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学习重难点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1、字音、字形 参差 参天 沙堤 提防 天堑 珠玑 罗绮 叠巘 嬉笑 箫鼓 坐骑 骑兵 骤雨 凝噎 暮i 和i 夜xio 云xio 甘ln 参考答案:1cn cn d d qin j q yn x xio q q zhu
2、 y 霭 蔼 宵 霖 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 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 ),句有( ),字有( )”(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 ”)、“乐府”、“诗余”、(“ ”)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 )或(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 )、( )和长调三种。参考答案:唐诗 定格 定数 定声 曲子词 长短句 片 阕 小令 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
3、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 ,下片写 ,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 ”“ ”“ ”“ ”“ ”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 词风。参考答案:杭州 西湖 三吴都会 十万人家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千骑拥高牙 豪放 4、名句默写。(1) , ,骤雨初歇。(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 , !今宵酒醒何处? , 。(4)重湖叠巘清嘉,有 , 。(5) , , 吟赏烟霞。诵读鉴赏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理解词中点染、铺
4、陈的表现手法。质疑探究1、诵读指导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2、欣赏“文字图画”。(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3)这些
5、景物给你什么印象?生活场面呢?一个词(字)概括。3、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4、体会该词的艺术特色。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5、总结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鉴赏一、诵读探究:1、通过了解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
6、创作的背景,结合同学们读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2、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
7、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二、归纳写作特色:1、融情于景的写法2、虚实相济三、布置作业:1、完成绿色通道第四课的作业。2、准备默写。瞭望高考2010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
8、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参考答案:B 审题提示A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错在贬义褒用。B项“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请教别人。C项“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剧本”只是文学作品,不可能有声音,因而错误。D项“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
9、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错在贬义褒用。课后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颙望”即仰望。“争”同“怎”。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
10、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B下阕
11、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D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参考答案:1.C (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2.D (不是山河破败)3.C 附:【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
12、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
13、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江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淹留:久留; 顒:抬头; 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学后反思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