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粘结预应力筋工工艺〔435-1996〕 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造。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一85〕、?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5224?5〕的规定。 无粘结筋钢材、涂料层、包裹层质量要求及检验 表 4-44 顶次 顶 目 允许偏向 (mm) 检 查 方 法 涂料层 (建筑油脂) 外观 每米用量 饱满不漏涂厚度均匀 不低于0.035kg 目 测 每批抽样两组每组三根1m长每根称重后将塑料皮剖开用机
2、油洗净分别对钢丝或钢绞线及塑料套称重然后计算平均油脂重量称重用天平 包裹层 (高压聚乙烯) 外观 壁厚 每米重量 光滑破损率不超过3均匀 0.8~1.2mm 不低于0.03kg 目 测 每批 (以调整挤出机挤出量或牵引速度为准) 抽样三组每组3根1m长。用千分卡尺测量测点选最薄和最厚处。每根测点不少于2处取其平均值然后用天平称重计算平均重量 钢丝 (钢绞线) 力学性能复试 抗拉强度不小于1570N/mm2延伸率不小于4 (抗拉强度不小于1470N/mm2延伸率不小于4) 检查试验 甲型、乙型锚固系统的构造见图4-52~4-57。
3、 图4-52 甲型锚固系统张拉端 1椕辏?椔菽福?棾醒拱澹?椔菔┙睿?椝芰媳;ぬ淄玻?椢拚辰峤? 图4-53 甲型锚固系统固定端 1椕澹?椔菪睿?无粘结筋 图4-54 乙型锚固系统张拉端 (一) 1椉衅?椕辏?棾醒拱澹?椔菪睿?椢拚辰峤? 甲型、乙型锚具的性能及条件见表4-45。 通常钢丝束配用甲型或乙型钢绞线配用乙型。 2.2 作业条件 操作工艺
4、 3.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 →梁、板模板支搭→非预应力下钢筋铺放、绑扎→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端部节点安装→非预应力上钢筋铺放、绑扎→无粘结预应力起拱、绑扎→隐检验收→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混凝土养护→张拉→端部处 甲、乙型锚具性能及条件表 表4-45 允 许 值 检验设备及 甲 型 乙 型 甲 型 乙 型 材料外表质量 不允许有夹渣、裂纹 不允许有夹渣、裂纹 目 测 目 测 外形尺寸 满足图纸要求 满足图纸要求 专用检规 专用检规 热处理外表硬度偏向 (3) 抽样
5、±3硬度 ±3硬度 洛氏硬度计测试分别对锚杯、螺母两端面各测试3点取其读数平均值为实测值 洛氏硬度计测试对锚杯及夹片两端各测试3点取其读数平均值为实测值 锚固才能不小于锚固钢筋抗拉强度的95 锚杯锚固强度、螺母承压强度及锚杯和螺母的螺纹连接强度符合要求同时成束螺丝破坏吨位下无剩余变形拧动自如 锚具锚固才能符合要求锚具螺纹强度无明显损伤 每批锚具 (不大于1000套) 抽样最少两套在万能机上进展试验 每批锚具 (不大于1000套) 抽样最少两套在万能机或用Yc张拉设备进展试验。加荷分阶段第一阶段考验螺纹强度加 锚具效率系数: ηa= Fapu椩びαγ咦樽凹氖挡饧蘩?(kN)
6、 椩びαγ咦樽凹懈鞲びαΩ植募扑慵耷慷戎停?ηp椩びα畹氏凳?.95。 破断时总应变值εA 不小于0.95 不小于2 不小于0.95 不小于2 预应力筋组装件安装在承力架上进展试验用x-y数记录仪绘出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ηp和εA 荷要求到无粘结筋抗拉强度的75退出夹片检查螺纹;第二阶段考验锚具锚固才能加荷要求到无粘结筋抗拉强度的95 低周荷载试验锚具组装件在抗震构造中应满足循环周荷载 (试验应力上限取预应力筋抗拉强度的80下限取预应力筋抗拉强度的40) 不小于50次 不小于50次 锚具组装件安装在试验支架上进展反复加荷 同左 锚固后无粘结筋能承
7、受疲劳强度试验 (试验应力上限取预应力筋抗拉强度的65应力幅度取80N/min) 200万次 200万次 瑞士Amsler产型P960。疲劳试验机进展测试 同左 续表 允 许 值 检验设备及 甲 型 乙 型 甲 型 乙 型 锚固阶段的内缩量 不大于1mm 不大于5mm 在构件端面程度和竖向排列最小间隔 80mm 60mm 钢丝下料长度与计算下料长度误差 不大于10mm 同束钢丝下料长度相对误差 不大于无粘结筋
8、长度的1/5000且不大于5mm 千分卡尺 钢丝镦头 头型圆整不偏斜颈部母材断面不削弱头型尺寸:镦头直径d1=7~7.5mm厚度h=4.8~5.3mm 千分卡尺 张拉设备性能表 表4-46 设 备 名 称 技 术 性 能 额定压力:50N/mm2 理张拉力:20kN 公称张拉力:18kN :150mm 额定压力:63N/mm2 额定流量:0.55L/min 电动机:三相交流380V750W 储油量:4L 3.2
9、 检查修补无粘结筋:无粘结筋进场后应及时核查筋的规格、尺寸和数量逐根检查筋的外包裹层质量及端部配件对配有甲锚钢丝束应认真检查锚杯内外螺纹、镦头外形尺寸、漏镦现象等并将定位连杆拧入锚杯内拧入深度见表4-47。经检查无误后可分类堆放。对包裹层破损的无粘结筋用塑料胶条修补。 3.3 端模预留孔位置:在张拉端帮模外侧按施工图所注无粘结筋位置弹线、编和钻孔。配甲锚筋孔径为φ40配乙锚筋孔径为φ30。 3.4 承压板的安装:无粘结筋张拉端均设承压板安装中应防止由于承压板端面倾斜造成张拉油缸与承压板互不垂直而影响张拉正常进展。承压板垂直偏向详见4.3条。 3.5 铺放无
10、粘结筋:通常无粘结筋的配置有单向和双向曲线配置两种。铺放应注意: 3.6 端部节点安装: Lr=A-B-ΔL+30-C 式中 Lr椧涣寺对诙四M獾某叽纾╩m〕; A棗连杆长度; B椧涣伺∪朊墓娑ǔざ龋? ΔL椧晃拚辰峤钫爬蠹扑闵斐ぶ担╩m〕; C椧欢四0宓暮穸龋╩m〕。 3.7 绑扎:检查塑料保护套筒无损坏后。将软塑料两端分别绑在保护套筒和无粘结筋上并按设计要求标高将无粘结筋绑在板端非预应力筋或附加筋
11、上绑扎时应保护无粘结筋与锚杯轴线重合并垂直于承压板以利张拉时锚杯能顺利拉出板端。 3.8 起拱:绑完非预应力筋后按施工图中无粘结筋的设计编位置将无粘结筋理直找正各筋曲线高度控制点下面的马凳位置进展绑牢。筋的起拱质量要求详见表4-47。 3.9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3.10 甲型锚具张拉工艺: 采用电动油泵加压时要控制给油速度一般到达控制油压的给油时间不能低于0.5min。 张拉过程中当个别钢丝发生断裂时可相应降低张拉值。但断裂数量不应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数的2对于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按每跨计算。
12、 开场张拉时无粘结筋在塑料套内是放置的要用一定张拉力使之收紧这样就难以测出张拉的开场点即无粘结筋拉应力的零点这一点在理上是测量筋的伸长值的标记。 零点确实定是:将千斤顶加压到10MPa在千斤顶上记下标记作为测量无粘结筋伸长值的起始点见图4-59中A点然后逐步增加压力至20MPa直至到达要求的最后压力值并分组记录每级加压后筋的伸长值可得出图4-59中B、C、D点。由于在弹性范围内伸长值与应力成正比因此可将图4-59中各点作成一直线并延长与横轴相交于O1点此O1点即是所求零点无粘完毕的总伸长值应为ΔL1+ΔL2。
13、图4-59 当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相差10以上时应进展分析研究。 实测伸长值大于计算伸长值10以上时应停顿张拉检查计量仪表是否有误必要时应重新校核及标定。 实测伸长值小于计算伸长值10以上时应找出原因后可以继续加压或将无粘完毕放松进展第二次张拉但张拉应力均不能超过无粘结筋抗拉强度的75。 锚杯埋放位置误差致使张拉力到达设计要求后 杯露出板端面过长〔大于50mm〕或过短〔小于20mm〕时应采取增设螺母或连接锚杯进展锚固。 3.11 乙型锚具张拉工艺: 3.12 锚固区的防护必须有充分防锈和防火的保护措施严
14、防水气进入锈蚀锚具或预应力筋。 通常有两种做法: 3.13 无粘结筋张拉完毕后应填写施加预应力表格出操作人员签名备查。归档资料有:高强钢丝或钢绞线、锚夹具钢材出厂证明及力学性能复试;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夹具合格证明;传感器、配套油泵千斤顶标定试验单;无粘结筋张拉伸长值记录。 质量 4.1 保证工程: 〔GB5223?5〕和?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5224?5〕的规定。 检验: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 检验: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 检验:检查锚具出厂证明和外观检查、硬度检查、静载锚固性能检验。
15、 检验:检查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的试压。 检验:检查施加预应力记录。 检验:检查镦头强度试验。 4.2 根本工程: 检验:检查施加预应力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全面观察或检查施加预应力记录。 4.3 允许偏向工程应符合表4-47的要求。 无粘结筋端部节点安装及束型偏向 表4-47 顶 目 允许偏向 (mm) 检 查 方 法 端部节点承压板垂直偏向 ±3 拧入锚杯长度 甲锚定位连杆 露出模
16、板尺寸偏向 不小于20 +10 -5 量测 无粘结筋张拉端外露尺寸 不小于600 曲线筋在张拉端模板内侧垂直承压板平直段长度 不小于300 间距 无粘结筋 控制点矢高偏向 程度偏向 20 ±5 ±30目测横平竖直 洞口处无粘结筋尺寸要求详图 a不小于75 b不小于300 量测 成品保护 5.1 无粘结筋应按不同规格分类成捆、成盘挂牌堆放整齐。露天堆放时需覆盖雨布下面应加垫木防止锚具及无粘结筋锈蚀严禁碰撞踩压堆放成品防止损坏塑料套及锚具供现场张拉使用的锚夹具需涂油包封在室内存放严防锈蚀。 5.2 无粘结筋在运输中应轻装轻卸
17、严禁摔掷及锋利物品损坏无粘结筋外表及配件。吊具用钢丝绳需套胶防止装卸时破坏无粘结筋塑料套假设有损坏应及时用塑料胶条修补其缠绕搭接长度为胶条1/3宽度。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无粘结筋用的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弯见弯必须切断。成型中每根钢丝、钢绞线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6.2 无粘结筋选用时筋长小于24m时一般选用钢丝束;大于24rn时以选用钢绞线为宜。 6.3 无粘结筋的设计张拉控制应力值σcon一般为预应力筋抗拉强度的70必要时可进步到75。为了减少预应力筋的松弛影响施工时可采用超张拉法但张拉力不应超过无粘结筋抗拉强度的75。通常张拉可采用一次超
18、张拉即0→10σcon或二次张拉0→100σcon现放松到0将垫板紧压后再第二次张拉0→100σcon (σcon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 6.4 无粘结筋曲线配置或长度大于24m采用两端张拉法时两台设备张拉速度应保持一致。 6.5 无粘结筋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要求进展如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可依次张拉。 6.6 为了防止大跨度现浇梁施加预应力过程中产生柱顶附加弯距及柱支座约束的影响梁端支座可采用滑动一铰接式钢支座详见图4-60待预应力筋加后支座再与梁端埋件焊接并用混凝土浇齐。 质量记录 本工艺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混凝土强度试件
19、试压单。 7.2 无粘结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出厂质量证明。 7.3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机械性能试验单。 7.4 无粘结预应力锚具合格证及检验记录。 7.5 镦头强度试验。 7.6 预应力张拉设备校验记录。 7.7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隐检记录。 7.8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 7.9 封端混凝上强度试件试压单。 7.10 封端混凝土用水泥出厂合格证。 7.11 设计要求的其他技术资料。 内容总结 (1)无粘结预应力筋工工艺〔435-1996〕 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造 (2)通常钢丝束配用甲型或乙型钢绞线配用乙型 (3)椩びαγ咦樽凹懈鞲びαΩ植募扑慵耷慷戎停 (4)大于24rn时以选用钢绞线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