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风中风(zhng fng)病病 及中风及中风(zhng fng)后后 遗症的诊治进展遗症的诊治进展第一页,共二十七页。v一、概述v二、症候特征v三、病因病机v四、诊治(zhnzh)纲要v五、分证论治v一、定义v二、病因病机v三、常见中医证型及 主要症状表现v四、简易治疗技术v五、中成药的使用v六、饮食(ynsh)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中风病中风(zhng fng)后遗症第二页,共二十七页。v定义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临床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临床可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v源流源流:
2、病名源于内径有大厥、仆击、偏枯、痱风等,病变部位在头部。病因有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后以“内风”立论。金贵要略治则。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认为其发生时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v 范围范围:西医所称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出血性两大类型(lixng),如脑血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一、概述一、概述(i sh)第三页,共二十七页。二、症候二、症候(zhng hu)特特征征v症候特点症候特点: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 损是中风病的症候特征。v主证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v次症次症:头痛、头晕、眩
3、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v舌象舌象: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紫或绛红,舌有瘀斑。v脉象脉象:弦、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v发病先兆发病先兆: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次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昏厥(hnju),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第四页,共二十七页。三、病因三、病因(bngyn)病病机机(一)积损正衰(二)劳倦内伤(三)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四)五志所伤,情志过极v 本病常见的诱因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xnhu))、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
4、)、气(气逆)、血(血瘀)有关。第五页,共二十七页。四、诊治四、诊治(zhnzh)纲纲要要(一一)诊断要点诊断要点 1.临床主证。2.急性起病。3.发病多有诱因,病前有先兆症状。4.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多见。5.脑脊液,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6.类型 中经络(jnglu)(中经、中络)、中脏腑(中脏、中腑)。7.分期 急性期为发病后2周内;恢复期为发病在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为半年以上。第六页,共二十七页。(二)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中风病应与口僻、痫病、厥病、痉病等相鉴别。(三)辩证要点(三)辩证要点 1.细访病史,多有睽兆。2.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3.辨病势顺
5、逆 察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4.辨闭(阳闭、阴闭)、脱证。5.辨变证 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织发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现(chxin)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第七页,共二十七页。(四)治疗要点(四)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恢复期多虚实夹杂,以扶正祛邪为主(育阴熄风,益气活血)。2.预防调护预防调护 (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以防为主。(2)辩证施护,重点观察(gunch)神志、瞳神、气息、脉象、体温变化。(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4)急性期重点
6、诊治,防止变证。(5)中风后期,重视康复训练。第八页,共二十七页。五、分证论治(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v证候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或白腻,脉弦滑。v治法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化痰通络汤(半夏12、茯苓20、白术6、胆南星12、天竺黄6、天麻9、香附12、丹参30、大黄(dihung)6)。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淤血重者,加桃仁12、红花12、赤芍15;烦躁不安、苔黄腻者,加黄芩10、栀子10;头晕、头痛者,加菊花9、夏枯草15。第九页,共二十七页。(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7、v证候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wixi),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v治法治法:平肝泻火通络。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10、栀子9、杜仲9、夜交藤9、钩藤12、黄芩9、益母草9、茯神9、石决明18、牛蒡子12、桑寄生9)。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头晕头痛者,加菊花6、桑叶9;心烦易怒者,加丹皮9、白芍20;便秘者,加生大黄6;中经络转为中脏腑者,可加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第十页,共二十七页。(三)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三)痰热腑实,风痰上扰v证候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
8、,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脉弦滑而大。v治法治法:化痰通腑。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星蒌承气汤(生大黄6、芒硝3烊化、瓜蒌12、胆南星9、丹参30)。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热象明显者,加栀子10、黄芩10;老年体弱津亏者,加生地12、麦冬12、玄参(xun cn)12;本症治疗关键为通下法。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四)气虚血瘀(四)气虚血瘀v证候证候:半身不遂,口舌(kush)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v治法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v代表方药代表方
9、药:补阳还五汤(黄芪50、当归15、赤芍15、川芎15、桃仁20、红花6、地龙12)。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20、太子参15;言语不利者,加远志15、石菖蒲15、郁金15;心悸、喘息者,加桂枝12、炙甘草9;肢体麻木者,加木瓜12、伸筋草12、防己12;上肢偏废者,加桂枝12;下肢瘫软者,加川断15、桑寄生15、杜仲12、牛膝12;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15、益智仁12;血瘀重者,加莪术12、水蛭6、鬼羽箭6、鸡血藤15。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五)阴虚风动(五)阴虚风动v证候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f
10、nzo)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v治法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镇肝熄风汤(龙骨15、牡蛎15、代赭石30、龟板12、白芍20、玄参12、天冬12、茵陈20、麦芽10、钩藤15、菊花9)。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挟痰热者,加天竺黄6、竹沥6、川贝母9;心烦失眠者,加黄芩10、栀子10、夜交藤15、珍珠母9;头痛重者,加石决明20、夏枯草15。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六)痰热内闭清窍(六)痰热内闭清窍v证候证候: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bn shn b su),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
11、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v治法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羚羊角汤(羚羊角2、珍珠母6、竹茹6、天竺黄6、石菖蒲15、远志15、夏枯草15、牡丹皮9)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v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阳闭者可以参考本型治疗;若痰多者,加竹沥6、胆南星9;热甚者,加黄芩10、栀子10;神昏者,加郁金15。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七)痰湿蒙蔽心神(七)痰湿蒙蔽心神v证候证候:素体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szh)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v治法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涤
12、痰汤(陈皮12、半夏12、茯苓20、胆南星9、竹茹6、石菖蒲15)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阴闭证可参考本节治疗;寒象明显者,加桂枝12;兼风象者,加天麻12、钩藤15。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八)元气败脱,神明散乱(八)元气败脱,神明散乱v证候证候: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zhushn)湿冷,二便失禁,舌瘘,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v治法治法:益气回阳固脱。v代表方药代表方药:参附汤()。v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汗出不止者,加山萸肉12、黄芪20、牡蛎15;兼有瘀象者,加丹参30。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一、定义一、定义(dngy)v中风后遗症中
13、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经抢救治疗六个月后仍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健忘(jinwng)等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二、病因二、病因(bngyn)病病机机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脑。若年老体衰,积劳内伤,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为之瘀阻不畅,脑失濡养而成本病;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血不循脑脉,反溢于脉外,形成本病之危重证候。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风(肝风)、火(肝火(gnhu)、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
14、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虚)、瘀(血瘀)六种。此六种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三、常见中医三、常见中医(zhngy)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主要症状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神疲乏力 阴虚瘀阻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有头晕、口干、腰膝酸软、舌红无苔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四、简易四、简易(jiny)治疗技术治疗技术v1.推拿法v2.拔罐法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五、中成药的使用五、中成药的使用(shyng)(参考中风病)(参考中风病)证型证型用药用药气虚血瘀华佗再造丸阴虚瘀阻杞菊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脉络宁注射液第二十一页
15、,共二十七页。六、饮食及生活六、饮食及生活(shnghu)起居注意起居注意事项事项1.防止并发症。防止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勤翻身,保持衣物、床单干燥平整,积极按摩受压的皮肤,改善(gishn)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鼓励患者咳痰,或勤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进食应以流质为主,进食宜慢,以防窒息;注意会阴部卫生以防感染。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2.康复护理。康复护理。v早期多以被动运动为主,并进行肢体按摩,之后以自主运动为主,对中风言语蹇涩或失语患者,应导引语言训练,可配合针灸(zhnji)、推拿、按摩、拔火罐等综合治疗。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3.慎起居,调情
16、志饮食。慎起居,调情志饮食。v应重视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气功、散步等。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要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hu wi)及嗜烟酗酒。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4.避免中风复发。避免中风复发。v中风有明显(mngxin)的复发倾向,且复发时往往较重,故对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仍应加强预防调摄,以防为主。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完完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七页。内容(nirng)总结中风病 及中风后 遗症的诊治进展。临床(ln chun)可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以防为主。中经络转为中脏腑者,可加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临床(ln chun)应用:热象明显者,加栀子10、黄芩10。热甚者,加黄芩10、栀子10。此六种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进食应以流质为主,进食宜慢,以防窒息。完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