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明理学程海霞程海霞 哲学哲学1111教学内容:宋明理学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第二章 理学的先驱(中晚唐、宋初)理学的先驱(中晚唐、宋初)第三章 理学的北宋建立第四章第四章 理学的南宋发展理学的南宋发展第五章 理学的元代发展第六章第六章 明朝前期的发展明朝前期的发展第七章 明朝后期的发展第八章第八章 余论:宋明理学的走向余论:宋明理学的走向教学目标:同情之了解理性之分析生命之体验精神之超拔教学形式:上课形式:讲授与讨论并重阅读与思考并重考察形式:平时(50%):阅读、讨论(包括教学平台的发言)、期中小论文等。期末论文(50%):最后一周,当场完成。总论缘起一、名称:(线索:哲学与理学)1、道学;2
2、、理学;3、性理学;4、新儒学5、宋学。二、研究现状:1、方法(1)哲学史;(2)历程;(3)趋向 2、内容(1)流派与人物;(2)主要问题与概念三、定位问题:1、三大命题;2、理学与儒学四、典籍与文献缘起客观上:学科主观上:个人专业方向反思的人生假期见闻思维如何被打开?心灵如何被安顿?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20“20世纪以来,道学或理学早已划入哲学史研究的专世纪以来,道学或理学早已划入哲学史研究的专业范围,以原于西方的哲学为取舍标准,理学中关于业范围,以原于西方的哲学为取舍标准,理学中关于形而上思维的部分自然特别受到现代哲学史家的青睐,形而上思维的部分自然特别受到现代哲学史家的青睐,近年来
3、的理学研究,无论采用西方何种哲学观点,在近年来的理学研究,无论采用西方何种哲学观点,在这一方面的成就都是显著的。但是理学的这一方面的成就都是显著的。但是理学的哲学化哲学化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它的形上思维与理使它的形上思维与理学整体分了家,更和儒学大传统脱了钩。学整体分了家,更和儒学大传统脱了钩。”余企图从整体的(holistic)观点把理学放回原来的历史脉络(context)中重新加以认识,不是想以历史化取代哲学化,而是提供参加,使理学研究获得一种动态的平衡。道学王开祖“孟子以来,道学不明,今将论述尧舜之道,阐发文武之治,以杜绝淫邪之路,开皇极之门。”张载“朝廷以
4、朝廷以道学政事道学政事为二事,此正自古之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可忧者。”答范巽之书答范巽之书二程小程朱子“夫以二先生但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程氏遗书后序)伊洛渊源录伊洛渊源录:周子、二程及门下。周子、二程及门下。宋史道学传元中书右丞相脱脱党争与道学1181、1187、庆元党禁、陆九渊、道学流弊王开祖(约1033-1065)字景山,永嘉人也。学者称为儒志先生。皇字景山,永嘉人也。学者称为儒志先生。皇祐祐(五年(五年10531053)进士,不仕,杜门著书,从学常数)进士,不仕,杜门著书,从学常数百人。复以荐召试贤良方正,未赴而卒。先生见百人。复以荐召试贤良方正,未赴而卒
5、。先生见道最早,所著有道最早,所著有儒志编儒志编是时伊洛未出,是时伊洛未出,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古灵(陈襄)诸公甫起,而先生之言实遥与相应。古灵(陈襄)诸公甫起,而先生之言实遥与相应。永嘉后来问学之盛,盖始基之。惜其得年仅三十永嘉后来问学之盛,盖始基之。惜其得年仅三十有二,未见其止,为可惜也。(有二,未见其止,为可惜也。(明儒学案明儒学案第第253253页)页)心 凝目于鼻,游心于带,是制心者也,非治心者也。坐则见其存于室,行则见其立于舆,是治心者也,非养心者也。/中夜坐于幽室之中,其心清明无外界干扰,则孝悌忠信油然而生。/心动则
6、气窒,心外虑则气昏耗。性情性情 情本于性则正,离于性则邪。情本于性则正,离于性则邪。/学者离性学者离性而言情,奚情之不恶?而言情,奚情之不恶?诚君子之德,莫不原于诚。诚,则物之来也如鉴。公私观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烛,秉之者莫若随之者见之明矣。奕,为烛,秉之者莫若随之者见之明矣。奕,为之者不若睹之者之详也。人之智,长于人,短于己。之者不若睹之者之详也。人之智,长于人,短于己。求人之是非易,求己之是非难。李翱曰:求人之是非易,求己之是非难。李翱曰:“凡虑己事凡虑己事则不明,断他人事则必明。则不明,断他人事则必明。”己私而他人公也。己私而他人公也。道之充者须须时以用之,物之稚者须泽以养之
7、。须时者养人,须泽者养于人。此君子、小人之分也。小程元元祐祐二年(二年(10871087年)又上太皇太后书:年)又上太皇太后书:“陛下圣陛下圣虑高明,不喜浅近,亦将勉思义理,不敢任其卑俗之虑高明,不喜浅近,亦将勉思义理,不敢任其卑俗之见,惧获鄙于圣鉴矣。见,惧获鄙于圣鉴矣。诚如是,则将见道学日明,至言日进,弊风日革。”上孙叔曼侍郎求写兄墓志书上孙叔曼侍郎求写兄墓志书:“:“家兄家兄学术才行学术才行,为时所重,出入门下受知最深。为时所重,出入门下受知最深。又其又其功业不得施功业不得施于时,道学不及传之书于时,道学不及传之书,遂将泯没无闻,此尤深可哀,遂将泯没无闻,此尤深可哀也。也。”祭李端伯文祭
8、李端伯文:“呜呼!自予兄弟呜呼!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言惊疑。”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先兄明道之葬,颐先兄明道之葬,颐状其行,以求志铭,且备异日史氏采录。既而门人朋状其行,以求志铭,且备异日史氏采录。既而门人朋友为文,以友为文,以叙其事迹、述其道学叙其事迹、述其道学者甚众。者甚众。”“道学道学”之名,之名,古古无是也。文王、周公既没,无是也。文王、周公既没,孔孔子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定礼乐,明宪章,删,删诗诗,修修春秋春秋,赞赞易象易象,讨论讨论坟坟、典典,期期使使五三圣五三圣人之道
9、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昭明于无穷。故曰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孔子没,子没,曾子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家之论大道两汉而下,儒家之论大道,察焉而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寔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
10、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沈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支离于汉儒,幽沈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子而上接孟氏者欤。1181年,朱熹为浙东提举,时唐仲友为台州守。淳熙十年(11
11、83),吏部尚书郑丙上疏云:“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道学崇黜,宋史纪事本末卷80)陈贾陈贾说:说:“臣伏见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其臣伏见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其说以谨独为能,以践履为高,以正心诚意、克已说以谨独为能,以践履为高,以正心诚意、克已复礼为事。复礼为事。”“”“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请诏痛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请诏痛革之。革之。”后朱子被罢官。后朱子被罢官。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林栗:弹劾朱子“妄自推尊”“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此孔孟历聘之风此孔孟历聘之风”“”“今采其虚名,俾之入奏,将今采其虚名,俾之入奏,将置朝列,
12、以次收用,而熹闻命之初,迁延道途,置朝列,以次收用,而熹闻命之初,迁延道途,邀索高价,门生迭为游说,政府许以风闻,然后邀索高价,门生迭为游说,政府许以风闻,然后入门。既经陛对,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入门。既经陛对,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数日,不肯供职,是岂数日,不肯供职,是岂张载、程颐之学张载、程颐之学教之然也教之然也?缘熹既除兵部郎官,在臣合有统摄,如不举劾,?缘熹既除兵部郎官,在臣合有统摄,如不举劾,厥罪惟均。望将熹停罢,姑令循省,以为事君无厥罪惟均。望将熹停罢,姑令循省,以为事君无礼者戒。礼者戒。”/问:“向时附去易解,其间恐有未是处,幸见喻。”“大纲领处有可疑者大纲领处有可疑者
13、”。林曰:“著此书,正欲攻康节尔。”“康节未易攻,康节未易攻,侍郎且更子细。若此论不改,恐终为有识者所笑侍郎且更子细。若此论不改,恐终为有识者所笑也。也。”-曰曰“正要人笑正要人笑”。1187,赵汝愚为相。理学得势。朱子为宁宗老师,讲大学。“垂谕道学名实真伪之说,皆以学致道而不以道致学。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故云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水心文集,叶适集卷27)陈亮批评朱子学派以为得不传之学,三三两两,陈亮批评朱子学派以为得不传之学,三三两两,附耳而语,有同告密,画界而立,一似结场,尽附耳而语,有同告密,画界而立,一似结场,尽绝一世之人于门外
14、,陈亮言:绝一世之人于门外,陈亮言:“亮虽不肖,然亮虽不肖,然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蒙瞳精神以自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蒙瞳精神以自附于道学也。附于道学也。”(甲辰秋与朱元晦(熹)秘书(甲辰秋与朱元晦(熹)秘书道学与庆元党禁(1195-1202)庆元元年(1195年)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庆元二年叶翥上书,书“除毁”,科举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11351198季通,西山先生)被逮捕,解送道州。庆元四年戊午(1198),夏四月,右谏议大夫姚愈上言:“近世行险侥幸之徒,倡为道学之名,权臣力主其说,结为死党,愿下明诏,布告天下。”丛书集成载
15、:丛书集成载:“先是熙先是熙宁(宁(1068107710681077)间,程间,程颢(程)颐传孔孟千载不传之学。南渡初,其门人杨颢(程)颐传孔孟千载不传之学。南渡初,其门人杨时传之罗从彦,从彦传之李侗。朱熹师侗而得其传,时传之罗从彦,从彦传之李侗。朱熹师侗而得其传,致知力行,其学大振,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而流俗致知力行,其学大振,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而流俗丑正,多不便之者。盖自淳熙丑正,多不便之者。盖自淳熙(1174118911741189)之末,之末,绍熙绍熙(1190119411901194)之初也,有因为道学以媒孽之者,之初也,有因为道学以媒孽之者,然犹未敢加以丑名攻诋。至是士大夫嗜利无
16、耻,或素然犹未敢加以丑名攻诋。至是士大夫嗜利无耻,或素为清议所摈者,乃教以凡相与为异,皆道学人也,阴为清议所摈者,乃教以凡相与为异,皆道学人也,阴疏姓名援之,俾以次斥逐。或又为言:名道学则何罪,疏姓名援之,俾以次斥逐。或又为言:名道学则何罪,当名曰伪学。当名曰伪学。”道学与心学陆九渊:“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程士南最攻道学,人或语之以某,程云: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语录下,陆九渊集党争中,道学主要指程朱之学。而陆氏之学又似另一种。道学流弊癸辛杂识续集下(周密:1232-1298):尝闻吴兴老儒沈仲固先生云:道学之名,起於元祐(10861094),盛於淳熙(11741
17、189)。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kn扞hn边者,则目为麄c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为之说曰: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绝学。其为太守,为监司,必须建立书院,立诸贤之祠,或刊注四书,衍辑语录。然后号为贤者,则可以钓声名,致膴w仕,而士子场屋之文,必须引用以为文,则可以擢巍科,为名士。否则立身如温国,文章气节如坡仙,亦非本色也。於是天下竞趋之,稍有议及,其党必挤之为小人,虽时君亦不得而辨之矣。其气焰可畏
18、如此。然夷考其所行,则言行了不相顾,卒皆不近人情之事。异时必将为国家莫大之祸,恐不在典午清谈之下也。余时年甚少,闻其说如此,颇有嘻其甚矣之叹。其后至淳熙间,每见所谓达官朝士者,必愦愦ku冬烘,弊衣菲食,高巾破履,人望之知为道学君子也。清班要路,莫不如此,然密而察之,则殊有大不然者,然后信仲固之言不为过。葢师宪(史弥远1207)当国,独握大柄,惟恐有分其势者,故专用此一等人,列之要路,名为尊崇道学,其实幸其不才愦愦,不致掣其肘耳。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仲固之言,不幸而中,呜呼,尚忍言之哉!理学朱子“理学最难,可惜许多印行文字,其间无道理的甚多。二苏说话多是如此。”(朱子语类卷62陆九渊“秦汉以
19、来,学绝道丧,世不复有师。秦汉以来,学绝道丧,世不复有师。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与李省干二(与李省干二)楼观曾/道统赞/理学类编明朝理学:明末清初理学:孙奇逢的理学宗传、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黄、全)魏了翁魏了翁(11781231,世称鹤山先生)、臧格等、臧格等上疏请赐周敦颐谥,吏部考功郎中上疏请赐周敦颐谥,吏部考功郎中楼观曾楼观曾说说:“理学之说,隐然于唐虞三代之躬行,开端于孔门洙泗之设教,推广于子思、孟轲之讲明,驳杂于汉唐诸儒之议论,而复恢于我宋濂溪先生周公敦颐。”(周子全书卷21)道统赞1237年,蒙古开始采用中原的考试制度。南宋皇
20、帝理宗为了跟蒙古作文化上的竞争,亲自写了一篇道统赞,用韩愈的说法:孟子死后,千年无人继承,然后北宋五子才又恢复道统。到了南宋,这道统才发扬光大。淳佑元年(1241),理宗把亲撰的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注:宋史卷四二理宗二)命当时著名画家马麟绘像。其时所绘共十三像。理学代道学,成正统。理学类编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元末明初)。辑北宋五子及南宋朱子之言,辅以荀子以下数十人之说。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汇编。成于1366年,三易其稿,初名格物编。明朝理学阳明高足王畿(14981583)说,“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
21、之所不及也性理学明性理大全明成祖永乐年间,朱棣(音弟,13701418)敕胡广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把程朱道学与象山心学合为编篡。“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者,而后天先立乎其大者,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音谈,深、远之义)思,是师心自用也而惟从事于覃(音谈,深
22、、远之义)思,是师心自用也。”(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象山学案象山学案案语案语清性理精义清康熙年间,官方编,其中选宋代“性理”学者39人言论作品入内,象山即为其一。国内、朝鲜半岛新儒学英文:“Neo-Confucianism”“Lixue“相对于现代新儒学宋学(学术风气与学术方法)汉学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其治学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涉及其他各个方面。汉学奠基者惠栋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惠栋的再汉学奠基者惠栋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著传弟子江藩著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自居为汉学宗传。
23、自居为汉学宗传。宋学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以哲学史的研究为主导“儒家”、“儒学”、“儒教”新儒家(新儒学)儒学首先是哲学思想。原因在于内外两个方面。其一,儒学自身特点及体现:宇宙、道德、知识和知性探究;人心、人生、人性的内在体验;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实践;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主张和探索。体现 于大儒与著作中。其二,教育设置:哲学系与哲学所哲学史而不是思想史研究为主导。冯友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章中言:“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
24、1984,第352页。)。“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一一章曾说:章曾说:“宋明道学家即近所谓新儒家之学宋明道学家即近所谓新儒家之学”(下,第下,第800800页。)。页。)。卜德(Derk Boodde)Neo-Confucianism“陈荣捷:“十七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来华,见宋明儒学与孔孟之学不同,因仿西方哲学历史之进程而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近数十年我国学人大受西方影响,于是采用新儒学之名,以代理学”(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中国文哲所,1996年,第286页。)。)。“我在抗战前到檀香山去,那时新儒学这名词非但外国人我在抗战前到檀
25、香山去,那时新儒学这名词非但外国人不懂,中国的教授也不懂不懂,中国的教授也不懂”(注:陈荣捷:新儒学论集(注:陈荣捷:新儒学论集,中国文哲所,中国文哲所,19951995年,第年,第3131页。)。页。)。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理学、道学理学、道学研究历程断代与专题研究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三个方向:未能全面、内在 西方式的哲学史的研究西方式的哲学史的研究冯友兰、李石岑;冯友兰、李石岑;文献学的研究文献学的研究容肇祖容肇祖 思想史的研究思想史的研究侯外庐、嵇文甫;容肇祖侯外庐、嵇文甫;容肇祖在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里,两个时期:19761976年以前年以前历史化、意识形态化历史化、意识形态化全面批判全
26、面批判后文革时代后文革时代内在的了解内在的了解(文化、哲学)(文化、哲学)哲学史哲学史的的研究研究,注重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注重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思想史思想史的研究的研究,客客观的理解观的理解,启蒙与批判启蒙与批判(侯、邱汉生(侯、邱汉生宋明理学史宋明理学史)八十年代以后,新儒学的研究哲学史(朱子、阳明、阳明后学等、经学哲学史)、文献学、思想史(明清实学思潮史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研究的趋向着眼于思想与社会的关系:中唐以后,文化三大动向新禅宗运动(六祖慧能为开始),新文新禅宗运动(六祖慧能为开始),新文学运动(古文运动),新儒家运动(韩愈、李翱)学运动(古文运动),新儒家运动(韩愈、李翱)当下的研
27、究当下的研究:避免大叙述,细致研究;思想:避免大叙述,细致研究;思想与社会互动。与社会互动。放眼于宋明儒学的整体性、区域性研究整体性整体性朱子、阳明及其他朱子、阳明及其他地域性地域性东亚(李退溪、李栗谷;伊藤仁斋)东亚(李退溪、李栗谷;伊藤仁斋)放眼于从三教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宋儒之学术得益于二氏之教;信仰问题。宋儒之学术得益于二氏之教;信仰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地域:濂(周)洛(程)关(张)闽(朱)二系说:尊德性与道问学、程朱与陆王三系说:牟宗三: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罗义俊罗义俊宋明理学的几个问题与牟宗三的通释宋明理学的几个问题与牟宗三的通释:“会通与分判合一会通与分判合一”
28、;刘述先刘述先关于理学的内上问题的再反关于理学的内上问题的再反思思:哲学模型、思想史。(回应:罗、杨祖汉)哲学模型、思想史。(回应:罗、杨祖汉)一系三型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共同标准:回应先秦儒学。周张之学(宇宙论、形上学混同)、二程及朱子(形上学)、陆王之学(最高主体性)气、数、理、心陈来。理、气、心、性向世陵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历史上朱陆、现实中冯、牟历史上朱陆、现实中冯、牟清张伯行(1652-1725)濂洛关闽书自序:“孔孟之后,汉唐诸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中孔孟之后,汉唐诸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中绝已久。至宋而周敦倔起于南服,二程倡道于伊绝已久。至宋而周敦倔起于南服
29、,二程倡道于伊洛之间,张载笃志力行于关中,至朱熹讲学闽中,洛之间,张载笃志力行于关中,至朱熹讲学闽中,集诸儒之大成,其传益广。于是世之学者,未有集诸儒之大成,其传益广。于是世之学者,未有不溯源于濂洛关闽,以为孔孟之道在此。不溯源于濂洛关闽,以为孔孟之道在此。”主要问题和概念范围经典:四书主要问题:依据经典而产生问题:知行、心性、人心道心、中和、已发未发、天理人欲。概念范畴:气、理、性、心陈淳陈淳北溪字义北溪字义、陈荣捷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三大命题之一:存天理,灭人欲朱子:朱子:“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来源:孔子“性”与
30、“己”、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分析:“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为学。”“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低与高。“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肯定人欲肯定人欲。“天理人欲,正但于其天理人欲,正但于其交界处理会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不是两个。”“只要一人之心,合道理的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钱穆)“善恶皆
31、是理,恶是指其过处。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昧,人欲也”(张岱年:公与私)“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天下之事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人与己、上与下。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人是感官世界的存在人是感官世界的存在,也是也是理知世界的存在,人既有低级欲求也有高级欲求。理知世界的存在,人既有低级欲求也有高级欲求。低级欲低级欲求能力求能力是指人作为现象界的一种动力所具有的生
32、理、心理是指人作为现象界的一种动力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的冲动、爱恶的倾向,受外部欲望对象(质料)决定;的冲动、爱恶的倾向,受外部欲望对象(质料)决定;高高级欲求能力级欲求能力即纯粹实践理性或自由意志本身,是指依理性即纯粹实践理性或自由意志本身,是指依理性原则、规律做出行动的能力,为一切理性存在者共有。原则、规律做出行动的能力,为一切理性存在者共有。低级欲求能力从个体理解,高级欲求能力从人类整体理解康德: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他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美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随园诗话随园诗话:“昔方望溪先生有弟子某,年逾商瞿,
33、戚昔方望溪先生有弟子某,年逾商瞿,戚戚然以无子为虑。先生曰,汝能学禽兽,则有子矣。先生戚然以无子为虑。先生曰,汝能学禽兽,则有子矣。先生素方严,忽作谩语,其人愕然问故。先生曰,男女构精,素方严,忽作谩语,其人愕然问故。先生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处有人欲而无天理。今人年过四十,便有为万物化生,此处有人欲而无天理。今人年过四十,便有为祖宗绵血气意,将天理搀入人欲中,不特欲心不炽,难以祖宗绵血气意,将天理搀入人欲中,不特欲心不炽,难以成胎。而且以人夺天,遂为造物所忌。子不见牛羊豕乎,成胎。而且以人夺天,遂为造物所忌。子不见牛羊豕乎,其交也,如养由基之射,一发一中,百发百中,是何故哉其交也,如养由
34、基之射,一发一中,百发百中,是何故哉?盖禽兽无生子之心,为阴阳之所鼓荡,行乎其所不得不?盖禽兽无生子之心,为阴阳之所鼓荡,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遂生乎其所不得不生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遂生乎其所不得不生”。辜鸿铭评曰:“余谓此无关乎天理人欲也,斯即中庸所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其为物不贰。不贰则诚,诚则有功。吾人当求学时,不可存有国家之念,犹如人欲生子不可存有祖宗之心。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余曰:正其谊不谋其利,则可生子;明其道不计其功,则可以得真学问”。钱穆朱熹学提纲:“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分两体合一之一例。朱熹论阳不与阴对,善
35、不与恶对,天理不与人欲对。”张岱年:“在宋代道学,凡有普遍满足之可能,即不得不满足的,亦即必须满足的欲,皆不谓之人欲,而谓之天理。如饥而求食,寒而求衣,以及男女居室,道学皆谓之天理。凡未有普遍满足之可能,非不得不然的,即不是必须满足的欲,则是人欲。所谓天理人欲之辨,其实是公私之辨。”(p.455)中国哲学大纲三大命题之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已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已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
36、说。然饿死事极小,失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近思录卷六节事极大。(近思录卷六 家道)家道)朱子: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朱文公集与陈师中书)“宋承五季之后,世风靡靡,夫妇一伦,轻亵已甚。故伊川立此宋承五季之后,世风靡靡,夫妇一伦,轻亵已甚。故伊川立此严峻之防,使士大夫有所矜式,严峻之防,使士大夫有所矜式,非为愚夫愚妇言也非为愚夫愚妇言也。”(书王(书王印川广文诗注后)印川广文诗注后)问:“取甥女归嫁一段,与前孤孀不可再嫁相反,何也?”曰:“大纲恁地,但人亦有不能
37、尽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六)“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卷一三六)思考与评价“哲学富有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思想哲学富有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思想”。宋儒的。宋儒的“格物穷理格物穷理”“”“似虚玄空疏,而实有大用似虚玄空疏,而实有大用”。贺氏早在抗战中就指出:“他(小程)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有普遍性的原则,并不只限于贞操一事,若单就其为伦理原则论,恐怕是四海皆准、百世不惑的原则,我们似乎仍不能根本否认,因为人人都有其立身处世而不可夺的大节,大节一亏,人格扫地。”“今日很多爱国人士,宁饿死甚至宁被敌人迫害死而今日很多爱国人士,宁饿死甚至宁被敌人迫害死而不失爱国之节
38、,今日许多教授,宁贫病致死,而不失不失爱国之节,今日许多教授,宁贫病致死,而不失其忠于教育和学术之节,可以说是都在有意无意间遵其忠于教育和学术之节,可以说是都在有意无意间遵循着伊川循着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遗训。的遗训。”“伊川的错误似乎不在于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概括的伦理原则,只在于误认妇女当夫死后再嫁为失节。不过伊川个人的话无论如何有力量,亦必不能形成宋以后的风俗礼教。”三大命题之三:以理杀人今既然分理欲为二,治己以不出于欲为理,治人亦以不出于欲为理。举凡民之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咸视为人欲之甚轻者矣。轻其所轻,乃吾重天理也,公义也,言虽美,而用之治人
39、,则祸其人。”(孟子字义疏证)“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今之言理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此理欲之辩,适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此理欲之辩,适以穷天下之人尽转移而为以穷天下之人尽转移而为欺伪之人欺伪之人,为祸何可胜言哉?,为祸何可胜言哉?”“欲,其物,理,其则也。”“理者,存于欲者也。”“古圣贤所谓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宋儒亦知就事物求理也。特因先入于释氏,转而所指为神识宋儒亦知就事物求理也。特因先入于释氏,转而所指为神识者以指理,故视者以指理,故视理如有物理如有物焉,不徒曰事物之理
40、,而曰理散在事焉,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物。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以理杀人人。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1724-1777)晚年作孟子字义疏证,三卷。原名绪言,孟子私淑录。学生段玉裁(1735-1815)东原先生年谱:“朴生平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期民,故疏证不得不作。三大命题的实质:理欲之辩。三大命题
41、的实质:理欲之辩。“在我们讨论理欲之辩的时候首先要正确的理解在我们讨论理欲之辩的时候首先要正确的理解古人的讨论,才能由此而对理学有比较公正的了古人的讨论,才能由此而对理学有比较公正的了解。至于现代社会的问题,我只想指出一点,在解。至于现代社会的问题,我只想指出一点,在任何社会,被社会肯定为正面原则的伦理价值体任何社会,被社会肯定为正面原则的伦理价值体系中,理总是对于欲有优先性,而鼓吹感受性法系中,理总是对于欲有优先性,而鼓吹感受性法则的主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传统。则的主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传统。”陈来讨论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在儒学中的位置:讨论宋明理学非儒家论(孙景
42、坛)义不出自孟子;理不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治国方针非儒家;哲学思想源韩非;经典四书集注不儒家。19881988余英时的观点:制度化儒学已死亡,它已成为一个余英时的观点:制度化儒学已死亡,它已成为一个“游魂游魂”。牟在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心体与性体的第四册)指出:“夫宋明儒学要是先秦儒学的嫡系,中国文化生命之纲脉。随时表而出之,是学问,亦是生命。自刘蕺山绝食而死后,此学随明亡而亦亡。自此以后入清,中国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遭受重大的曲折,因而遂陷于劫运。噫!亦可伤矣!是故自此以下,吾不欲观之矣。吾虽费如许之篇幅,耗如许之精力,表彰以往各阶段之学术,吾虽费如许之篇幅,耗如许之精力,表彰以往各阶段之学术
43、,然目的唯在持护生命之源、价值之本,以期端正文化生命之方然目的唯在持护生命之源、价值之本,以期端正文化生命之方向,而纳民族生命于正轨。(至于邪僻卑陋不解义理为何物者向,而纳民族生命于正轨。(至于邪僻卑陋不解义理为何物者之胡思乱想,吾亦不欲博纯研究之名而浪费笔墨于其中也。)之胡思乱想,吾亦不欲博纯研究之名而浪费笔墨于其中也。)典籍与文献四书与三系。易庸论孟,论孟易庸,易庸大学。1、明儒学案、宋元学案2、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上下),劳思光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4、宋明理学史上下,侯外庐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84。5、宋明理学,陈来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心体与性体(三册),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年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