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u人际关系的概念u人际关系的发展u人际关系的理论u人际关系的测量u人及沟通及其改善u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3内内 容容u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u第二节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u第三节人际沟通u第四节人际吸引4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u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关系的特性)u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5二、人际关系的特征(一)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们在
2、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二)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6u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心理距离越接近。u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分为亲密性情感,促进彼此心理相容;分离性情感,促使彼此疏远、排斥。u行为成分: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谈举止、角色定位、仪表风度等。行为成分越相似,越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7(三)积极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且建立后,也要通过不断的交往
3、加以巩固和发展。8三、人际关系的分类依据 媒介 固定程度 维度 外部表现影响程度类别血缘趣缘业缘地缘固定非固定纵向横向外露形内涵型伪装型利害非利害9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亲密无间形同路人10莱 文 格 和 斯 诺 克(G.Levinger&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描述。11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零接触单相接触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低高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12交往之前,彼此未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双方处于零接触状态一方开始注意对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交往才开始,但没有情感的卷入表
4、面接触才是人及沟通的真正开始,此时仍未有共同的心理领域13轻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少,双方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中度卷入: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心理世界有大部分重合深度卷入:双方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心理世界高度重合 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双方的心理世界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彼此都有自己隐私的部分1415(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奥 尔 特 曼 和 泰 勒(L.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参考指标,将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定向定向情感探索情感探索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稳定交往稳定交往通过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程度如何,可以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深度
5、如何,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程度,因为自我暴露程度越高说明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高。16u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注意: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是自发的或非理性的。当对象的某些特质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我的眼里只有你。抉择:是理性的。例如,选择恋人:外貌、价值观、兴趣、爱好、品格等。17时间跨度: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快就完成。有经常的接触机会但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才能完成。初步沟通:在选定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之建立联系,希望对对方有个初步了解,同
6、时,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18u情感探索阶段目的是为了探讨彼此的共同情感领域。随着共同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增加。但话题仍未涉及对方隐秘性领域或隐私敏感区。尽管这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都遵守交往规则,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即使分手也无关紧要。19u情感交流阶段这一阶段,双方的话题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双方关系的性质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双方的安全感已经确立,如果在这一阶段关系发生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本阶段,人们会相互提出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20u稳定
7、交往阶段心理上的共同领域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为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隐秘性的个人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感情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21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u学派理论n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自我防御理论、无意识理论、基本焦虑学说n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n人本主义:需要和动机u国外专家理论n人际交往:符号相互作用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22u国外专家理论n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n人际特质理论:群体中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u中国专家理论n费孝通:差序格局
8、论n杨国枢:社会取向论n何友晖:关系取向论n彭泗清:示范与回应模式论23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兹(1958)提出,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有些人表现明显,有些人表现不明显。人际关系模式大致通过三种人际需要来加以解释。u包容的需要u控制的需要u情感的需要24(一)包容的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相容,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u满足:沟通、包容、相属等肯定性行为特征。u未满足:孤立、退缩、排斥、忽视等否定性行为特征。25个体成长中,如果包容的需要长期没得到满足,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的或超社会的行为。u低社会行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主动参加社
9、交性活动。行为特点:内向、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加入团体等。u超社会行为:外向,主动与别人交往接触,行为具有表现性,例如大声说话,吸引他人的注意等。26u满足:使用权力、权威、影响、支配、领导等行为特征;u未满足: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配等行为特征。(二)控制的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控制行为可以归结为人们之间进行决策的过程。27u拒绝型:倾向于谦逊、服从,在与他人交往时拒绝权力和责任。u独裁型:喜欢支配、控制他人,喜欢最高的权力地位。u民主型:是理想的类型,能顺利地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情况适当地确
10、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能够顺从上级,又能自己掌权。可分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三种28控制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完全控制孩子,独揽大权,支配孩子的一切行为或样样包办,孩子就有可能形成拒绝型或独裁型的行为特征。(三)情感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29如果父母与儿童在情感上不能建立亲密的联系,就有可能导致低个人行为或超个人行为。u满足:喜爱、亲密、同情、友好、热心等行为特征。u未满足:憎恨、厌恶、反感、冷淡等行为特征。30理想的情感行为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
11、价,有良好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u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人尽管表面上表现得很好,但却与人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并希望别人对他也这样。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于他担心自己能否引起别人的好感,以能否博得他人的喜欢。u超个人行为:希望与别人建立亲密联系,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和主动。31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型被动型包容需要主动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期待他人吸纳,往往退缩、孤独控制需要控制他人、运用权力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情感需要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和亲密对他人冷淡,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行为表现需要性质32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号、意义的作用的
12、社会生活理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作用。33u两类符号具体的自然的符号:声音、光源、颜色、动态、姿势、表情等。抽象的人为的符号:语言、文字、图案、文化等。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解释交往中信息的含义记忆语言中包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交往的外在载体。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刺激都称为符号。34布鲁莫指出,在非符号的相互作用中,人们彼此直接对姿式或动
13、作起反应,在符号的相互作用中,他们解释这些姿式或动作或言语,并根据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意义进行活动。该理论基于3个基本假设:人们是依据事物对他们的意义处理事物的。事物指社会客体,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社会客体的意义来自于社会相互作用,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可以被掌握,也可以通过解释而改变。35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决定于3个变量:个性结构、角色和参照群体。个性结构包括3个成分,即I、me和self。I是主动的我;me是规范的我,他人所见的我;self是自我。主动的我是冲动性的、创造性的,是变化的源泉。规范的我是社会的我。自我是主动的我和社会的我的相互作用。个性发展的源泉在于主动
14、的创造性,社会变化的原因在于个性。36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区别。超我规范我的作用自我的作用研究重点弗洛伊德压制本我本我和超我之间斗争的战场个性的内部紧张性、冲突性符号作用理论指导行为,以达到有效的社会相互作用合作的领域个人与他人顺利合作过程所特有的个性状态和行为37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们为了顺利地实现交往和沟通,必须有能力在想象中扮演他人角色,即所谓角色采择。这就是说,要能处于交往对方的地位上,像对待客体那样对待自己,要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和行动的意义,想象出他人如何感知这些言语和行动。符号相互作用论还认为,为了顺利地实现群体内的相互作用,个人还必须了解群体多数成员对他的态度。群体中
15、个体的行为是该个体接受他人对他的态度的结果。38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将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倾向。39四、社会交换论u思想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u特点: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主要与霍
16、曼斯(G.C.Homans,1958)的研究工作有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40解释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刺激做出的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41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42
17、5.攻击赞同命题:若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意料不到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若某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43u个体的过去经验。在类似的行动中,个体总是以过去采取这一行动时的代价与酬赏、投资与利润的成功经验去衡量过去和将来的行动,并随着投资的增加而提高标准。如果在现在或将来的行动中获得的酬赏利润与过去相比都下降了,则个体会感到不公平。霍斯曼认为,作为行动者,总是以下面两条标准
18、来看待交换中的公平分配原则的。44在长时间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总是付出多于回报,那么这种交往就难以进行下去。没有人会自愿地、长久地进行“赔本”交换。u个体认同的比较群体。人们在交换评价自己的酬赏、利润时,总是与类似的人比较,如果别人的付出与回报跟我们相差不多,我们就会觉得比较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与自己周围的人进行比较。45五、三位一体理论翟学伟认为,真实的中国人人际关系是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情(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是这一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原则和规范;人缘是对这一模式的设定,将人与人的一切关系
19、都限定在一种表示最终的本原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框架中。翟学伟还指出,天命观、家族主义和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是中国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文化思想。46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天命论思想。老百姓一般坚信有一种强大力量可以操纵人的行为、奖惩善恶、安排人生。家庭是构成不同人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更是中国人人生哲学的现实基点。中国的家族制度经历了从家庭向宗族、村落发展的趋向,最后导致中国人在纵向上对共同祖宗和家谱的认同,在横向上对各种亲属关系的重视。在儒家看来,只要能理解3种家庭成员关系,就能将其扩展到所有人际关系中去。其中,父子代表一切纵向关系,兄弟代表横向关系,夫妻意味着两性关系。
20、47七、人际关系的测量u社会测量法 又称社交测量法,是由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于1934年最先创造的。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48如果一个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对另一人作出肯定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有高度的接纳性。如果肯定的选择是相互的,那么接纳也是相互的,双方的心理距离也小,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对另一人做出否定的、拒绝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是高度排斥的。如果否定的选
21、择是相互的,那么排斥也是相互的,双方的心理距离也大。这种心理距离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学上的人际关系。49u测量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让被测量者回答,然后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u所提问题个人品质特征: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道德水平笼统的判断:假若改选,你认为谁当班长更为合适?人际关系状况:你目前同哪些人关系最好?期望倾向:你希望哪些人成为你的朋友?50行列表格法12345678总分1+22+23+-14+15+-16-17+28+-+1总分25310-301评价者被评者51人际关系图52对社会测量法的评价u优点:可以很快发现团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u缺点:不能揭示评价者的选择动机;只
22、反映出外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团体内部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结构还无法反映;数据易受被试主管因素影响。53参照测量法u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了解个人的选择动机,假如直接询问人,则很难得到真实答案。动机是人际关系选择的心理机制,被人们喜欢的人,不一定就是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通过参照测量法,可以了解群体内的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权威人物,把群体内部潜藏的参照群体揭示出来。参照测量法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54实施步骤1.制作卡片2.进行互评3.汇总评价4.选看评价5.分析研究实验解释通常,人们会选择看他们心目中最有威信、最有见解、最受尊敬的人对自己作出的评价。通过提
23、名,可以了解到群体中最具威信、最受人尊重与信赖的人。处于群体中心位置的人,他们有见解,得到大家的尊重,是群体潜在的权威,多数人都想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评价。那些被大家广泛提名的人,在群体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并55对参照测量法的评价u优点:隐藏了测量的真实目的,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自己的真正动机,从而获得可靠的结果。u缺点:当群体人数较多时,较为费时;组织过程较为麻烦。56第三节人际沟通u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一、人际沟通概述57u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4、,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58人际沟通的作用u使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哪些情况有利的,哪些不利,及时调节我们的行动,适应环境;u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水平u有助于心理健康,形成良好个性缺乏沟通,儿童的智力、语言、社交能力发展将受到影响;老年人则会感到孤独、惆怅和空虚,导致智力急剧下降,影响身心健康。59二、沟通的过程1.信息源2.信息3.通道4.信息接受者5.反馈6.障碍7.背景(情境)沟通的要素三、沟通的类型与模式沟通的类型1.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2.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3.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4.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5.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6.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群体:小群体、公众、组织60小群体沟
25、通的模式环式传递u无核心成员,成员间只有横向联系u优点:成员间地位平等,易调动积极性u解决问题速度慢,正确性差,不能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61u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方传递,非中心成员间无横向联系u优点:信息传递速度快,便于发挥领导者作用u缺点:不利于发挥成员之间的积极性,群体士气低落轮式传递62u信息只能依次传递,信息上下传递都以单线形式u优点:信息传递速度快,正确性高u缺点:成员间缺乏相互交流,群体积极性差链式传递63u先是成员之间一对一的联系,然后有的成员出现多个双向联系u优点:速度快,效率高u缺点: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Y式传递64全通道传递u每个成员间都有联系,彼此平等交往
26、,无中心人物u优点:成员间可以进行充分交流,容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成员满意度高u缺点:不能发挥领导者作用,信息传递易受干扰,效率低65四、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1.对自己的沟通状况要有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进行评价;对自己的沟通体验要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评价。2.提高沟通的准确性3.主动运用身体语言4.注意沟通情境的同一性5.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6.通过训练来提高沟通技能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66第四节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理论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一)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关系
27、中回报与代价的评价与体验。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物质的或精神的),如同生意场上人人都希望一本万利一样。67一个人能提供的社会回报越多,我们就越喜欢他。如果在交往过程中,一方的回报总是大大超过其付出,这种关系将不会长久维持,因为对方同样也在进行汇报与代价的评估,当他觉得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时,就会终止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所以,人们希望在交往中自己的代价和报酬保持平衡,投入与产出相符。同时也是以此来衡量人际吸引力的大小。68现实生活中,如果交往的代价与报酬是相等的,或是觉得有所收获,那么交往的另一方对他来说就具有吸引力,就愿意继续交往下去,反之,对他而言,就会失去交往的欲望和动机,人
28、际吸引力就不存在了。人们对回报与代价的评估是非常主观的,受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有时候心理上的满足更是人们所期待的。69(二)相互作用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交往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当一个人对对方表示友好、热情等积极的交往方式时,如果对方也给予相应的积极反馈,则他们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认为双方都有吸引力。相互尊重、喜爱、称赞、报答等。相反,如果一方冷漠、回报另一方,关系就会受到损害。70(三)得失理论人际吸引中的得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来的。他经过研究后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得更吸引人、讨人喜欢。
29、我们对这样的人的喜欢程度会比我们喜欢那些一直说好话的人来得多些。这种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71因为,得知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由坏变好并最终得到接纳,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所得”,因此也更具吸引力。我们更容易相信这种态度的转变是真诚的。人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开始讲好话而随后将坏话的人,因为,人们举得在此过程中“有所失”。由此,可以看出,得失理论强调,在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自己是否喜欢那个人的态度。72(四)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交往的结果可以通过反馈来强化下一步的交往行为。如果交往行为带来的结果是奖励,如表扬、称赞、报答等,就会引起对方
30、喜爱,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人们在进一步交往中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双方的人际吸引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73相反,如果交往行为带来的结果是惩罚、批评、讽刺、嘲笑、谩骂等,就会引起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这种负强化是人们丧失了进一步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际吸引也就变得无影无踪。74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u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越有才华、能力,他就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也就越有吸引力。n当我们周围都是才华出众的人,别人会认为我们也非等闲之辈,这是一种“光环效应”。n跟具有才华的人交往,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经验,可以少犯错误。(一)个人
31、特质才华75当一个人的才华与我们相差很大,让我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就会促使我们敬而远之,因为这种差距会造成一种压力,而且与这些人的交往总是衬托出我们自己的无能和低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群体中,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喜欢的人。76犯错误效应人们喜欢有才华的人是有一定的限度,在可接受的限度内,越有才华就越有吸引力,人们就越喜欢。案例某家居公司一职员,能力非凡,工作一丝不苟,为公司赢得了很多的客户,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同事们都称他为“机器”,他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老板与人聊天时也说他是“机器”,他困惑了。他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都那样对待他
32、。于是,苦闷的他独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77第二天,当他睡醒时,却发现自己一直睡在公司橱窗里的沙发上,路过的人们都在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他。他以为老板会因此而责怪他,同事会瞧不起他,他甚至做好了辞职的准备。然而,老板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同事们也从此开始对他笑脸相迎。他不知道,他的无心之过反倒帮助了他,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机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78心理学家阿龙森等人的实验证实了上述效应的正确性。实验让被试评价对以下四种人的喜爱程度:1.才能出众会犯错误
33、的人;2.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3.才能平庸犯了错误的人;4.才能平庸未犯错误的人。一二四三79对于这种现象,一种解释是一个能力非凡的人给人的感觉是不安全的、不真实的,人们对于这样的形象不是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而是持有距离的敬而远之或敬而仰之。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神圣的、神秘的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中国杂技团在国外演出也曾经出过错,然而,当地的观众并没有因为演员的一时失误而冷嘲热讽,前去观看演出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因为,人们通过杂技演员的失误了解到,他们那些惊险的动作是真的。真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80另一种解释认为:人类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因此,当一个人的能力过强,过于突出自己,强到足以使
34、他人感到了卑微、无能和价值受损,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人首先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去选择一个总是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相反,一个犯小错误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81u“犯错误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u“犯错误效应”的产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外貌u爱美之心人皆有之u美貌的光环效应u儿童对外貌的吸引力也有反应82罗玉凤王熙凤83李健仁扮演的如花李玉刚扮演的虞姬84品质人们总是愿意与具有优良品质的人进行交往。与这种人交往是人们具有安全感,同时可以得到适当甚至很好的回报。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人
35、的吸引力是持久、稳定和深刻的。85(二)相似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你了解到对方的观点与你的观点越接近,你就越喜欢这个人。对此,阿伦森解释为: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的证实,使我们产生一种“我们是正确的”感觉,这是一种酬赏,因此,我们喜欢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86相反,如果某人在某个观点上与我们不一致,就会在交往中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氛围,此时,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对方个性不好,而不是认为自己有可能错了。相似性还表现在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内部倾向性方面和年龄、性别、学历、经历、阶层、民族、宗教、行业等外部倾向性方面。87(三)互补性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36、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会增加,在恋爱和婚姻中尤为明显。依赖性强的人会喜欢照顾别人的人;害羞的人喜欢外向且好交际的人;健谈的人会迷上相对安静的倾听者。婚姻家庭中:水火相容(气质)、男耕女织(能力)、刚柔相济(性格)。88互补性成立的条件必须建立在双方相同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上,因为,只有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存在一致性,才会导致真正的吸引,只有这样,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才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89(四)熟悉性与见面次数少的人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喜欢见面次数多的人。曝光效应某个人经常出现在眼前,就会增加人们对他的喜欢程度。曝光效应的条件:一开始对
37、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见得越多才越喜欢,如果一开始就讨厌对方,那么见得越多也就越讨厌。90Bornstein用进化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人类经常以小心的方式去应付不熟悉的物体或情境,而这种针对不熟悉情境的谨慎又加强了生物适应性。通过与这些环境不停地相互作用,给人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事物逐渐为人们所适应,也就变得熟悉与安全了。随着戒心的解除和舒适性的上升,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91三、亲密关系与爱情(一)亲密关系茫茫人海中,当我们碰到情投意合的人时,我们会期望着与他或她成为知心朋友甚至爱人,希望获得长久的亲密关系。亲密的朋友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在亲密交往中,我们会得到对方的接纳和
38、喜欢,体会到人世间的安全与温暖,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反之,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排斥与拒绝,则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与不安全感,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心理的异常。92亲密关系的特征u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u共同活动,双方交往频繁,喜欢经常待在一起;u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u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共享;u亲密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暴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u承诺。双方对关系的投入与承担是关系延续的主要因素,双方都会表现出自己是可靠的、负责的、可信任的。93(二)
39、爱情爱情是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爱情是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是主动的情感,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他认为人类的爱情包含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94爱情三角理论由斯滕伯格通过实验提出,认为爱情具有三个基本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u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结合等体验的情感,可以看作是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u激情: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即爱情关系中其他有关现象的一种驱力。u承诺:一是指在短期内一个人作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二是指长时期内那些为了维持爱情关系而作出的承诺或担保。95友情 初恋,第一次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
40、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情感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在意过程不在意结果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激情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爱情就缺少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歇;承诺是爱情安全气囊,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多了几分危险,时刻有崩溃的可能 96罗密欧朱丽叶效应u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人们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当自由受到限制时,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
41、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97当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时,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98u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的、有意的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多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99u敏感性训练法又称为T小组法,简称ST(Sensitivitytraining)法。u敏感性训练要求学员在小组中就参加者的个人感情、态度及行为进行坦率、公正的讨论,相互交流对各自行为的看法,并
42、说明引起的情绪反应。目的是要提高学员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洞察力,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感受与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学习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发展和提高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群体活动中采取建设性的行为。100u敏感性训练法适用于组织发展训练;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中青年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训练;新进人员的集体组织训练;外派人员的异国文化训练等。u敏感性训练法常采用集体住宿训练、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活动方式,内容可包括问题讨论、案例研究等。讨论中,每个学员充分暴露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并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对自己行为的真实反馈,承受以他人的方式给自己提意见,同时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从而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