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第四章 人的毕生发展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
2、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
3、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的最高形式就是认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将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的不断努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称之为图式。图式是指个体灌注经验的心理模
4、具。如儿童头脑中的猫、狗、书、爱等概念。皮亚杰还提出了两个相关的概念,一是同化,即用个体已有的图式去理解新的经验;二是顺应,即使图式适合新经历的特殊性。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以同化和顺应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同时,不断地构建和调整自己图式的过程。(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按顺序进行,每一个阶段儿童对世界都有不同的感受,并会采取不同的适应方式。四个阶段如下:感觉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只有感觉到的和接触到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更多的还是依据感觉而不是逻辑。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依据具体
5、事例进行推理思考。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抽象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的或归纳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4.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创始人。(1)认知发展的动力维果茨基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因为人能够运用符号和工具。人类创造了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文化不断的发展,对其成员产生极大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维果茨基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的,不需要教育就可以获得的能力,随着与人类文化的接触,特别是对人类语言的学习,初级心理机能转为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在其他
6、动物中不明显,但是,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维果茨基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最近发展区依据社会文化促进认知发展的观点,维果茨基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从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到其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来确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该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成就。因此,儿童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代表了儿童认知发展现时的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就代表了儿童认知可能发展的最大潜力。5.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各种道德准则,
7、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皮亚杰运用临床访谈法,对513岁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应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他律阶段(权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58岁,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的就是对的。他们做出道德判断主要是看行为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意向,因此就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2)自律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9岁及以上,约是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的服从权威,认识到规范的相对性。对于同一行为,是对是错,不仅会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且会思考当事人的动机,因此,我们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6.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
8、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做出道德判断的思维方式。根据研究结果,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等三个发展水平,每一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一共有六个阶段。主要内容如下:前习俗水平(410岁)(1)阶段一:惩罚定向(惩罚与服从取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对错,由可能会受到的惩罚来评价。(2)阶段二:寻求快乐定向(相对功利取向)。行为的对错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对他人需要的关心是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忠诚、感激或公正。习俗水平(10岁13岁)(3)阶段三:好孩子定向(寻求认可取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指可以使群体中其
9、他人感到愉快的行为,或是可以受到表扬的行为。(4)阶段四:权威定向(遵守法规取向)这一阶段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和符合社会规范。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5)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社会契约取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的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6)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普遍伦理取向)。用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来指导行为,这些准则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7.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或是自我认同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中地位稳定连续感。自我同一性是在应对许
10、多选择中形成的。青少年有四种统一性状态,在这四种状态中,同一性混乱是最不成熟的状态,同一性获得是最成熟的状态。主要内容如下:(1)同一性混乱。这类人还没有认真思考同一性问题,更谈不上做出什么承诺。(2)同一性早定。这类人会不假思索的接受父母或传统的观念,完全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3)同一性延缓。这类人正在经历埃里克森预言的危机,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还在各种选择中犹豫不决。(4)同一性获得。这类人已经度过了危机,并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第六章 感觉1. 名词解释:感觉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感觉的作用在于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刺激的个别属性;事实上,感
11、觉与知觉是很难划界的;感觉是一种最初级的经验,但是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基于感觉产生的,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2. 感觉的规律(1)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觉察到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2)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机制有助于我们精确地感知到外界的事物,
12、并同时调节自己的行为。(3)感觉后效。感觉后效是指当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仍然可以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称为后像。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4)感觉对比。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感受器接收的其他刺激也会对该刺激的感受性产生影响。当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统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同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先后对比。第七章 知觉1. 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
13、个体将来自于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对象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是个体借助于以往的经验对来自于感受器的各种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2. 知觉的种类一、按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1)社会知觉是对象是人的知觉,涉及到印象形成等问题;(2)除了对人的知觉之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以称为物体知觉。二、根据物体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是指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位置等空间特性的知觉。(2)时间知觉是指人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
14、性的知觉;(3)运动知觉是指人们对客体或客体部分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的速度的知觉。三、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等。3.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对象性(选择性)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关于光、色、声的个别的刺激特征或属性,但是我们知觉到的是一种对应于某种形状、质地、大小和位置的完整而具体的图形,是那些个别属性的统一体,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或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知觉对象具有多种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而我们不会将其感知成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将他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有时甚至将知觉对象的某些部
15、分遮盖或抹去,我们也能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对象。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组织的原则有邻近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好图形原则以及同域原则。(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目标之一就是根据过去经验对知觉对象加以解释,并运用词汇和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时候,直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是维持恒定。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主要包括大小的恒常性,形状的恒常性,明度的恒常性以及颜色的恒常性。4. 名词解释: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对客
16、体或客体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的知觉。其对有机体的意义不言而喻。运动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密切相关。5. 名词解释:动景运动(现象)物体本身并没有运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的条件下连续交替的呈现所产生的一种似动现象,称为动景运动,也称为现象。电影、卡通片的制作,就是采用了这一原理。这是视觉后像的作用,使我们把断续的刺激融合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刺激。6. 名词解释:错觉知觉系统仅是依据输入刺激的部分属性,就能不断地根据记忆和经验创造出知觉形象,这种知觉形象,往往是对知觉对象最合理、最可能的解释,在特定条件下,这种解释出现偏差,就
17、会产生错觉。错觉是指对事物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与幻觉不同,错觉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正常现象,严格来说,任何知觉都带有某种错觉,因为眼睛不是照相机,耳朵不是录音机,知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复制。7. 错觉产生的原因(1)从现象上看,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从客观来讲,错觉的产生通常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的情景发生了改变,人却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可能是产生错觉的原因之一。从主观上看,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的经验相关。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
18、收到过去经验的影响。(2)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们产生错觉。如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或者愉快的活动等,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感。(3)错觉的产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引起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对于各种不同错觉,要进行具体分析。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双击可以删除页眉页脚。谢谢!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word范文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