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3 ,大小:447.01KB ,
资源ID:4328558      下载积分:1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3285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材.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丰****】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材.doc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目 录前 言导 论3第一节 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3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3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4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4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5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5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5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5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6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6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6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6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7第一节 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7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二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7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7第二节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8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8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8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8第三节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9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9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9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9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四、人口系统五、自然环境系统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二、经济社会形态三、技术社会形态第三节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二、结构性原则三、层次性原则四、开放性原则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

3、方法14第一节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14一、矛盾与问题14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14三、社会的基本矛盾14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14第二节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15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15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15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16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16第三节 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16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16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16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17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18第一节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18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18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

4、连续性19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9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第二节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20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20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20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0第三节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20一、历史主义的方法20二、科学预见的方法21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22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23第一节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3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23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3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25第二节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6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26二、

5、“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27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28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8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28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30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30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31第一节 真理与价值31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31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33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34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35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35一、社会认知的特点35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37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38第三节 社会评价及其标准39一、社会进步的

6、评价39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40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41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42第一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42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42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43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45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46一、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46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涵义和特点47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48第三节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49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50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50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51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52导 论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

7、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伟大变革。第一节 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把握相伴相随、同生共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认识方式和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了解人文社会学科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1、人类认识社

8、会的第一种方式:“神话”方式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天启真理”至高无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要目的,神学与经典诠释成为中世纪社会认识的主导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发展和壮大,人类理性逐渐觉醒,先后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名义上是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上是

9、要创造和张扬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家们要求人们以理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取代神权,高扬理性与个性,提倡创造和践行,这是人类本性的一次重新塑造和思想的大解放。启蒙运动进一步彰显了理性的作用,弘扬了社会批判精神,为资本主义和近代工业社会开辟了发展道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范式。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兴起,其实证性研究方法也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使得社会科学逐步分化并朝着实证化方向发展。 自然实证主义的有效性使人们相信: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凭借实证化的研究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实证认识方式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对于促进

10、社会历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重大历史意义。理性的过度张扬带来了对于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和压抑,引发了对于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等等的特别关注,这为社会认识中的人本主义的认识方式提供了可能。人本主义把个人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主张从独特的个人出发来理解人以及人的世界,哲学必须把人的生存问题作为根本问题。人本主义哲学,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人格主义等,强调人的非理性而反对理性,把理性置于非理性的统摄之中。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它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

11、理、生物等诸多学科。自然科学在人类科学研究、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文学科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人文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科学形成于近代,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它们在科学的研究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就学科定位而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别较大而与人文学科相近。本书所说的社会科学实际上亦包括人文学科在内。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12、和条件,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达到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墨子天志篇把以“规”度量圆形之法称作圆法,把以“矩”度量方形之法称作方法。“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在西方,“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由“ ”(沿着)和“”(道路)两个词组成,意

13、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等,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

14、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在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愈来愈呈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

15、史上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以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客观实际而形成起来的,它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使得它们在总体上不可能给社会历史以真正科学的说明。即使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也难以避免地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开启了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吸收人类几千年思想文

16、化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被驱逐出去了。如同达尔文发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观的这种深刻变革,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

17、果。”它在人类社会认识史上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路从未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产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

18、方法等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方法不断的自我改进,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在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第二,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

19、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第三,整体性原则。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到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作社会总体运

20、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阶层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

21、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第五,发展性原则。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每一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研究社会现象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再现社会现象的过程及其本质。我们既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稳态研究,又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它是马

22、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列宁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23、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

24、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

25、来了。”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4、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5、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

26、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因此,立足人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解释人类历史的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

27、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在上述三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上述三种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实践活动具有主导的作用。人的生存依赖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要生存,需要吃穿住行,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人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

28、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人们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使外部世界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

29、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我们“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论研究的价值。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的生长点,也是理论的出发点。没有实践需要,不

30、可能有理论的产生。“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实践的需要不仅是理论产生的基础,也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便不可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

31、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二节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

32、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经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过程,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邓小平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宝贵财富。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33、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真正认识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十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34、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

35、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

36、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搜集材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第三节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

37、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

38、时的实践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无限发展的实践所证实或证伪。从最终的、本源性的意义上来说,实践标准具有唯一性,这是确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可靠性的意义上来说,实践标准具有权威性,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所谓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无法摆脱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不可能停

39、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即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过程。为此时此地之实践检验是真理的论断,在彼时彼地就未必是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坚持;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及时地加以纠正;对那些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是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修正错误的过程,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也是发展真理的过程。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

40、永无止境。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就必须破除迷信。毛泽东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社会科学研究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

41、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4、如何理解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5、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第一节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大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对此唯物史观作了一个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

42、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大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等子系统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

43、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当科学还处于知识形态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它只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如物化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改变和提高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水平;用科学知识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组织管理的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

44、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

45、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生产关系类型的根本标志。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在各种生产活动和生产部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生产组织和生产活动的不同岗位之间,

46、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由于分工的不同人们在生产中处于不同地位,相互之间存在着交换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从而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初次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生产关系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上层建筑系统马克思主义把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

47、础,而把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法律设施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组织、军警组织、法庭监狱等。政治法律制度指国家的管理形式、组织形式、行使权力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等,包括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当然,并非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不属于上层建筑。而大部分社会科学,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构成了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系统中,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在上层建筑中,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是政治。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政权,更是上层建筑系统中的核心力量。在有阶级存在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