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初算缗钱”反映的是( )A. 完善税收制度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商业发展 D. 打击偷税漏税4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 晋国的税制改革 B.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C. 鲁国的“初税亩” D. 商鞅变法6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
2、朝手工业( )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7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材料表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迅速 B. 政府保护土地买卖 C. 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 D. 土地法规比较健全9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晋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和经营范围广泛
3、 B. 晋商的活动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C. 晋商活动推动了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 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取消10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战国时期15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A. 城市类型繁多 B. 农村商业发展 C.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 市场管理有待规范1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
4、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B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C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1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18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
5、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期( )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19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市舶使、草市、曲辕犁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21从晚商墓葬挖掘来看,大小墓葬中普遍葬酒器,这一史实反映了( )A. 商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 商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6、商朝奴隶制度趋于瓦解 D. 商朝人用饮酒仪式祭祖29(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C大量使用机器而使工人失业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2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7、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C.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26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 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 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35以下四项哪个选项最能反映拙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B.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C.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沙” D. “机工出力,机户出资”36广东地区在唐朝时
8、“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是(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C.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39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区域贩运兴盛 B. 市镇经济繁荣 C. 商帮大量出现 D. 自然经济瓦解45中国古代历朝都重视对“市”的管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秦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六朝南齐设置“草市尉”管理
9、民间集市 宋代的“市”封闭于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 A. B. C. D.49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二、材料题(2题,共40分)21.(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
10、诸壤土。” 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
11、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
12、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
13、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 【英】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材料三: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四: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
14、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指中国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送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概括这段时间英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4分)(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量贵金属的涌入对当时西欧和中国的经济分别产生哪些影响。(10分)(4)综上分析,试从政府政策角度,指出18世纪后中英两国经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4分)12345678910CDBBDCBCBA111213
15、14151617181920BADBDACAAB答案21.(18分)(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2分)长沙出土的铁锄。(1分)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1分)。(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4分)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4分)(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分)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4分)22(22分)(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每点1分,共4分)(2)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与海外市场联系紧密。(每点1分,共4分)(3)西欧: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每点2分,共6分)中国:推动中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4)中:自然经济为主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执行海禁政策。(2分)英:资本主义较为发达,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积极发展海外贸易。(2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