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二部分 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6. 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2、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
3、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
5、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9.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6、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数量越大,注意的广度越大。 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3、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三、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自弹自唱
7、、边歌边舞等。四、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的习惯。11.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
8、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五)利用间接兴趣。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
9、地保持集中。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1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14.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15. 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
10、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16.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区别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
11、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2.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18. 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
12、机制。19.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 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20.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1.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2.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23.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
13、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24. 记忆的分类:(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2)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5.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26.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27.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14、: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29.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30.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编码方式:听觉
15、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31.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32.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33. 表象的分类: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
16、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2)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记忆表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相貌)、想象表象(从未经历过或世界上还不存在)34.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36.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37. 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8.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39. 想象的品质:主
17、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40. 想象与表象的区别:1)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2)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表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41.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早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Eg. 在看小说时,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条件:1)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准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42.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
18、出新形象的过程。Eg. 作家塑造出小说人物、工程师创造出新的机器、舞蹈者编排出新的舞蹈。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此外,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43.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44.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
19、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45. 言语的种类: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两类。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聊天、座谈)和独白言语(报告、讲演)。4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47.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48. 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
20、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49.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50.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51. 概念形成的基本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52. 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53.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特)性。54.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55. 思维的品质:(
21、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56.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57.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58. 情绪和情感是人
22、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表情。59.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区别: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后续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2)联系:情感依赖于情绪。60.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
23、系的。 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61. 情绪的分类: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情感的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62.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63. 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64.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
24、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65. 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66. 意志行动的动机斗争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67.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68. “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激情情绪状态下。“动之以情”说的是情绪的感染功能。 责任感、义务感属于道德感。69.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
25、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只有满足学生的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
26、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70.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71.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72.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73.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74. 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75. 兴趣的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76.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77.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
27、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78.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联系:1)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2)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区别:1)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 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
28、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79.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可以看出他的能力水平。80. 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模仿能力、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81.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
29、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82. 智力理论:(英)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美)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形成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56)。(美)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美)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83. 最早的智力测验 (法)理学家比纳和西蒙 1905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
30、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智商(IQ)智龄实龄10084. 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85. 智力测验的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86.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起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87. 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88.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89. 人格的特征
31、: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90. 人格的结构:性格、气质、自我调控。91. 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良好性格的培养: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师范作用。4)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92.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93.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
32、的影响。(3)相同气质类型可形成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也可形成相同性格。区别:(1)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更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3)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4)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94.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95. 弗洛依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96. 人格理论:特质理论、类型理论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
33、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又称“特质因素分析论”,核心是卡特尔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大五”人格理论 塔佩斯等 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性,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就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人格的海洋”。类型理论:气质类型学说 希波克里特 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 盖伦 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34、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质强 平 衡 灵 活 活泼型 多血质强 平 衡 不灵活 安静型 粘(黏)液质弱 不平衡 抑制型 抑郁质 内外向人格 荣格最先提出 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霍兰德(美)把人格分为六类: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97.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98. 社会态
35、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99. 社会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100. 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人际交往社会化的结果。101.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认识者本身的特点(经验、性格、需要)、认识对象本身的特点。102. 影响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2)
36、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4)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也叫最近效应。 5)投射效应 社会人际关系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103. 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104. 群体心理是
37、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105.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Eg. 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106.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Eg. “三个和尚没水喝”107.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108.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109.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常用控制方法有: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110. 社会影响: 1)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2)服从:是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 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