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48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新题快训强技提能1. (2023武汉模拟)(15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时间文献内容1787年1787年宪法众议院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1869年第15条宪法修正草案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与担任公职权,不得因种族、肤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隶而被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1870年第15条宪法修正案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材料二
2、1870年2月,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国会获批准。废奴主义者威廉格里森赞美它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行动,能与这个了不起的、静悄悄的、突然将四百万人从拍卖场转移到投票箱前的修正案相比。但共和党激进派亨利亚当斯评论说,第15条宪法修正案“更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过大于功。摘编自梅祖蓉?公民权与政治权利的伸张与妥协?(1)根据材料一,与1787年宪法相比,指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以通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进步之处可以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被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概
3、括出来;第二问原因应该结合19世纪中期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归纳;第(2)题影响根据材料二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扩大选举权,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开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种族歧视等问题制约了民主化的进程。答案:(1)进步之处:黑人、印第安人和以前的奴隶获得公民身份及选举权。(3分)原因: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黑人运动的蓬勃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6分,任意三个要点即可)(2)第15条宪法修正案扩大了公民选举的范围,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4分)但它在种族、移民和信仰等方面存在的缺乏制约了美国的民主进程。(2分)2.(2023保定模拟)(15分)材料2
4、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1902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 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 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
5、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局部士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积极影响。(9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并结合所学,从国内而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从国外而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侵略,出现统治危机;根据材料“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
6、制度,张之洞、刘坤一等先进人士的大力推动。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可知,改革具有被动性;根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谕令1902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可知,改革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可知,改革具有现代性;根据材料“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可知,改革注重新旧结合。第二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改革在破旧立新方面具有重
7、要意义。破旧: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立新:推动教育开展、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等。答案:(1)因素: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有关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张之洞等人的大力推动。(每点2分,三点6分)(2)特点:被动进行;渐进性;具有现代性(或通过制度建设,近代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教育担负人才选拔的使命;注意新旧衔接等(或立新与守旧并存)。(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积极影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开展(或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每点2分,三点得5分)【备选习题】(2023贵州模拟)(15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
8、一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按:即5月2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在条约上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1899年?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材料二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 (否那么)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
9、为?上清帝第五书?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包揽太多,统治太孤,当此排者、挤者、忌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致易一(何树龄)书?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和茅海建对“公车上书表达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车上书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的多元视角,分析戊戌变法难以成功的因素。(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二人在时间表达上“四月八日“初九日以及上书是否投递、“却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存在差异。第(2)题,可以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进行归纳。答案:(1)差异:对集会的日期和是否投递上书的表达存在差异。(2分)影响:使维新思潮开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而唤醒更多的中国人爱国救亡,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活动中途流产,说明不具备左右政局的影响力。(6分)(2)因素:维新派力量小,措施激进,缺少坚强的组织领导;不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内部观点分歧;对列强存在梦想;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性格自信强势;光绪帝软弱无权;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等。(7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