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文末附答案)人教版人教版 20222022 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大全笔记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大全笔记 选择题 1、某科研小组以深圳市某日的天气数据为基础,模拟了城市公园不同地表状况下公园内外地表温度的差异,以此研究城市公园内外部环境对公园冷岛效应的响应。图 6 示意不同林地覆盖率公园内外部地表温度结果,图7 示意林地覆盖率 40%的情况下不同水体比例和不同铺装比例公园内外部地表温度结果。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为提升公园的冷岛效应,该市公园地表的最佳优化思路是()A.适当增加草坪的比重 B.注重裸地与铺装的合理组合 C.增加分散化水体面积 D
2、.注重森林与水体的合理组合(2)受冷岛效应的影响,公园内部比外部()A.空气对流更旺盛 B.空气湿度更小 C.地表风力更强劲 D.大气层结更稳定 2、8 月中旬,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在长江沿线和江南形成了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从环流原理2 和外在表现看,这条雨带都类似梅雨带,被称作“倒黄梅”。据预测,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 6 月的“正黄梅”。图 2 为北京时间 8 月 9 日 15 时的局部卫星云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倒黄梅”的水汽主要来自()A.孟加拉湾 B.云贵高原湖区 C.中国南海 D.长江中下游湖区 (2)倒黄梅的成因是()A.海洋暖湿气团与极
3、地气团势力相当 B.西南气流遇秦岭爬升形成准静止锋 C.东南风与南下冷空气形成锋面雨带 D.西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3)与“正黄梅”相比,8 月中旬的“倒黄梅”()A.直接加剧江南丘陵的洪涝 B.影响江汉平原冬小麦收割 C.间接削弱东部沿海的台风 D.有效缓解长江沿线的酷暑 3、城市化导致地表覆盖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由此引起城市大气动力学特征以及下垫面热交换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发展。某研究团队根据长沙市硬化地、绿地与水域面积、建筑指数、景观格局3 指数、社会经济活动指数等影响因子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格局,并参照空间大数据,得到图 6 所示长沙市热岛发展方向与重心迁移情况
4、。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20002016 年长沙城市热岛重心()A.先向东北后向西南迁移 B.先向东南后向西北迁移 C.迁移主轴保持在东北西南方向 D.迁移主轴保持在西北东南方向(2)导致长沙城市热岛重心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A.社会经济活动指数 B.景观格局指数 C.城市绿地与水域面积 D.建筑指数 4、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 2227 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高层大气(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A.位于地球大气
5、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5、2020 年 12 月 30 日,某摄影爱好者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40N,106E)水电站拦河闸下游,拍摄了“水煮黄河”景观(下图)。此时,黄河河面上浓雾弥漫,水中还不断地冒着气泡,在阳光照射下,整个黄河水面笼罩在白茫茫的雾气之中,如梦似幻,宛如仙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5 (1)“水煮黄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河面温度
6、低,暖湿气流流经,遇冷凝结 B.上游来水水温高,蒸发强,水汽遇冷凝结 C.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水汽蒸发旺盛 D.昼夜温差小,微风环境,雾气不易消散(2)该照片拍摄时间可能是()A.5:00-6:00B.8:00-9:00 C.12:00-13:00D.17:00-18:00 综合题 6、“低碳经济”是 2010 年我国的热点词汇,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6 年 12 月 9 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左图)。而 2008 年11 月 11 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下右图)。6 材料二:哥
7、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中美两国分别宣布了各自的二氧化碳减排策略。新华网北京 11 月 26 日:中国 26 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 4045。新华网华盛顿 11 月 25 日:美国白宫 25 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 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 17。(1)材料一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正在消失,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2)根据课本知识,结合材料一,简述发生这类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8、各题。材料一:我国第 32 次南极科考于 2016 年 11 月 7 日启程,右图是我国第 28 次南极科考航线和澳大利亚大陆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 A(海拔 4 093 m)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7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主要原因是 ,;该地在 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 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2)上海季风的成因是 。(3)若仅考虑洋流的影响,科考船返航时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至 M 段,航行速度较 。(4)图中沿 MN 一线的自然带分布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5)说出 P
9、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有利的气候条件。8、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地面 A 比 B 的气压 (高或低),A 比 C 的气压 (高或低)。(2)B 地气流 (上升或下沉),A 比 B 的温度 (高或低)。(3)ABCD 之间的热力环流呈 (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4)如果 A 地是海洋,B 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 (白天或夜晚),此时 A 地与 B 地间吹 风。(5)如果 A 地是山顶,B 地是山谷,则此时应该是 (白天或夜晚),此时 A 地与 B 地间吹 风。(6)此时高空 C 与 D 之间吹 风(风向)。8 人教版 2022 年高中地理地
10、球上的大气_00B 参考答案 1、答案:D D【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图示草坪降温效果不如林地,A 错误;裸地和铺装会使公园内外地表温度上升,应降低裸地面积、保持适当的铺装,B 错误;水体的集中分布比分散分布更利于降温,C 错误;森林、水体降温效果较好,应注重两者的合理组合,D 正确。故选 D。(2)公园外部绿地、湿地面积小,地表增温快,再加上人为废热多,热空气上升,平流到公园上空后,使公园上空形成逆温,大气层结稳定,逆温的存在使公园上下温差减小,阻滞了空气的对流运动,A 错误、D 正确;公园地表温度虽低,但由于受逆温影响,水汽扩散缓慢,空气湿度大,B 错误;
11、公园内外热力性质差异,使两地间风力加大,而对于公园内部而言,由于逆温的存在,地表风力较小,C 错误。故选 D。2、答案:A D D【提示】9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读图可知,西南气流来自孟加拉湾。同时,根据“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 6 月的正黄梅”,湖区水汽蒸发无法带来如此丰富的降水,故选 A。结合“西北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从环流原理和外在表现看,这条雨带都类似梅雨带”,说明西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形成了倒黄梅,故选 D。8 月中旬的“倒黄梅”有助于缓解长江沿线的伏旱;江南丘陵地势起伏,洪涝影响小;台风为低
12、压(气旋)系统,不受此影响;江汉平原的冬小麦应于端午前后收割,8 月中旬春小麦秋收在望。故选 D。3、答案:C A【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0 (1)略。(2)略。4、答案:B C D【提示】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B C D 5、答案:B B【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时差 11 昼夜更替 解析:(1)由材料可知,水中冒着气泡,说明水温较高,A 错误;上游为水电站,较低纬度来水水温较高,蒸发强,水汽充足,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雾,B 正确;天气晴朗,水汽蒸发旺盛,缺乏降温条件,不易形成雾,C 错误;昼夜温差小,水汽不易凝结,不利于雾的形
13、成,D 错误。故选 B。(2)12 月 30 日,日出较晚,北京时间 5-6 点时该地地方时约 4-5 点,天空很暗,无法拍摄出此照片,A 错误;8-9 点,地方时约 7-8 点,清晨易有浓雾,B 正确;12-13 点,气温高,浓雾可能已经散去,C 错误;17-18 点,地方时 16-17 点,气温仍较高,不易形成雾,D 错误。故选 B.【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6、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2)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中低纬度农业减产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
14、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近地面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解析:解:(1)从材料 1 可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不断消失,主要原因是气温上升、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雨林的破坏,所以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起到固碳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2)全球变暖使冰川消融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海水膨胀也会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和岛屿被海水淹没;固体冰川 12 消融使淡水减少,加剧水资源供需矛
15、盾;中低纬度因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由耕作业转为畜牧业,使粮食减产。(3)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近地面气温上升,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小提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
16、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7、答案:(1)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极夜(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3)快(4)从沿海到内陆(干湿度地带);水分(5)水稻种植业。雨热同期;水热充足。解析: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季风成因、洋流影响、自然环境差异及原因、农业地域类及气候条件等。第(1)题,昆仑站位于南极洲中间,海拔 4 093 m,说明云量少,原因是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和海拔高;再根据信息“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可知应为极夜。第(2)题,根据季风的成因可知上海的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第(3)题,M 处有西澳大利亚寒流,向北流,因此顺
17、流,速度较快。第(4)题,MN 一线为东西差异,自然带由荒漠到森林过渡,由此判断为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为水分。第(5)题,P 地为东南亚地区,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较好。所以答案是:(1)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 极夜 13 (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3)快(4)从沿海到内陆(干湿度地带)水分(5)水稻种植业。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小提示】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季风的形成原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有利条件。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运用。8、答案
18、:(1)低;高(2)下沉;高(3)顺(4)夜晚;陆(5)白天;谷(6)南 解析:(1)根据等压面“高高低低”的分布规律,C 处的等压面向高空凸出,D 处等压面向低处凸出,故 C 处气压值大于 D 处;CD 位于高空,AB 位于近地面,对应高空的气压相反,即 A 处气压低于 B 处,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A 位于地面,A 气压值大于 C。(2)D 处低气压是因为高空气流下沉,B 处形成高气压,A 处气压低,气流上升,气温高。(3)根据气流运动状况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ABCD 之间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4)陆地升温快,降温快,A 地是海洋气温高,B 地是陆地气温低,则此时应该是夜晚,此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A 地与 B 地间吹陆风。(5)白天山顶升温快为低压,此时 A 地山顶为低压,则此时应该是白天,此时风从谷地沿山坡吹向山顶,故 A 地与 B 地间吹谷风。(6)高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高空风由 C 吹向 D,即由东向西吹,我国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南风。【小提示】大气环流中的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冷空气收缩下沉,热空气膨胀上升;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而形成热力环流。该热力环流往往出现在海陆之间、山谷、14 城市与郊区之间。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