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6 ,大小:176.51KB ,
资源ID:4310761      下载积分:9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3107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讲义.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丰****】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经济地理学讲义.doc

1、第一章 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研究任务 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 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

2、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 (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 (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

3、经济活动 ,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1.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组分(元素)、结构、

4、状态、过程称为系统构成的四要素元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小部分或基本单元。结构看作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 。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化、消亡表现为过程 。系统持续运行中表现出来的状况或态势,称为系统状态 。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集中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即是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的集成。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时,要充分认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把握好决策的三个重要环节:(1)分析决策的背景(2)排列组合出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系统结合的可能方案(3)评价决策 ,优选合理方案。2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

5、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它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论经济活动的区域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发展趋势等企业(公司)地理学企业(公司)地理学是针对一类特殊的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来讨论的,它着重研究企业增长与空间扩张、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空间结构、企业区位选择和区域企业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等问题。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分支学科。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

6、农业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研究区域为整体的农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土地利用,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农业经济活动分区(功能分区)等方面。工业地理学:既研究工业经济活动,包括各类采掘工业、原材料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等的地理空间组织,也研究区域整体的工业布局,侧重于工业区位、工业成组布局与工业区、区域工业生产综合体与区域工业发展和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交通运输地理学:既研究各类交通运输,各括铁路、公路、水运、航运和管理运输的地理空间组织,也研究区域交通运输空间格局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对交

7、通运输,网络及网络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给予特别的关注。商业地理学:针对商业活动的供需特点,它主要研究商业网点布局以及商品(物源)分布、商业流和居民购物的空间行为等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旅游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针对旅游活动供需特点,既研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旅游点、旅游区的布局,居民旅游消费的空间行为,也研究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和城镇的体系、结构与布局的一门学科。城市则是产业地理空间组织的形态。它是工业分布的集中点,交通运输的集中点,工农业产品流通交换的集中点,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核心。经济区域的象征与标志。因此,城市地理学作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8、是理所当然的。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明确的区域整体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区域内外的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3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续) 从空间信息角度来看,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研究根据经济活动、地理环境(空间)的数量、质量、空间、时间特征(信息特征),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或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去的决策过程。由此可见,决策所需信息的正确把握是关键,是基础,是前提,决策结果(信息)的表达、存贮、传输和运用对决策及决策实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地理学与

9、经济学科 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故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重要意义。反过来,由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重要意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 运用相关自然科学,包括自然资源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把握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和谐相宜地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 技术条件是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经济活动布局演变的直接动力之一。因

10、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把握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要求以及对地理环境利用方式、强度等的变化,更好地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结合。4 本课程结构安排课程组织特点 注重反映经济地理学学科特性 瞄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系统,突出经济地理学决策原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突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系统状态与系统过程研究并重的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原理应用的方式方法,突出两大应用:经济活动个体地理空间组织决策应用和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应用。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整体观点、结构观点、状态观点、过程观点、环境观点、功能观点、演变观

11、点等来分析问题、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客观正确地把握实质的能力。 课程结构安排第1篇总论,讨论经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第2篇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原理与方法,讨论经济活动最基本单元企业的地理空间组织问题;第3篇区域经济活动体系地理空间组织原理方法,讨论区域整体的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第4篇原理应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决策,讨论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问题思考题(P18)第二章 经济活动1 经济活动特征1.1 经济活动概述人类活动多种多样,包括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其中经济活动是人类一项最重要的活动。人类经济活动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科学

12、技术革命,出现了四次产业。人类文明从采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人类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形成当今时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并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微观经济活动: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活动: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 地方政府监管的区域经济活动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属于宏观经济过程,而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属于微观经济过程。1.2 经济活动过程经济活动的一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相连接构成完整的经济循环。线性经济活动形式 :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流通交换

13、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资源的消费获得。循环经济活动形式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3R”)。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曾经作过一个比喻,说地球好比是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与太空中的飞船一样。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一旦资源殆尽,就会毁灭。为了生存,飞船必须不断重复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才能延长运转寿命 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

14、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一个年产万吨的钢铁厂,利用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可发电万千瓦时,生产水泥万吨,还能消化万吨废钢铁。 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国家将加强对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对冶金、造纸、印染等污染重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旧

15、家电及电子产品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行为,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案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上海每年要产生万吨垃圾和万吨废品,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经济运行模式下,这些垃圾和废品被看成“经济链条”中最后一个环节,不是被填埋就是被抛弃,大部分都得不到利用。日积月累,上海目前已被“垃圾围城”,全市共设立了处垃圾堆场,最大一处垃圾堆场的面积比虹桥机场还要大。 经济专家还算过一笔账:如果上海今后仍按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发展,以年能耗水平为准,到年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亿吨标准煤!作为一个资源稀缺的特大型城市,这个数字

16、无疑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上海化工区,原料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可使在上海化工区设厂的企业减少三成投资。按照规划,上海化工区还将和金山石化连成一片,通过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最终将形成一个世界一流的“绿色化工区”。 根据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到年,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和原生垃圾“零填埋”。与此同时,上海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建立居民淘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回收利用网络,并通过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实行“谁生产、谁回收”,“谁污染、谁付费”,向废弃物的制造者收取垃圾处理费。1.3 经济活动特征1利益最大化指经济活动总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作为活动的

17、目标,相应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展开的。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布局与安排时,首先应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活动利益为目标,对某些经济活动,有时需结合经济活动其他相关特征,综合权衡其综合利益,实现综合利益的最大化。2生产、流通、交换、消费间统一协调为使经济活动协调、经济运转,必须注意经济活动各环节的协调、统一,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不协调现象,必然引起整个经济活动循环出现障碍,并最终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经济或难以为继(“木桶原理”)。因此,进行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活动的原料、燃料来源和市场需求,而且要从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进行综合考虑,以期获得协调、均衡的发展态势。3经

18、济活动部门分工指不同经济活动类型之间以及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时,应充分顾及不同尺度层次的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的特点,实现各业各部门协调发展。4经济活动地域分工指在资源和要素不同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的原则的基础,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它是社会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要求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时,必须掌握区域发展的优势,符合比较优势理论要求。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

19、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被叫做绝对利益原则或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5经济活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特性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具有规模的趋势。这种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同时也包括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内容,表现为现实经济现象中的集团公司、连锁企业等实体形式。一种是由于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现象。另一种情形是,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出现平均成本不降反升的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规模经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

20、家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采购的规模经济。因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 生产的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厂房设备、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 储藏的规模经济。即由于投入品采购后,产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因存放数量的增加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 规模不经济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达不到企业所属行业要求的最低规模,或规模扩大超过了一

21、定限度,产品产量的增加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产品产量绝对减少,这两种现象都称之为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是由管理不经济造成的,没有规模不经济,只有管理不经济 对每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最佳规模点。管理得好的企业,这个点会往右移,即规模可以做大。 管理不好,规模不可能做大。要想上规模,先得上管理。 中国的传媒、会展、文化教育、汽车、假日、手表、彩电和新兴手机,由于规模肆意扩大,被称为“中国八大不经济现象”。6经济活动集聚与分散经济活动的集聚特征是指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

22、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殖链相互联系的经济联系特征,即通过经济活动的集聚促进集聚经济活动在技术上、生产上和经济上的联系。集聚经济集聚经济包括:企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扩大和地方规模形成。集聚利于只是共享、成本节约;集聚利于要素资源搜寻成本的降低;集聚利于产生基础设施规模经济。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的三大原因: 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人才提供集中的市场;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利。集聚不经济空间集聚地域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客观上需要一个与其运行相适应的正确的位置

23、、合理的强度和协调的关系,当这些强度与关系的超出了最佳临界值时,空间经济活动就会有扩散的趋势。换言之,当集聚地区经济活动因过度集聚而出现空间集聚边际负效应时,就会产生空间扩散。集聚不经济包括由于拥挤效应造成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稀缺要素价格的上涨,污染增大,犯罪率上升等。7经济活动空间形态由于经济活动自身生产和经营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区位条件的需求,导致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组织中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具体表现为点、线、面等空间形态。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往往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活动强度、联系与空间扩展特点。8经济活动区位指向性各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有趋向于其经济活动最有利区位或满足它最主

24、要条件需求区位集聚或靠近的特点,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布局往往受主导因素的影响,即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区位指向性特征,如,原料地指向、市场指向等。2 经济活动分类2.1 三次产业划分法第一产业经济活动:指是以自然再生产为主,产品基本上是直接来自自然界。第二产业经济活动:其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产业经济活动:主要指服务产业经济活动,保卫为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服务业经济活动。2.2 按经济活动功能分类主导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中的一类或几类经济活动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它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品调

25、出规模也大,在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同类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它也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仅产值比重大,而且关联效应强,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并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向高一层次演进。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建设发展而存在。关联产业经济活动包括前向关联产业经济活动(上游产业)、后向关联产业经济活动(下游产业)和侧向关联产业经济活动。基础产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按其

26、作用的性质可进一步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经济活动、生活性基础产业经济活动和社会性基础产业经济活动。支柱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经济活动。支柱产业经济活动虽在本区域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在全国的同类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小,或者与其他区域的同类经济活动相比不具备发展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备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潜导产业经济活动:在现时并不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短时期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2.3 按区位指向性特征分类资源指向型经济活动: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

27、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 劳动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 资金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技术指向型经济活动:称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市场指向型经济活动:指产品不宜保存、难以运输或产品运输费用占整个生产成本份额较大的经济活动。2.4 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点状经济活动:指经济活动的分布通常表现为空间点或点群这类经济活动一般用地规模不大,集约利用强度高,与其他经济活动联系紧密且在空间上接

28、近。线状经济活动:指经济活动布局通常表现为空间线或网络 。这类经济活动由于其线状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用地规模且对区域其他经济活动的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是联系相关经济活动的桥梁和纽带。面状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农业经济活动,当然其他部分占地规模较大的矿业、旅游业等也可归入其中。该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的用地规模较大,集约程度相对较低;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多考虑的是区域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3 经济活动联系3.1 经济活动联系的内容经济活动联系:指经济活动之间在产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赖性、参与性、互补性等关联关系。 经济活动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经济活动作为生产、交换

29、、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统一,其次为不同经济活动过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1、个体经济活动联系经济活动内在联系:指经济活动过程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环节之间的联系。 经济活动与活动要素间联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的经济活动,必然要求接近燃料、原料产地、市场和劳动技术密集区域,以节约经济活动成本,取得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活动与活动要素间的联系表现为接近相关要素所在地。 同类经济活动间联系:同类经济活动由于追求集聚和规模效应的需求,通常须加强同类经济活动联系。 不同经济活动类型间联系:指不同的经济活动之间由于存在互补、配套和协调等的关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经济联系方式。 2、产业

30、关联产业:从组织的角度描述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即指由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或是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国民经济的同质部分组成的集合体,其组织范围可以含盖国民经济的全部内容。 产业关联:实质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 3、区际联系区际联系:指不同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系统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 。区域要素禀赋的不同,必然导致区际经济活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带来区际商品交换和流通,空间上即表现为区际联系。区际经济联系主要包括:区际分工、区际贸易和区际要素流动。区际分工:在资源与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区域在经济交往过程

31、中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经济活动,这样就产生的区际分工。 区际分工是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区际贸易:是区际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区际贸易的加强即市场范围的扩大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经济活动的流通和交换环节在从一区范围扩展到多区域范围的外在表现。 区域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构成了区际贸易空间联系形成的基础,贸易的双方能在区际贸易中获利是区际贸易形成的动力。区际要素流动:只要存在区域系统的不平衡性,就会产生区际要素的流动,同时,个人或单个组织所能生产的产品

32、种类较少,但人们的需求却具有多样性。因此,区际劳动分工越发展,区际要素流动就越频繁,这种流动产生一种平衡机制,使得每种生产要素纯收益及区域收益趋于平衡状态。区际要素流动能产生组合效应区际要素流动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可以超越本地的市场,进一步以广大的区际市场为对象从事生产。 区际要素的流动,意味着竞争机制的引进,适度的竞争,利于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区际要素的流动,强化了各区的相对比较优势。 3.2 经济活动联系的方式按经济活动相互依托的方式产品或劳务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 价格联系 劳动就业联系 投资联系 用地联系 公共物品联系 按经济活动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单向联系:先行经济活动部门为后续

33、经济活动部门提供产品,在供其生产、直接消耗的同时,后续经济活动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经济活动部门的经济活动过程。双向联系:先行经济活动部门为后续经济活动部门提供产品,在供其生产、直接消耗的同时,后续经济活动部门的产品也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过程提供产品。多向联系:先行经济活动部门为后续经济活动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后续经济活动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经济活动通过一序列的产业链之后又返回相关部门经济活动过程。3.3 经济活动联系的实现途径人流:指经济活动区域之间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人流一般具有方向性特点,其一般由位势高的经济活动区域向经济活动

34、位势低的区域流动。 物流:经济活动间存在物质要素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直接外在表现形式。一般经济活动间存在供求关系时,它们之间即存在物流。物流的发生一般需要借助交通网络进行。信息流: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重要实现途径。 “流”实现的基本形式对流:是指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双向性。 传导:指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间的交易过程,这种过程的特点是它们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资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记帐程序来完成。 辐射:可理解为信息、政策、思想和技术的扩散,这种扩散过程一般是由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区域向较低经济活动区域的扩散。 3.4 经济活动联系发生的条件可转移性可转移性是经济活动间存在生产

35、、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方面的转移与传输的可能性。 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 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 经济活动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经济活动区域间的交通联系。 互补性是指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必须存在对原料、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它是人口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和前提,条件上的互补性构成经济关系上的相互依赖。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介入机会两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因为经济活动的互补性是多向的,亦即一个经济活动可以在某一个方面与多个经济活动同时存在互补性,它究竟与哪个经济活动实现这种互补性,取决于它

36、们之间的互补强度,强度越大则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及程度就越大。 第三章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1 区位条件的构成与影响1.1 概述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外,还有与一定位置相关的一定范围区域的含义,它更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与区域上的反映。区位条件:是指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1.2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指自然界中的各个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物等,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

37、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前提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与场所;提供不可缺少的水源;提供劳动对象。 (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的高度发展,能促使各个不同的地区实行生产地区专业化,是赢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 要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其中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就是主要条件之一 。(3)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在幅员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建立、发展多部门综合发展的地区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是发展多元化地区产业结构的自然前提。

38、 (4)是影响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农业布局上,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某些经济林木和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界限,更是深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 在工业布局上,原料消耗量大的部门往往受制于矿产原料地的地区分布。 在交通运输布局上,江、海水路运输业一般总是集中在江湖河海水面广阔的地区。铁路、公路等现代陆上交通线路的分布,在目前征服高程的筑路技术尚无显著突破的情况下,总是平原地区比山区稠密。 1.3 生产技术因素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等;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等。技术条件对经济

39、活动区位的影响(1)影响利用、改造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先一些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陆续被引进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提炼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拓宽了资源利用深度。(2)影响各国各地区经济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变生产力诸要素的地域结合状况,从而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地区经济的内部结构;技术进步还势必会引起生产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地区之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多以各种不同方式发展横向或纵向联系,形成多种多样的专业化与协作。 (3)影响经济活动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区位指向 科技进步使生产费用

40、、运输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比例发生变化;科技进步缩小了生产在实践和空间上的矛盾。新技术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将愈益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影响对自然优势的认识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在工业布局中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1.4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制约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资源,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市场、物价与流通渠道,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地理位置等。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经济活动的历史基础是指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和原有的经济活动格局

41、等。包括:各个产业部门、生产单位间相互联系、协作配套状况,供水、供电、交通与通讯联络等基础设施水平,居民生活基础服务设施(包括商业网点设置、教育、文娱、体育和医疗机构等),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职工的补给等因素。市场政策及行为条件市场需求的变动、消费水平和特点的增长和变化,都对产业布局有影响,往往会直接引起产业布局的变化。政策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正确的政策可以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而错误的政策则往往给产业布局带来灾难性后果。行为和心里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包括作为决策者的行为和心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和作为消费者行为、心理对产业布局的影响。2 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与规律2.1 区位条件的基本特

42、征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区位条件最终表现为一定的场所(位置),这种场所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二维地理空间中可以唯一地由一对XY坐标表示区位条件的相对性区位条件的优劣是相对区位主体而言的,由于不同区位主体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导致区位条件的不同 区位条件的系统性区位条件的系统性主要是由于区位条件组成的复杂性造成的。区位条件是由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和综合的特点;同时这些组成部分又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 区位条件的动态性区位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就某一具体区位而言,其自身条件伴随时间而变化;区位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区位条件的随时间变化;就

43、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的要求也是随时间变化的,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是随时间变化的。区位条件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区位条件是对一定场所(区位)的综合评价,它不仅与场所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有关,同时也受周围环境即其上层更大区域条件的影响,因此区位条件评价应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评价。2.2 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按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变化和更替的现象。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规律:道

44、库恰耶夫在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中指出, “由于地球离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转并呈球形,使地球的气候、植物和动物分布均按一定的严格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从而使地表分化为各个地理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导致自然综合体及其各组成成分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变化更替的规律。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 有的地学工作者称之为构造地质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包括全球规模的海陆对比性(海陆分异) 、全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和全大洋的海底自然区域分异。2.3 区位条件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区位条件作用距离衰

45、减规律: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低的现象。3 区位条件评价3.1 原则1、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同样的区位条件对不同的经济活动项目也有 不同的影响和作用。2、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 既要从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一般要求,对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同时要考虑经济活动的特征,对主导因素进行重点深入分析。3、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 在对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评价时,要抓住区位条件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地具体展开分析,全面把握和评定区位条件的总体特

46、征。4、运用发展的观点 影响、制约区位条件的各种因素本身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开发、利用诸条件的能力也是变化和发展的。5、运用开放的观点 区位条件受周围更大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它的上层系统发生联系。6、技术可能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理性论证 区位条件评价要综合考虑技术上的可能和经济上的合理性。3.2 评价内容1、分析区位条件的组成及其特征 区位条件是由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和评价区位条件应从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分析入手。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如面积大小)、质量(如土壤质量、地基承载力等)、空间(如空间形状)、时间(如区位相关条件的形成演变的过程)等

47、。2、分析影响经济活动的主导和次要因素 在进行经济活动区位条件评价时要分清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对主导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而次要因素则处在相对次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3、综合分析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有利与不利方面 只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既考虑有利因素又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区位条件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4、分析区位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一个地区的区位条件如何开发利用才最合理,通常可能有多种方式和方向选择。这就需要考虑设计多种不同的备选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5、除了要考虑开发利用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 反馈作用带来的不利后果3.3 评价过程1、确定评价目标 为经济活动个体寻找最适宜的地理区位,以使经济活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对经济活动系统的地理空间组织则除考虑个体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需求外,更重要是考虑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经济活动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优化作为其区位条件评价的主要目标2、拟定评价标准 在进行相关工作之前应首先拟定评价的标准体系,以利于对评价结果进行描述和应用3、划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