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是古代用以认识自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是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医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讲述元医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讲述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气、阴气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气、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学习要点学习要点1.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征。掌握气、阴阳、五行
2、的基本特征。2.熟悉气化与行气转化、五行的生克与乘侮关系;熟悉气化与行气转化、五行的生克与乘侮关系;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阴阳五形学说解释生理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阴阳五形学说解释生理现象、病理传变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象、病理传变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的五行分类等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的五行分类等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内容。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内容。元气论元气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目目录录第一节 元气论(一)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基本特征(三)气化和行气转化(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
3、过程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第一节 元气论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三)气化和行气转化(三)气化和行气转化(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气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元气元气,即,即原气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精气精气,也称之为,也称之为精精,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精极微的,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精极微的
4、精粹物质。精粹物质。(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三)气化和行气转化(三)气化和行气转化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化: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量变化: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量变变: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变变: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变第一节 元气论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二)说
5、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基本特征(三)阴阳属性的特点(一)阴阳相互对立(二)阴阳相互依存(三)阴阳相互消长(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基本特征(三)阴阳属性的特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
6、物或现象,或同,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阴阳要点: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状态变化着。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 者为阴。者为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兴奋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悔暗、有形、抑制(二)阴阳的基本特征(二)阴阳的基本特征(二)阴阳属性的特点(二)阴阳属性的特点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特定的事物或现象;阴阳是抽象的概
7、念,而不是指特定的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相互关联而又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基本条件。相互对立的基本条件。如:天阳与地阴,是对宇宙而言;男阳与女阴,是对性别而言;上阳与下阴,是对方位而言。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二)阴阳属性的特点(二)阴阳属性的特点2.阴阳的普遍性:一切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阴 阳在一定条件下(二)阴阳属性的特点(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8、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是绝对不变的。(1)阴阳的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阴阳的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平旦平旦夜半夜半中午中午傍晚傍晚昼-阳夜-阴后半夜 前半夜前半夜 上午 下午下午(二)阴阳属性的特点(二)阴阳属性的特点(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阴阳的无限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相互对立(二)阴阳
9、相互依存(三)阴阳相互消长(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相互对立(一)阴阳相互对立1.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矛盾 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阴阳相互对立(一)阴阳相互对立2.阴阳相互制约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彼此间具有相互斗争、掣肘、牵制、约束阴阳彼此间具有相互斗争、掣肘、牵制、约束的制约关系,并通过这种制约维持的制约关系,并通过这种制约维持“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的状态。的状态。如:秋冬阴冷气升-以制约夏季阳热。春季温阳气升-制约冬季之阴寒。燥热-阳盛-心烦易怒 上
10、火 中暑-耗阴。过冷-气血不畅-风湿、心梗-伤阳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血管血液(阴血)-当归推动力(阳气)-人参(二)阴阳相互依存(二)阴阳相互依存互根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存。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存。互用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消消消减、减弱消减、减弱 长长增加、强盛增加、强盛 消长消长制约制约动态平衡动态平衡 1.1.阴阳的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阴阳的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2.2.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气能生血、气虚日久而血虚)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气能生血、气虚日久而血虚)3
11、.3.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三)阴阳相互消长(三)阴阳相互消长 平衡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度、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度、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四)阴阳相互转化(四)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热,热极生热,热极生阳,重阳必阳,重阳必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
12、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阳 表表左左 上上腰背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气气功功能能 阴阴 里里右右下下胸胸腹腹五五脏脏肝肝脾脾肾肾血血物物质质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饮食水谷 气血精津 全身(阴)(阳阴)(阴平阳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阳气)化生(阳气)运送(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阳离决,精气乃绝。”(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
13、亢奋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病理状态。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二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阴阳阳失失衡衡阴盛则寒阴阳偏盛实寒证恶寒 肉桂阳盛则热实热证身热 石膏阴虚则内热阴阳偏衰虚热证低热 麦冬阳虚则外寒虚寒证畏寒 鹿茸 阴不制阳阳不制阴(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
14、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诊诊断断患者患者患者患者阳证阳证阳证阳证阴证阴证阴证阴证望:望:望:望:鲜明鲜明鲜明鲜明 晦暗晦暗晦暗晦暗 舌红苔黄舌红苔黄舌红苔黄舌红苔黄舌淡苔白舌淡苔白舌淡苔白舌淡苔白闻:闻:闻:闻:声高气粗声高气粗声高气粗声高气粗 音低微音低微音低微音低微 问:问:问:问:热、动、烦燥热、动、烦燥热、动、烦燥热、动、烦燥 寒、静寒、静寒、静寒、静 、无力、无力、无力、无力 切:切:切:切:数、浮、洪数、浮、洪数、浮、洪数、浮、洪 迟、沉、细迟、沉、细迟、沉、细迟、沉、细辩证辩证辩证辩证:(疾病证候):(疾病证候):(疾病证候):(疾病证候)表、热
15、、实表、热、实表、热、实表、热、实 里、寒、虚里、寒、虚里、寒、虚里、寒、虚治疗: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调阴阳调阴阳(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阴(阳)实阴(阳)实证证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实则泻之)返目录阴阳偏盛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实寒证恶寒 寒者热之(热药)干姜肉桂 实热证身热 热者寒之(寒药)石膏黄连(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阳)虚证阴(阳)虚证补其不足(虚则补之)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阳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虚热证低热 补阴(凉药)麦冬枸杞 梨虚寒证畏寒 补阳(热药)鹿茸人参大枣气血不足调补气血当归2.归纳药物性
16、能归纳药物性能阳: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证。姜 羊狗肉 桂圆阴: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绿豆 梨 藕 绿茶 黄连 寒药-治热证 附子 热药-治寒证(1)四气:四气:药分寒、热、温、凉四性。药分寒、热、温、凉四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五味:)五味: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阳:辛.甘(发散 温补)治寒证、阳虚 阴:酸.苦.咸 (敛 清 泻下 软坚)治热证、阴虚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味子酸,黄连苦,石决明 鲍鱼 芒硝 水蛭咸(五)指导疾病的预防(五)指导疾病的预防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特性(二)事物的五行归属(三)五行的
17、生克乘侮关系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五”:指:指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五种基本物质要素。“行行”: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五行五行”:是指:是指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火土金木水(
18、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征、归类方法及生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征、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说理工具,属中国古代的唯物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说理工具,属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论和辩证法范畴。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特性(二)事物的五行归属(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温热、
19、升腾(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土爰稼穑土爰稼穑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生化(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金曰从革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沉降、肃杀、收敛(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水曰润下寒凉、滋润、闭藏寒凉、滋润、闭藏(二)事物的五行归属(二)事物的五行归属自自 然然 界界五五行行人人 体体五五味味 五五色色 五五化化 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五五官官形形体体情情志志五五声声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哭哭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笑笑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歌歌辛辛白白收
20、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哭哭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呻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1.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火克金,金克木。(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2.五行制化五行制化生中有制: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能克火;水生木,木生火,水能克火;制中有生: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3
21、.五行相乘相侮五行相乘相侮相乘:相克太过相乘:相克太过 木乘土木乘土相侮:反向克制相侮:反向克制 土侮木土侮木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 相互关系(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2.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的内在联系。如:肝属于木,其禀性也喜条达如:肝属于木,其禀性也喜条达 木克土,肝对脾的功能有影响木克土,肝
22、对脾的功能有影响(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如:肾病及肝)母病及子,如:肾病及肝(2)子病及母,如:肝病及肾)子病及母,如:肝病及肾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如:肝木乘土)相乘,如:肝木乘土(2)相侮,如:木火刑金)相侮,如:木火刑金(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2.确定治则与治法确定治则与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滋水涵木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