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泊船瓜洲说课稿泊船瓜洲说课稿一、说目标本课我确定的目标是:1、结合词语意思辨析“泊、间、数、重、还”多音字的读音,在自由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根据学生已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在生生合作中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通过诗人资料的补充介绍,体会关键字词在诗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确定以上目标基于三个方面:1.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新课标明确指出:本学段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时,又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中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
2、感。2.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公元 1075 年的春天,诗人王安石应皇帝的急召,从家乡南京出发,乘船北上赴京赴任,途径瓜州,由于他年迈花甲,又经历了第一次变法失败的打击,所以在这浓浓的思乡情怀中夹杂着诸多报国无门,回家无望的感慨。3.基于学情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过同伴互助来读懂古诗的大意,这一学段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这为以诗学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基于要落实的课标精神,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重点是大体把握诗意,通过关键词想象诗歌情节。教学难点是进入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二、说教法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
3、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进诗人与文本,讲授法启迪学生与历史背景展开对话,从而体味古诗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书再现地理分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情境熏陶法,使学生在多向互动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再辅以PPT 课件,教师相机引读推波助澜地促使学生入情入境。三、说学法古人说过“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我采用复习法让学生知道学诗方法,即按(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的三步学习法启发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意,在读中体会诗人思乡情感。想象法让
4、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引导学生进行写句子练习,从而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四、教学流程本课我准备用四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努力变教为导。第一环节:解诗题,忆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谈话引入诗人的介绍,以此导入课题,确定泊字的读音。学生扣题质疑,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第二环节:读正确,晓诗意。在自读自悟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诗的大意。课标指出阅读古诗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此环节目的在于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诗意,为后面的
5、细读诗词奠定基础。第三环节:悟诗情,写诗句通过前两行诗关键词“只”,“数重山”等品悟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读诗词后两句,通过想象“绿”字背后的画面再次品味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抓“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写诗练习,并相机体会意境。第四环节:入诗境,知表达学生扮演王安石同船共度的旅客,启发学生再次质疑。插入音乐及背景资料的介绍,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他的所见所感。围绕“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这个问题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实现与文本,与历史,与诗人的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诗词的画面中,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韵,产生情感的共鸣。之后回忆有关明月的思乡诗,总结表达上的特点。并小结全课。温故知新,激励学生将古诗的学习和积累得益于课堂,延伸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