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 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 ”,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2、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 、“地心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日心说” 波兰哥白尼、“星系说” 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12(1)光年: 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 9.460810千米3、范围:23 12千米 140 亿1.3210 (2)可见宇宙: 半径约 140 亿光年, 9.460810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 天体是指
2、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 自然天体: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 发射到宇宙的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 河 其他行星系系宇宙 (总星 其他恒星系系)河外星系主要组成: 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 2000 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 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 4.2 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 超过 1250 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 :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1 (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 由太阳
3、、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 太阳 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 A 运动特征 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 星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 结构特征 巨行星: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 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76 年彗星 方向: 自东向西扁长轨道绕日行地月系: 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 周期: 27.32 日(恒星月)地月系 (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 相成因: 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月相类型 :
4、新月- 上弦月 - 满月或望 - 下弦月2月相成因及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 初一月黑头, 十五月亮圆。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 就外观 和所处的 位置 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2、地球的特殊性: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条件 原因 影响 同向性、共面性 :太阳系中,大、小行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八大外部 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行星都可能 条件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存在生命 稳定 的太阳光照的变化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大气层的存在 地球的体
5、积和质量适中自身 表 面 温 度 的 日 变 只有地球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条件 生命存在 化、季节变化较小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生 有液态的水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著名航天基地 经纬度 条件我国甘肃酒泉 41N,100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交通便利我国四川西昌 28N,102E 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湿润但洁净,交通便利我国山西太原 38N,113E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天气晴朗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人烟稀少,冬季天 法属圭亚那 约 5N,53W气晴朗卡纳维拉尔角 (美)
6、 29N,81W 纬度较低,濒临海洋,地形开阔,冬季天气晴朗,利于观测意大利圣马科航天3S,40E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冬季天气晴朗 发射场 (肯尼亚 )拜克努尔航天发射46N,63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 场(哈萨克 )【考点归纳总结 2】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大气透明度 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 日照日照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 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 时数少, 多晴朗天气的地时数 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区,日照时数多年太阳辐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 晴天多, 到达地面的太阳射
7、总量 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辐射多2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 22 35 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 30 40 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 40 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 22 35 ,在北纬30 40 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北纬 40 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
8、,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例 3】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区域是 _和_,_这_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 _。_(2)C 的值大约是 _。_它_ 大于 B 的原因主要是 _。_(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A、B 的
9、纬度值应为 37N,A 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节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源源不断的以 电磁波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1. 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 6 000K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 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 晾晒衣服需要阳光。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 “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可见光 :0.4 0.76 微米,占太阳辐射 50%红外光: 0.76 微米,占 43%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 4 微米) 紫外光: 0.4 微米,占 7
10、%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3.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外部结构: (内外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 )亮度、密度由大小(内外 )温度、厚度由小大圈层 太阳活动 现象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光球 黑子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色球 耀斑、日珥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约 11年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 磁暴、极日冕 太阳风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弱的主要标志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 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 )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
11、性 (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B: 树木年 轮厚薄变化周期 11年;两极 永久冰川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 11年周期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 ?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太阳大气抛出) 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 ?“磁暴 ”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 )产生极光(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 轰击极区高层大气 ? 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A、侧面定向: 自 WE(1)图形定向2、方向:自西向东 B、极点定向: 北逆南
12、顺(2)经度数变化定向: 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1)恒星日:真正周期; 1 恒星日长 23 小时 56 分 4 秒,转动角度 3603、周期(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 1太阳日长 24 小时,转动角度 36059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 24 小时(自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 ;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 24 小时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1)角速度 B、规律: 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 15 小时。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4、速度 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
13、)(2)线速度 B、规律: 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 1670Km/h ),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60 度是赤道的一半。第二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2、昼夜交替的周期: 1个太阳日,即 24 小时3. 昼夜状态的表达: 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a 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 0o;b 白昼大于 0o;c 夜晚小于 0o;d 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 90 o);e 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 90o)。4、晨昏线 自转方向判断: 顺自转方向, 由夜到昼为晨线。 反之, 由昼到夜为昏线。(
14、1)晨昏线判断方法: 昼、夜半球判断: 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分昼夜半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特点 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 15/ 小时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确定地方时:赤道上晨 6 点昏 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 12 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为 0 时(24)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 ; 晨昏线与极圈(3)晨昏线应用 相切,判断二至日昼夜长短推算:昼长=日落- 日出=24- 夜长=(12- 日出) 2=(日落 -12 )2夜长=24- 昼长= (24- 日落)
15、2= 日出 2注:日出 =12-1/2 昼长 日落=12+1/2 昼长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方向:自东西(4)晨昏线运动过程范围: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1原因: 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2、特点:垂直物体运动方向 ;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二)地转偏向力3、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4、手势判读方法 :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注: 四指: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偏转后运动方向(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5、原理应用 (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
16、球(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三)地方时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2)原理: 24 小时/ 一周, 15 / 小时, 4 分钟/ 度,4 秒钟 /1,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1、地方时 (3)地方时的计算:A:地方时差 =两地经度差 4 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 0 经线同侧为“ - ”,异侧为“ + ”;同减异加)B: 所求的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 两地经度差 4 分钟( 用法,已知西边求东边用“ + ”,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 ”;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A:全球按经度划分成 24 个时区 ,每个
17、时区跨经度 15度;B:中时区: 7.5oW7.5oE(以 0o经线为中央经线) ;C: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D:东西十二区 : 172.5oE 172.5oW (以 180o经线为中央经线)(2)区时的规定: 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 ,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3)区时的计算A: 时区序号 =经度数 15(四舍五入,取整数)余数7.5 度 时区序号为所得整数 +1余数7.5 度 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B: 区时差的计算(时差) : 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 (异区相加,同区相减)C: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
18、 =已知地的区时 时区差 (已知西边求东边用“ +”,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 ”; 东加西减 )D: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 =时区号 15 E: 时区经度范围:时区号 15 7.5 (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 365 日时 48 分 46 秒A: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是东经 116,但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各地大多都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经度是 116E,所以北京时间比北京当地的地方时早了 16分钟。B: 世界时: 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 0 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
19、人为日界线: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与 180 度经线重合。 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向东跨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加一天)(2)自然日界线: 0 时所在经线,( 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所在的经线,他不断变化。)注:A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 0 时经线向东到 180 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相反从 0 时经线向西到 180 经线之间范围为旧的一天;B 当 180 经线与0 时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第三课时三、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其
20、中的一个焦点上。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3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1) 恒星年 :以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物,(恒星可认为固定不动,地球公转一周后回到原来位置) 地球公转一圈 360 ,时间为 365 日时分 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应用于天文4周期: (2)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运动一个周期为 1 回归年,约 365 日时 48 分 46 秒,是 日常生活所用的地球公转周期。a.角速度 :平均每天向东推进 1 度; 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5、速度 注:近日点( 1 月初);远日点( 7 月初)b.线速度 :平
21、均线速度约为 30 千米秒; 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四、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 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 黄赤交角的大小为 23.5; 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 66.5 。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度数等于极圈的度数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1)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原因(2)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范围:南北纬 23.5 之间(3)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4)太阳直射点南北回
22、归运动的周期: 1回归年, 365 日时 48 分 46 秒3、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例如: 黄赤交角变小时, 回归线的度数变小, 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第四课时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A、 太阳高度 (角):昼半球 0 ;夜半球0 ;晨昏线 =0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 12 时时太阳最高B、 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二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3、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A、纬度分布规律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B、季节分布规律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回归线之间: 直射赤道时达到最大值,为 90 ,一年有两次(回归线上只有一次)(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A、公式 H90o纬度差(纬度差: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 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同一半球时, “纬度差” =该地纬度 - 直射点纬度;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不同半球时, “纬度差” =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 )B、公式 H90 注:当地纬度,夏半年取“ + ”、冬半年
24、取“ -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当地地方时为 12 时,计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A、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B、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确定房屋朝向与房间采光关系 C、夏季照射少,冬季照射大(冬暖夏凉):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相反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冬至日日影最短,夏至相反A、正午日影长短及方向南北回归线之间:可朝南,可朝北,直射时无日影日出:正东升日影正西赤道日落:正西落 日影朝正东B、日出、日落、日影朝向日出:东北 日影西南北半球日落:西北 日影东南日出:东南 日影西北南半球日
25、落:西南 日影东北计算楼高和楼间距TanH=h LL=h cotH注:两楼间的合适距离L hcotHH=90 当地纬度,夏半年取“ +”、冬半年取“ - ”。计算热水器安放角度: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a,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角 a+ 角 h=90a=90 -h=90 -90 =太阳热水器的倾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 昼夜弧的长短反应该纬度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某一点的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他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2)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A、春、秋分 (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等长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
26、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纬度变化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南半球相反季节变化 B、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最大,南半球相反C、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 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 12) 2(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昼长=(12- 日出时间) 2 或:昼长 =(日落时间 -
27、 12 )2:根据昼夜长短求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 昼长/2 ;日落时间 =12+ 昼长 /23、四季的更替(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天文四季 冬季: 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季 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传统四季: 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2)四季的划分欧美四季: 欧美国家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使用国家: 北温带一些国家气候四季 划分: 春季: 3、4、5 月;夏季: 6、7、8 月;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 月界线: 热带与北温带界线; 热带与南温
28、带界线; 北寒带与北温带界线;南寒带与南温带界线;划分特点: 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 ; 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4、五带的划分意义: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热带和寒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一样,温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相反。即: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大,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小,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大。第四节 1、4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的定义、分类、特性(1)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2)划分依据: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3)分类: 纵波( P 波
29、)和横波( S 波)(4)特性分类 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纵波 较快 固态、液态、气态 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态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不连续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莫霍面 33km 纵波和横波传播明显增加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位置: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厚度: 平均厚度约 17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1)地壳 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组成: 90 多种化学元素, 含量较多的 8 种元素,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
30、中分布最广结构: 上层为硅铝层 ,相对密度较小, 分布不连续, 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下层为硅镁层, 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位置: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下界面在距地表 2900 千米深处厚度: 172900 千米(2)地幔 结构和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从古登堡面到地心厚度:平均厚度约 3470 多千米(3)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结构:外核呈液态
31、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地壳 地表 莫霍界面平均 17千米(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地幔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172900 千米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29006371千米(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概念: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2)组成: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1、大气圈(3)特点: 大气密度随高度
32、增加而迅速下降。(4)上界: 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1)概念: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状态: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2)组成位置: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地下水) 、水汽水、生物水2、水圈 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3)运动状态:循环运动。(1)概念: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2)范围: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圈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3、生物圈 (3)最核心的部分:地面以上 100米,水面以下 200 米。(4)作用: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由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5)地球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外部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您好,欢迎您阅读 我的文 章,本 W OR 文档 可编辑 修改, 也可 以直接打 印。阅 读过后 ,希望 您提出 保贵的 意见或 建议。 阅读和 学习是 一种非 常好的 习惯, 坚持下 去,让 我们共 同进步。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