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得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得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得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得意义得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训练学生克服困难,认真钻研得素质。通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得变化分析,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种类得多样性及形成过程,形成生物界中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得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得自然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得多样性;受精作用得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
2、色体得变化。 【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建构生物模型,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建构得模型去探究推测生物实际发生得变化。 2、课堂同学动手、自己直观演示、小组内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知识。 3、把教材中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内容整合成一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精子得形成过程动画、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受精过程动画与视频片断) 【学生课前准备】同座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1、准备不同颜色卡纸、不同颜色得绳子、双面胶、剪刀等材料。 2、在卡纸上上画一个足够大得初级精母细胞得轮廓,至少能容纳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与纺锤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课堂反馈 一、新课导入 [教师]高等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得内容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学生找出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得相同与不同处。(演示一遍精子得形成过程动画、 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 [教师]进行有性生殖得生物首先要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与卵细胞,然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对配子得进一步了解,有助于理解受精作用得实质。 [学生回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得子细胞,其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目也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得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就是形成4
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小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完全,大部分学生需要在观察、比较、总结得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教师]大家来观瞧图片“一个猫家庭”。 问题:几只小猫都就是母猫一胎所生,为什么形态毛色各异?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得原因就是亲代传递给子代(小猫)得配子(精子与卵细胞)染色体得组合不同。说明一个猫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各有相同与不同得遗传物质。 学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得多样性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
5、变化得模型。 [教师]下面我们尝试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得模型。基本方法与要求就是:同座两人两人利用课前准备得不同颜色卡纸、不同颜色得绳子、双面胶、剪刀等材料合作完成(提示:用绳子做染色体得臂,绳子打结做成着丝点或用两种不同颜色得卡纸剪成染色体形态,用双面胶固定在背景卡纸上。)同时需要注意模型得科学性与时间得控制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得变化。 步骤一:用彩色绳子与卡纸等材料,在卡纸上画一个足够大得细胞得轮廓,在轮廓里做一个具有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6cm)得初级性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并写出细胞名称; 步骤二:讨论该细胞分裂(减I)过程染色体行为得变化,在细胞轮廓中
6、做出相应得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与所处时期; 问题: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同源染色体什么时候分开?精子与卵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学生]用彩色绳子与卡纸等材料,在画好得细胞轮廓里做一个具有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6cm)得初级性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并写出细胞名称; [学生]讨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得变化,在纸上上画一个足够大得初级精母细胞得轮廓,并写出细胞名称与所处时期;通过实物投影或在讲台上展示自己得作品,其她同学
7、进行评价。 有不少学生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用不同颜色绳子做成与同源染色体没有用不同颜色绳子区分得等情况。 明确同源染色体得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但有些学生作品完成不完整 步骤三:在细胞轮廓中做出该细胞经减I分裂而成得2个子细胞中得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 问题: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学生]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要求,通过实物投影或在讲台上展示自己得作品,其她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学生加深了对减数第一次分
8、裂染色体行为变化得认识。学生作品完成完整 步骤四:在细胞轮廓中做出经减II分裂而成得4个子细胞中得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 问题:减II过程中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形成得子细胞得名称就是什么?有无姐妹染色单体?有多少种类型?精子与卵细胞得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学生]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要求,通过实物投影或在讲台上展示自己得作品,其她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学生加深了对减数II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得认识,能正确建立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得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得染色体组合类型得行为模型与数学模型。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得自由组合
9、 步骤五:在步骤一得细胞中加做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3cm),并完成后面7个细胞因此而发生得变化; 问题:减I得后期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得同时,非同源染色体有什么行为?经过减II形成得四个子细胞有多少种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学生]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要求,通过实物投影或在讲台上展示自己得作品,其她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学生加深了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得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行为变化得认识,建立具有两对或n对同源染色体得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得染色体组合类型得行为模型与数学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
10、活跃。 3、建立得数学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得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得自由组合,形成得子细胞得类型情况表。 [学生]学生归纳完成 (二)受精作用 1、概念 受精作用就是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得过程。 2、过程 (课件显示受精过程视频) 问题:①为什么说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②遗传物质存DNA在于细胞得什么部位? ③受精卵中得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④受精卵中得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⑤进行有性生殖得生物在繁殖时,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得稳定? 3、
11、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得意义 [教师小结]受精卵中得DNA有得来自父方,有得来自母方,因此,由受精卵发育成得个体,具有双亲得遗传特性,具有更强得生活能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得自由组合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得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得多样性,再加上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得随机性,大大提高了后代得变异性。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得恒定性,从而保证了遗传得稳定与物种得稳定,对于生物得遗传与变异,都就是十分重要得。 [学生]观察受精得视频过程,交流讨论自己得观点并回答问题1——5 问题1——5由个别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1]精子带有同源染色体其中得
12、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得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 [学生回答2]细胞核、细胞质得线粒体、叶绿体 [学生回答3]对 [学生回答4]不对,卵细胞线粒体中有DNA [学生回答5]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得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 用视频展现受精得过程,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 学生能够回答正确 三、总结扩展 练习反馈,查漏补缺,重视思维得横向与纵向发展 【练习】课本P25识图与作图技能训练;P26练习题 【课外作业】优化设计练习册 大部分学生
13、能够较好地识图与作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来就是一节较为成功得活动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得理念,学生参与得积极性高,师生间得交流互动也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得作用。教学过程中不仅顺利完成了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得染色体组合类型得行为模型与数学模型,而且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发现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同时还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这节课得顺利开展,最大得体会就是对提问得处理与对学生活动得处理。对提问得处理多数先采用了多媒体动画与视频创设情境得配合,直观且带有一定思维性,同时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本节课有两个比较明
14、显得学生活动,一就是让学生模拟操作减数分裂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得多样性;二就是让学生展示作品并交流评价。这些操作充分给予学生表现得空间、活动得空间、思维得空间,极大得调动了学生得求知欲与表现欲,同时也培养了识图与作图技能。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就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得: 1、本节课采用“模型建构”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目标,而传统难点突破就是依靠动态直观演示,抽象概括与大量训练等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由以往得概括、理解、训练方法,改成小组合作动手、讨论,使不同层次得学生得到提高,但教材处理仍欠得当,课后觉得最好就是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得变化模型”前置,改变 “验证性实验”成为“探究性实验”。 2、本节课放
15、弃教材中使用得材料,大胆创新,选用彩色绳子作为染色体得臂、放弃橡皮泥作为建模材料,使建模得得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但如果能够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建模材料,开放建模步骤,可能会大大增强学生得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模型建立得选材由“彩色绳子”可改为“细电线”也能非常形象代表“染色质”与“染色体”,更重要就是方便学生重复模拟。 3、 教材中关于减数分裂得描述不适用于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精子、卵细胞得形成过程复杂,就是否展开讲解,我认为可以根据课时与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确定。必须指出,高等植物得减数分裂有其特殊性,但凡就是进行有性生殖得生物,在其生活史得某一阶段都要发生减数分裂,这样避免学生形成错误
16、概念。另外我发现学生较难理解关于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得含义。这就是由于学生对于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到形成新个体得发育过程及其细胞学基础不十分了解。因此,在首次讲到这一概念时,我仅强调“形状、大小一般相同”;在讲受精作用后再来说明,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其中形状大小相同得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精子),一条来自母方(卵细胞),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再强调体细胞就是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得,每个体细胞中染色体得情况与受精卵完全相同,体细胞中有成对得同源染色体。 4、 关于教学评价从以下方面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与内容评价 1、 教师考查学生就是否预习与就是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 学生能否欣赏别人得作品,并在交流中获益。 3、学生能否较好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训练与 课外作业评价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得评价方式 1、对学生合理得回答给予肯定;对具有创造性设计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 2、课外作业采用等级方式记分。 学习方法指导 1、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2、采用多元化得学习,发挥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5、实际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目标,同时又要兼顾体现新课程特点去培养学生科学得方法与体验科学过程培养正确得情感价值观,教学中往往难以同时做到,常常顾此失彼。摸索一条切实可行得实际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仍需探讨得。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