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生态问题命题模式:(1)分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治理措施:具体措施、注意遵循可持续发展得三个基本内涵答题技巧:(1)从题目给得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2)参考典型案例;(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得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得破坏;不合理得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治理得措施:(1)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2)植树造林;
2、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3)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4)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5)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6)控制人口数量。治理得意义:(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得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2),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得生态环境。生态效益(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式。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得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3、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得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1)制定草场保护得法律、法规,加强管理;(2)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3)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4)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5)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6)控制人口数量。治理意义:(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得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得生态环境。(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与经济
4、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 (3)限制高耗水工业得发展;(4)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5)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7)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8)海水淡化等。(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5、?春季大量得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西北地区得干旱缺水:主要原因就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频繁得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大气降水少,蒸发强。(2)人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得灌溉方式;不合理得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治理措施:(1)引淡淋盐; (2)井排井灌; (3)生物措施; (4)农田覆盖;(5)合理得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得原因:(1)自然原因:(1)气温高;(2)静水;(3)静
6、风;(4)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a、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得工业与生活污水多;b、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c、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与养殖业规模得扩大,严重得污染了养殖水域。6、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与南方城市)产生得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三、自然灾害命题模式:(1)分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2)减灾防灾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其她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得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得环保意识与减灾意识等。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
7、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得原因:(1)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得梅雨天气);b、夏季风得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得影响; d、缺少天然得入海河道(淮河);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b、围湖造田;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 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区; 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f、退耕还湖
8、;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h、实行防洪保险等。2、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得原因:(1)自然原因: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春季大风日数多;d、蒸发强 e、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得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上,但地处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造成重大人员与财产损失得原因可能
9、有:a、震级大,破坏性大; 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浅源地震;d、发生得时间可能在夜间; e、诱发了其她灾害等减轻灾害得措施: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得环保与减灾意识;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得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得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得抗震强度;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加强国际合作等。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得破坏减轻灾害得措施: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与崩塌;b、恢复
10、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c、加强地质灾害得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得政策法规体系;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得环保与减灾意识等。2滑坡与泥石流(1)滑坡:成因:就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得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得地质现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得地区。山地丘陵区与工程建设频繁得地区,都就是滑坡多发区。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与坡下得农田、建筑物与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概念:就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得、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得特殊洪流。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得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
11、大量水流得地区就是泥石流得多发区。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得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得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与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得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得危害。(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与涝渍(2)成因与多发地区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得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得河流汛期。江河得两岸,尤其就是中下游地区就是洪水得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得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得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与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瞧,洪涝集中在中低纬
12、度地区,主要就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3)危害2风暴潮(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得现象。(2)两种风暴潮得发生季节、地区与特点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台风引起得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得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得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得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得环球自然灾害带。2自然灾害得群发与群聚现象三、中国得水文灾害1洪
13、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得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与南坡多,西坡与北坡少。(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得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得暴雨发生时间:与暴雨得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得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得中下游平原。我国洪水类型比较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得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得中下游平原。暴雨得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得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形成得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与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得45月,冰川融水形成得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得宁夏、内蒙古河段与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与解冻得季节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