的极限承载能力 , 但是扭弯 比对有效厚度的影响仍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 : 1 胡少伟组合梁抗扭分析与设计 M 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2 0 0 5 :1 5 5 1 5 9 ( H U S h a o w e i T o r s i o n a l a n a l y s i s
35、a l l d d e s i g n o f c o mp o s i t e 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b e a m s M B e ij i n g : C h i n a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P r e s s , 2 0 0 5 :1 5 5 一 l 5 9 ( i n C h i n e s e ) ) 2 夏文敏 , 刘雪梅钢一 混组合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四川建筑 , 2 0 1 0 , 3 0 ( 2 ) : 4 5 4 7 ( X I A We n ra i n ,L I U X u e m e i T h e r
36、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s t e e 1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b e a ms J S i c h u a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2 0 1 0 ,3 0( 2 ) :4 5 4 7 ( i n C h i n e s e ) ) 3 尧国皇, 林松 , 陈宜言钢箱一 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力学性能研究 J 特种结构, 2 0 1 0 , 2 7 ( 2 ) : 7 7 7 8 ( Y A O G u o h u a n g , L I
37、N S o n g C HE N Y i y a n R e s e a r c h o n b e h a v i o r o f s t e e l b o x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b e a m s u b j e c t e d t o b e n d i n g J S p e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 2 0 1 0 , 2 7 ( 2 ) : 7 7 _ 7 8 ( i n C h i n e s e ) ) 4 吴兴邦钢一 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与发展 J 科技信息, 2 0 0 7 ( 1 1 )
38、: 3 4 1 ( WU X i n g b a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t c o mp o s i t e 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b e a ms J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 2 0 0 7 ( 1 1 ): 3 4 1 ( i n C h i n e s e ) ) 5 李波钢一 混凝土组合结构发展趋势探析 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 0 1 0 , 2 7 ( 2 ) : 3 6 3
39、 7 ( I I B o F h e d e v e l o p n l e n t t r e n d o f t h e 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s t r u c t u r e J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0, 2 7 ( 2 ) : 3 6 3 7 ( i n C h i n e s e ) ) 6 武岩, 刘广杰钢一
40、混凝土组合结构 的发展与应用 J 山西建筑,2 0 0 7( 1 4) :6 0 6 1 ( WU Y a h ,L I U G u a n g 一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c o m b i n e d s t r u c t u r e J j S h a n x i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2 0 0 7 ( 1 4 ): 6 0 6 1 ( i n C h i n e s e ) ) 7 赵静 , 蔡建林外包钢一 混凝土组合
41、梁受扭性能 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 2 0 0 9 , 3 1 ( 5 ) : 1 0 3 1 0 4 ( Z H A O J i n g ,C A I J i a n l i n T o r s i o n b e h a v i o r o f s t e e l e n c a s e d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b e a ms J J o u r n a l o f C i r i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42、n g , 2 0 0 9 , 3 I ( 5 ) :1 0 3 1 0 4 ( i n C h i n e s e ) ) 8 胡少伟,陈亮 , 游 日组合桥梁抗扭性能研究综述及其进展 C 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沦坛论文集火连:小 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8 : 6 6 1 6 6 9 ( H U S h a o w e i ,C H E N L i a n g ,Y O U R i R e s e a r c h o v e r v i e w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 t o r s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 o f
43、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b r i d g e s 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S e c o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 o rum o n A d v a n c e s i n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i n g D a l i a n : C h i n a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B u i l d i n g P r e s s , 2 0 0 8 : 6 6 1
44、6 6 9 ( i n C h i n e s e ) ) 9 钟新谷, 舒小娟 , 沈明燕,等钢箱一 混凝土组合梁 弯曲性 能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学报, 2 0 0 6, 2 7 ( 1 ) :1 2 2 1 2 4 ( Z HONG Xi n g u,S HU Xi a o j u a n,S HEN Mi n g y a n,e t a 1 T h e b e h a v i o r o f c o mp o s i t e 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b e a ms o f b e n d i n g p r o p e r t i e s J J o u
45、r n a l o f B u i l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 2 0 0 6 , 2 7 ( 1 ) : 1 2 2 1 2 4 ( i n C h i n e s e ) ) 1 O 聂建国,唐亮, 胡少伟 , 等钢一 混凝土组合箱梁的抗扭强度 J 土木工程学报 , 2 0 0 8 , 4 1 ( 1 ) :1 1 1 ( N I E J i a n g u o , T A N G L i a n g , H U S h a o w e i ,e t a 1 T o r s i o n a l s t r e n g t h o f s t e e l
46、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b o x g i r d e r s J C h i n a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na l , 2 0 0 8 , 4 1( 1 ) : 1 1 1 ( i n C h i n e s e ) ) 1 1 胡少伟,聂建国,熊辉钢一 混凝土组合梁的受扭试验与分析 J 建筑结构学报 , 2 0 0 6 , 2 7 ( 4) :1 0 3 1 0 9 ( t U S h a o w e i ,N I E J i a n g u o , X I O N G H u i T o r s i o n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n c o m p o s i t e s t e e l c o n c r e t e b e a m s J J o u r n a l o f B u i l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 2 0 0 6, 2 7 ( 4) :1 0 3 1 0 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