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15.01KB ,
资源ID:4286176      下载积分:7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2861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资料之知识点总结.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资料之知识点总结.doc

1、历史复习必修1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 夏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神权特色)2.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中央:相、卿士政务 地方:侯、伯方国首领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 实行 : 周武王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3.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4.内容:P6天子与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6.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7.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三、宗法制(P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2、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背景)1.春秋: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 战国:各国变法,秦商鞅变法2.前221年,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 至高无上的皇权(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确定皇帝名号。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

3、员,由皇帝任免;皇帝调动军队,以虎符为凭据。(2)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皇位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1)三公诸卿 皇帝(权力中心)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诸卿(2) 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辅政)。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上传下达及监察)次于丞相。)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地位与丞相一样。诸卿:承相下设诸卿,分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3)关系: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3 郡县制全面推行:(1)春秋战国设郡县,秦始皇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郡守),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令/长),

4、郡守、县令(长)由皇帝直接任命。(2)作用:实现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统一。4秦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汉高祖: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1)措施:悉收地方之权 军事:收兵权,加强中央禁军;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5、;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与中央关系:行省长官由经济军事大权,但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2)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武帝削弱相权2魏晋至隋唐: 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

6、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3)唐朝:完善结构、职能及流程 皇帝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3)三省关系: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监督。(4)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代基本沿袭。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独尊。确立并完善中央机构管理体制。3宋朝: 分割、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4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 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唐宋元:科举制(1)隋:确立 (

7、2)唐宋元:继承完善 (3)评价:是封建选官制度的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权于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1)原因:直接、根本 (2)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创立(1)太祖:殿阁大学士,很少参决政事(2)成祖:内阁,开始参与决策(3)中叶以后:票拟权3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废除行省制,地方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2. 康熙:南书房3. 雍正

8、:军机处的设置(1)军机处特点:简、速、密(2)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集权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 奠定基础:梭伦改革 P23 2.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P23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1)黄金时代: B.C5C,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表现: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常设权力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抽签选出);最高司法监察机构:陪审法庭(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公职津贴(作用: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观剧津贴

9、”(3)作用: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民主基础;民主制度下促进雅典文化取得辉煌成就。(4)实质: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基础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5)局限性:妇女、外邦人、奴隶无民主。四、民主制衰落:小国寡民,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罗马共和国时期,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法律条文化较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评价: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但保留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标志:第一部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二、发展: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万民法三、完成:东罗马帝国时期民法大全1.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编纂。将历代罗马法进一步

10、系统化、法典化。2.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四、罗马法的作用(1)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保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利益(2)对罗马: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皇帝和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固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3)对世界: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原则和制度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司法的法律源头;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1、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2、历史条件:长

11、期的议会传统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二、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1)内容: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司法,军权等权力。(2)意义: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注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体。2、责任制内阁制的形成(1)开始形成:1721年(2)特点: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3. 君主立宪制的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

12、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3)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邦联作为松散联盟,造成国家权力的微弱及各州权力的过大,使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二

13、、1787年宪法的颁布1.内容:国会掌立法权;总统掌行政权(选民间接选出);法院掌司法权2.体现原则:分权与制衡;目的是防止专制。3.美国政体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4.评价:性质: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积极性: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一定民主,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建立联邦制,原则为联邦宪法权力至上,联邦政府权力至上。同时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既维护国家统一,又调动地方积极性,巩固了独立战争的革命成果。 局限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民主有阶级局限性。A.没有规定人民群众权益;B.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C.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烙印。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

14、.最终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共和党2.两党对峙交替执政,在国会中激烈角逐,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它们的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2.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3.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 行政权: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2) 立法权:议会(参议院和众议院)2.宪法意义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5、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一、 鸦片战争(18401842)1. 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期,国力强盛 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期,危机四伏(2)鸦片走私: 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 影响:白银外流、摧残身心威胁统治(3)禁烟运动: 林则徐 虎门销烟 1839(4)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市场、原料)直接原因:禁烟运动2. 过程第一阶段:广东(1840.6)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第二阶段:香港岛(1841初)镇江(海龄)等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南京(1842.8),清政府求和3.结果: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6、1842年)(1)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体现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P51)(2)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2. 过程(1)第一阶段(18561858),签定天津条约P52 (2)第二阶段(18591860),火烧圆明园,签定北京条约P533.影响: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第12课甲午中日战

17、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原因(1)根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对外扩张,侵华野心蓄谋已久(2)直接: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2. 战争经过:丰岛海战(1894)开始;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马关条约1895年(1)内容:割地 赔款 四口通商 投资设厂(P59)(2)影响: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赔款: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政治贷款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四口通商: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到长江流域(内陆)投资设厂:拓展列强资本输出途径,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刺激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二、

18、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背景:义和团运动(1)原因:甲午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口号: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盲目排外(3)性质:农民反帝爱国斗争(4)过程: 清招抚京津高潮(1900)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天津 廊坊 北京; 义和团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3.辛丑条约(1901) (1)内容:赔款 使馆界 拆炮、驻兵 严惩反抗 外务部(P60)(2)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61第13课辛亥革命一、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2.客观推动: 清末“新政”、“宪政”3.革命的酝酿(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2)由兴中会到同

19、盟会的创立 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 孙中山(总理)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恢复中华。民报 发刊词(机关刊物)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意义: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3)发动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二、革命过程1. 导火线:保路运动2. 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911.10.10 )3. 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首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年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规定国家政体为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责任内阁制)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

20、民主宪法。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5 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2)局限性:失败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失败表现:未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封半殖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结论: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919年5月)1.背景:(1)国内:经济

21、基础: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政治:北洋军阀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2)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道路。(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历史意义: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领导者。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的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二、中共的诞生1.背景(条件):经济、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2、。组织干部基础: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成立,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领导。国际帮助:共产国际的帮助。2.诞生:中共一大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内容:党纲: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工作;中央机构(中央局)及领导人。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 国共合作的条件和实现(1)合作条件 必要性:中共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敌人力量强大,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可能性:国民党救亡图存的革命传统(2)合作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年)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共产

23、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3)意义:国共合作后,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标志: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2)原因 主观: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927.8.1)1.背景:中共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意义:南昌起义标志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内容:A.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

24、治的总方针;C.决定秋收起义。意义:为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前进方向。2.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秋) 毛泽东领导进攻长沙失败,转战山区。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4.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开展土地革命(定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作用: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5.根据地的巩固扩大:1930年,十几块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6.两大对峙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江西瑞金主席毛泽东)(性质: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

25、众的民主政权)VS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蒋介石)三、红军长征1. 原因:(1)根本:博古、李德等“左”倾错误(2)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 开始 1934.10, 中央红军(红一)3. 转折:遵义会议(1935.1) 内容、意义 P724. 胜利: (1)吴起镇,1935.10 ,中央陕北 (2)会宁,1936.10,红一、二、四5.意义 P7273第16课 抗日战争(19371945)一、全民族的抗战1.背景:随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2.爆发:卢沟桥事变 1937.7.7 标志:日本全面侵华,也是全民族抗战开始3.过程:抗日

26、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2)中共敌后战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游击战、百团大战(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会战)(3)国外战场:远征军赴缅作战二、日军的暴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六周 人数:超过30万人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三、抗战的胜利1.时间:1945.8.152.历史意义(1)国内: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完全胜利,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17课解放

27、战争一、背景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2)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2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3. 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重庆二、解放战争1. 爆发 1946.6 中原2战略防御:(1946.61947.6) 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3战略反攻:(1947.61948年秋) 晋冀鲁豫解放军(刘邓)挺进大别山4.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5. 北平谈判:1949年,国民党假和谈,国内和平协定,南京拒签6. 渡江战役:1949.47.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4月23

28、日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共产党宣言(1)根本原因:19 世纪,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2)宣言发表:1848,英国伦敦,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大会

29、纲领(3)内容:第一次较完整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二、巴黎公社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对敌投降、对人民镇压的反动政策。2. 巴黎公杜的成立(1871年3月28日)3. 巴黎公杜的措施 P86(1)政权建设 (2)社会经济:4. 巴黎公社的失败:1871年5月失败原因:(1)主观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接管法兰西银

30、行,使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无产阶级孤军奋战(2)客观:反动力量强大(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足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5. 巴黎公社的意义 P87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1)背景: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2)革命进程二月革命:1917年3月,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彼

31、得格勒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革命胜利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A.列宁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宣布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B.颁布和平法令:宣布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废除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标志: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补:俄国发展历程:沙俄,苏俄,苏联,独联体,俄罗斯联邦。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国内: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为俄国发展开辟新路。(3)国际:打破

32、了资本主义制度统一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推动民族解放运动。(4)思想: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结束了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低潮期,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新政协)的召开召开:1949年9月 ,北平,代表:社会各阶层内容: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政体: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

33、主义国家。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性质: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性质变化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其中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新阶段: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台中华人

34、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大是最高权利机关。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全国人民政协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纲领宪法)(2)意义: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标志中国政治制度进步民主化。3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背景:我国历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2)建立和完善: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4年宪法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之成为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3)识图五大民族自治区。(4)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35、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2)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3)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2.文革期间民主法制的破坏(1) 公民基本权利遭到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停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 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的历史条件(1)“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36、。(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2. 立法工作的全面展开与法律体系的形成(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日趋制度化、法律化的民主政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 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 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

37、治制度。4.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l.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的胜利回归(1997.7.1)(1)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2)中英谈判: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香港胜利回归的意义: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成功的范例。2.澳门的胜利回归(1)中葡谈判:签定中葡联合声明 (2)澳门的回归:

38、1999.12.20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结束: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与大陆探亲、经济文化交流。 2.1990年海基、海协两会建立 3.“九二共识” 4.2005年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第一次提出:中印 1953年 周恩来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完善:中印、中缅 1954年 周恩来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39、处。3.特点: 包容性、开放性4.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原则,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二、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 1954年,瑞士日内瓦, 中苏美英法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领导人:周恩来 意义:中国在恢复印支和平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万隆会议: 1955年,印尼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领导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意义:保证了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会后有更多的国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0、1.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3.意义(1)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1)原因: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改善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共同要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需要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2).经过:“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正式结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中日建

41、交:1972年原因:中美关系缓和(关键)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利益(根本原因)3.70年代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意义:打破外交僵局,外交出现新局面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10,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3)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特点:中国起主导作用。意义:加强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重要作用。第八单元 当今

4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冷战”形成的背景1.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条件: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 西欧日本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苏联均势局面形成。(2)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3)作用: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和基础。(4)评价 积极:维护和平、清除法西斯、恢复发展经济 消极:大国强权2.两极格局: 美苏对峙,冷战(1)原因: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因为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苏成为美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2)美苏对峙,美对苏采取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1946)(

43、3)冷战开始 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富尔敦) 开始标志:1947,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借口:援助希、土 内容:“遏制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 实质:宣告美国的全球扩张, 冷战开始(4)冷战概念: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二、美苏冷战1. 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1) 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 (2)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 背景、目的、实施、结果 (3)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目的、成立、实质、影响2. 苏联措施:(1)政治: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2)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44、(1949)(3)军事:华沙条约组织(1955)影响: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1)德国分裂:1948,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英法币制改革)1949,德国分裂 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修筑)(2)朝鲜分裂:(3)古巴导弹危机 1962(4)局部热战: 侵朝战争(19501953) 侵越战争(19611973)2.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 走向联合的欧洲(联系必修二书107页)(1)原因:可能性:西欧各国相似的文化传统人们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必

45、要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自强)(经济需要根本原因)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自保)(2)联合过程:50年代,法、西德等六国(无英), 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三个共同体欧共体,实质:经济实体。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政策,加强政治联合)1992,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欧洲经济货币、政治联盟。1993,成立欧盟性质:经济政治实体 1999,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经历多次扩大。(3)性质:欧洲一体化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4)特点: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5)影响: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国际格局:动摇了美国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