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4 ,大小:585.51KB ,
资源ID:4324773      下载积分:2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3247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必修一-五文言文实词虚词全译练习题目.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人****来】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中语文必修一-五文言文实词虚词全译练习题目.doc

1、b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必修一劝学 2师说 6赤壁赋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18必修二六国论 22阿房宫赋 29念奴娇赤壁怀古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必修三离骚(节选) 39指南录后序 43五人墓碑记 49烛之武退秦师 55谏太宗十思疏 60廉颇蔺相如列传 65鸿门宴 73秋水(节选) 80非攻(节选) 82察今(节选) 84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89寡人之于国也 93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98蜀道难 103登高 105琵琶行 107锦瑟 110虞美人 112蝶恋花 114雨霖铃 116声声慢 118滕王阁序 120秋声赋 126必修五陈情表 131项脊轩志 136长亭送别 141报任安

2、书 143渔父 150逍遥游 154兰亭集序 160劝学【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

3、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

4、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 1 而 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

6、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

7、)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 说【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

8、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

9、,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

10、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

11、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

12、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1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

13、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 其 (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 介

14、词,对于。 于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于时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

15、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赤 壁 赋【课文全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

16、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

17、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

18、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

19、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20、)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1、)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 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

22、风/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

23、(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始得西山宴游

24、记【课文全译】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

25、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

26、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

27、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二、文言虚词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28、/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

29、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六国论【课文全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30、”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

31、,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

32、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33、,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4

3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

35、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

36、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37、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

38、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

39、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阿房宫赋【课文全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巍然耸起。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它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

40、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层叠的木拱中心勾连,殿角相向对峙,像在互争上下。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

41、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只见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

42、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觉得很可惜。唉!一个人的心思,也跟千万人的心思一样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琴声笛声,一片嘈杂,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

43、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来抵抗秦国了;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2一词多义 (1)一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 (2)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3)尽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