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ORD格式整理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B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2.(2011郑州)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海拔
2、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 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3(2011广州)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4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
3、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5(2010南京)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08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 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6(2010淄博)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
4、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存斗争越激烈 D群落的结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8在一个阴湿低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A生物群落 B种群 C食物网 D以上都不对9(2011临沂)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下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多样性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
5、多样性10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A人类活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B人类活动会减缓演替的进行C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的方向 D人类活动会降低群落的丰富度11(2011苏州)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12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还林。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可能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非生
6、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13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 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鲫鱼 1 0000 kg 35 3600 kg 山地 甘草 1 000 kg 20 300 kg 滩涂 沙蚕 10 000 kg 30 500 kgA.BCD14下面关于退耕还林条例的说法正确的是()A本条例于2003年1月20日实施B本条例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C这项浩大的生物工程有望使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D这是针对毁林开
7、荒、围湖造田等牺牲环境的垦殖活动提出的15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是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干涸池塘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 B C D 16如图为从温带原始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它们表示的是()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曲线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质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表示植被的种类数量D 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17在研究下列几个种群的增长模型时,最可能与数字模型相符合的是()A麋鹿种群 B大熊猫种群 C玉米种群 D青蛙种群18.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
8、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19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C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2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率最大C防治蝗灾应在
9、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涝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21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主。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 D捕食、寄生22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C
10、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4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 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C两个群体的食性、生存环境相似,彼此重叠 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25.(2011汕头)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26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 27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
11、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多 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多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 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28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2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
12、的制约30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 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种消失 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31(11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五年 第八年甲种群 4 490 4 120 3 889 67 10乙种群 0 120 280 3 211 4 553请根据以
13、上调查表回答问题:(1)甲、乙种群之间存在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至少说两点)。(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3)甲种群可能绝灭的内在因素是_。(4)从甲、乙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32(11分)种群增长和环境负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S”型曲线。请根据下图回答:(1)种群指数增长期是指图中的()AaBbCcDd(2)现在自然界多数生物都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只有波动或变动,这种波动或变动一方面是由
14、于种群有_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种群的_。(3)从该图曲线的实际意义分析,如果在灭鼠时,杀死了一半老鼠,存活的老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那么更有效的灭鼠方法有_,使环境的负载能力降低,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的种群数量。33(11分)请你用有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春季来临,工蜂会尽心地照顾蜂王和雄蜂,但到花少的秋季,繁殖期已过,又有大部分雄蜂被赶出蜂巢,这种现象说明了_。(2)乌鱼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鱼,常潜伏在池塘、湖泊的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游到它附近时,它便出来攻击,甚至连自己的鱼籽也吃。其中的生态关系有:_。(3)
15、成群的蚂蚁,可向一个较大型的昆虫进攻并将其搬进蚁巢中,这一现象从蚁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表现为_;从蚁群与被攻击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来看则属于_。(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34(11分)如图为老鼠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老鼠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老鼠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老鼠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_。(2)由图可以看出,当老鼠数量大于老鼠容纳量时,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3)从图可以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_。参照该法,据所学
16、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写出两种方法)_、_。35(11分)动物A和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下图表示A、B在120天内的种群变化。 (1)从曲线可判断种群A和种群B的关系是_。(2)为什么物种A达到的峰值会高于物种B?_。(3)B种群突然大幅度增加,A种群和B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_。(4)第75天时,导致种群A出现图中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_。 详解答案:1 B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它必须是同种生物在一定空间的个体数量。A、C、D所述生物不一定是同种生物,而人在分类学中是同一个物种。2 A 解析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17、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分析图形,海拔2 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 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在海拔4 000米处,a、b、c、d物种的数量比较接近,且都比较少,故不能明显体现遗传的多样性。3 A 解析考查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A项中环境发生变化,则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多种可能,可能先减少后增加,也可能是大幅增加,再减少,但数量的变化曲线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错
18、;B项中b点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也会增加,B对 ;C项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使该种群数量迅速下降,C对;D项中,年龄结构影响的是未来的种群数量,结构发生变化,在未来种群数量可能大幅增加,D对。4 D5 C 解析B选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选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6 D 解析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7 C 解析A项“一个池塘”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中的全部生物包括多个种群,相互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8 A 解析此朽木
19、虽然范围较小,但因处于阴湿的草丛中,其中长满苔藓和木耳,并且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这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9 D 解析据图可知,啮齿类密度较小时,植物多样性较差;啮齿类密度适中时,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啮齿类密度较大时,植物多样性下降,即啮齿类的密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或者说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A、B项正确;在啮齿类数量较为庞大的时候,植物种类数明显减少,说明啮齿类动物取食植物时有所偏好,C项正确;从图中看,植物多样性最大时,啮齿类动物数量并不是达到最大值,因此其密度也并非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D项错。10 C 解析在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
20、会沿着自己的规律: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如果有了人的干预则会加速或者减缓演替的速度,当然对于群落的丰富度的影响也应该是两方面的。11 B 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12 D 解析生态演替的结果是有机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因而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也会增多。13 C 解析项内容为过度采收。14 C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即可做答。15 D 解析废弃池塘中发生次生演替。在池塘塘泥中有机物丰富,
21、草本植物种子容易发芽生根,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几年后,一些灌木便会长起来,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灌木渐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16 A 解析由原始裸地开始演替,代表首先出现的草本植物,可代表整个植被数量,因为演替过程先经过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草本植物数量定会减少,两总量由于空间的分层会增加。17 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模型的增长最符合数学模型的情形,就是种群中的个体在上下代之间不重叠的情况,在4个选项中只有玉米严格符合条件。18 D 解析处于200只的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也就是K/2处,所以环境的最大容纳量(K
22、值)为400只。19 C 20 A21 D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的关系为捕食,与竹类的关系为寄生。22 A 解析两种单细胞生物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但当把两者混合培养时,二者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生存斗争,其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这种现象叫做竞争。23 B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对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
23、法。24 C 解析C项内容符合竞争的条件。25 C 解析考查点:本题考查了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及应用。有害动物在繁殖初期或幼龄时控制最有效,也就是说在种群密度较小时控制最有效;图示揭示了种群密度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自行有效地进行调控人口密度,因此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种群密度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在K/2时捕捞鱼类有利于可持续生产,但要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在K时更为合适。26 B 解析寄生分为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两种,B项内容可以反应出二者的关系。27 D 解析灌木阶段应出现在群落演替
24、过程中的草本植物之后。28 B 解析种群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靠寄主体内营养生存;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图中反映了1850年到1925年间种群N1和种群N2的数量关系,当N1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N2的数量也跟着增加或减少,结合各个种群关系的特点,表明N1与N2是捕食关系,且N2以N1为食。故选B。29 C 解析从图中看出种群a的变化规律是呈典型的S型规律增长,它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的变化由多种因素作用所
25、致。同时从图中看出它不随种群b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受种群b消长影响,因此答案A、B可以排除。答案D中种群b早期增长呈J型,此时不受种群a的制约,之后因a、b间的竞争而下降,故此答案错误。30 D 解析种间关系上表现为共生、竞争、寄生和捕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这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31 (1)竞争种内斗争、捕食、寄生(2)以甲种群为食的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绝灭(3)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4)一定的自动调节解析根据调查表可知,甲种群逐渐
26、衰亡,而乙种群则逐渐占优势,二者为竞争的可能性最大。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很多,其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的变异。一种生物绝灭后,使原有食物链受到破坏、从而使前后营养级受到影响,其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恢复。 32 (1)B(2)自我调节出生率、死亡率(3)既杀死老鼠,又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33 (1)同一种群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但无论怎样对种群的生存都是有利的(2)捕食和种内斗争(3)种内互助捕食(4)种内斗争解析(1)繁殖季节,工蜂照顾蜂王和雄蜂使之完成繁殖任务,属于种内互助;繁殖结束后雄蜂被赶出,属于种内斗争;这一变化既保证了种群的繁衍,又有利于保证后代的生存条
27、件。(2)乌鱼捕食其他种类的小鱼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但食用自己的鱼籽则属于种内斗争。(3)成群蚂蚁齐心协力完成取食为种内互助,而蚁群攻击昆虫则属于种间斗争中的捕食关系。(4)猴群争王,实际是争夺配偶,属于种内斗争。34 (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2)增加(3)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引入害虫天敌引入害虫寄生生物(或致死病毒)(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5 (1)捕食(2)种群A的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故总个体数量较多(3)A种群数量减少,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4)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减少解析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曲线变化情况可知A与B为捕食关
28、系,由于B的变化滞后于A的变化,可知B为捕食者。(2)由于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低,则该营养级能量越高,个体数量一般也越多。(3)若某一阶段某一种群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该阶段该种群的生活环境适宜,比如天敌少,食物丰富等等,但注意答案要和题目中的信息相吻合。 每项建议案实施完毕,实施部门应根据结果写出总结报告,实事求是的说明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其他积极效果,呈报总经办。总经办应将实施完毕的建议案提交给评委会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奖励登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整理材料,上报总经理审批后给建议人颁发奖励。总经办应做好合理化建议的统计记录及资料归档管理。 专业学习 参考资料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