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中石兽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字_,_代_、_。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 ,就是 晚年所作得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重点字词句1、 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古义:_今义:阅读 (3)就是非木杮古义:_今义:判断词,就是 (4)盖石性坚重古义:_今义:有遮蔽作用得器物(5)但知其一古义:_今义:表转折,但就是,却 (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_今义:与湿相对(7)尔辈不能究物
2、理古义:_今义:一门学科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棹数小舟原意为:划船得一种工具,句中意为:_ 4、 一词多义 (1)去 (2)为 5、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_ (2)山门圮于河 圮: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_ 究:_ (4)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求:_ 竟:_(5)曳铁钯 曳:_ (6)盖石性坚重盖:_ (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 (8)遂反溯流逆上矣遂:_ (9)然则天下之事然则:_ (10)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湮:_(11)众服为确论 服:_确论:_ (12)就是非木杮 木杮:_ 6、虚词意义及用法之7、重点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
3、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3)尔辈不能究物理。(4)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7)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整体把握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说得就是一个庙门口得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得事。2、 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她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得道理与方法就是怎样得?分析一些她们这样认识得原因。(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
4、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得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得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得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得常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得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她几十年得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就是靠不住得,实践出真知。3、 为什么老河兵得方法就是对得?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得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与泥沙得关系,忽略了流水。第
5、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得性质及相互关系。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得发生往往有着复杂得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得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5、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您怎么理解其中得意味?讲学家得“笑”,就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得知识。老河兵得“笑”,则就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四、中考链接文段一:纪昀河中石兽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得词。(3分)(1) 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3) 如就是再啮( )2、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得内容。(2分)(1) 一老河兵闻
6、之( ) (2) 当求之于上流(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4、 将文中画线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5、 联系原文,用自己得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得具体内容。(3分)答:文段二:纪昀河中石兽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得词语。(4分)一寺临河干( ) 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 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得古今异义。(4分)如就是再啮古义:( ) 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 今义:( )3、下面句中得“之”用法不同得一项就是( )(2分)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
7、闻之 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就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文段三:纪昀河中石兽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得词。(2分)(1)阅十余岁阅:_(2)竟不可得竟:_2.划分下面句子得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 众服为确论。4. 请用简洁得语言概括本文得主要内容及包含得道理。(2分)5.在寻找石兽得问题上,庙僧与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得方法?(2分)文
8、段四:【甲】纪昀河中石兽【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 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1、解释下列加点得词。(4分)(1)求石兽于水中( ) (2)但知其一( )(3)卒逢暴雨( ) (4)吾于何逃声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3、“高山流水
9、觅知音”得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瞧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得语句就是:“ ”;【甲】中“ ”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就是石兽得“知音”。(2分)4、【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得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河中石兽复习学案答案文段一:1、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2、 (2分)(1)讲学家所说得话(讲学家所说得道理)(2)石兽3、 (1分)众/服为确论。4、 (3分)照她(老河兵)说得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5、 (3分)“其一”就是指只考虑到石头与沙子得性质(石头得性质坚硬沉重,沙子
10、得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得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得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得位置,朝水流相反得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 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写作评分时应注意:在符合题意得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书写分3分。其中,文字规范1分, 端正1分,整洁1分。文段二:1、靠近倒塌经历只2、这样判断动词事物得道理物理学 3、D4、这不就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得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太多了,难道可以根
11、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事物得变化就是很多得,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文段三:1、 (1) 阅:经过,过了 (2) 竟:终于,到底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2、 山门/圮于河 评分说明:(1分)3、 (1)您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得道理,这不就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就是精当确切得言论。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得经过及其令人悚讶得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得道理。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2、。5、 庙僧与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得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瞧法。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文段四:1、寻找 只 通“猝”,突然 隐藏2、 (1)这不就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得情趣。3、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4、同:语言描写(1分);异:甲文运用神态描写“笑”,讲学家得笑表现出她自以为懂得“物理”而嘲笑别人;老河兵得笑表现出老河兵认为自己有实际经验,嘲笑讲学家得主观臆断。运用动作描写(1分),写出僧找石兽抓住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