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总第240期/2023/7/教学互动“非遗进校园”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活化实践以“万物皆可染”教学设计为例何彦莹(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6)摘要:在“非遗进校园”背景下,响应国家号召,用专业活化非遗、解析本土文化基因,汲取“非遗”视觉元素融入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一线教师应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构建“非遗+”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以教学设计片段呈现了非遗活化手段与教学成效,并提出了“互联网+非遗文创共同体”的未来解决方案。关键词:“非遗”进校园;“非遗”品牌创设;教学实践随着国家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视,年轻人特别
2、是大学生也担负起“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任,“非遗”进入校园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高校专业中与“非遗”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是艺术门类,包含音、体、美等各个专业,所以响应国家号召,用专业活化非遗、解析本土文化基因,汲取“非遗”视觉元素融入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一线教师应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要构建“非遗+”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校园路径。一、“非遗进校园”背景与现状“非遗”主要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承。就目前来看,“非遗”传播途径单一,加上大面积的农村城镇化,使得部分“非遗”人才流失,导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环境较为严峻。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非遗”生存空间
3、被破坏。其二,“非遗”产业市场萧条。其三,“非遗”传承人缺失,现代年轻人继承传统技艺的信念不强,以家族迭代为主要脉络的“非遗”传承不断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基于我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渠道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大国工匠国家“非遗”传承人视频资源请进课堂现身说法,引导学生爱岗敬业、锤炼品格、培养工匠精神。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构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学习情境,拓展育人空间,让“非遗”进入日常学习生活。河东地区历史悠久,“非遗”种类众多,根据专业设置筛选了两种,分别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绛州澄泥砚、省级“非遗”项目草木染,依托系部艺术工作室陶艺工坊、文创工坊开展教学工作。本文以艺术设计
4、专业课程品牌设计中的“万物皆可染”户外实践课程为例,详细说明“非遗”草木染如何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二、具体实施(一)教材分析品牌形象与 CIS 设计是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学生已经上过标志设计、图案设计等前置课程,有较好的设计基础。在开学第一课已经讲过河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代表性文化元素,加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品牌设计的基本内容和传统纹样的设计和提取,都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传统文化是品牌文化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处理,加上教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和河东文化的关系研究成果,联系本土文化,创造性开设“非遗文化周”的课程周,以一周 16 课时
5、为一个单元,着重讲解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河东地域文化、品牌文化相结合,也就是河东非遗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传统文化周是理论课+校园户外实践课,此课程连接统编教材“传统文化与品牌设计”主题单元,带领学生穿越几千年时光,体验古老的草木染传统手工艺,并为河东草木染建设品牌视觉传达系统,并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树立品牌意识,让这一失落已久的传统技艺重回河东大地。(二)学情分析该课程面向高职大三艺术设计毕业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表现,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是学习被动、知识面较窄,对理论学习有消极情绪,分析问题、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身心特征,笔者
6、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政治认同: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先祖、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认同和自信。文化认同: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自信。热爱生活:能在生活中用平凡的草木创造艺术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乐观积极的态度,增加人生的广度与深度。职业精神:能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善与人相处,树立环保意识。健全人格:减少紧张等负面情绪,热爱生活和学习;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学会悦纳自我;通过学生户外实践学习,调动其自身五感对自然和艺术的细微体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草木染的起源与河东地区的紧密联系,熟
7、悉草木染的历史与发展,熟练掌握草木染两种基本技法绞缬和灰缬。3.能力目标学生能将设计原则运用到实践中进行自由创作。在自主探164/总第240期/2023/7教学互动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能够感知生活与艺术之美,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创作作品,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三)难点分析将文化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用设计构成原则制作草木染作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破解:在前置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草木染始于“黄帝轩辕制玄冠黄裳,以草木汁染成文彩。”联系黄帝定都古河东地区并与当地桑蚕大户嫘祖结为夫妻的典故,加上近两年本地区出土的六千多岁的石蚕茧文物,推导出草木染与河东文化的渊源颇深,再
8、讲述草木染兴盛、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推导出“如何让草木染这一古老技艺重回河东大地?”这一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归纳河东文化符号,在前置课程中曾细致地讲过河东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学生也通过归纳总结出各种文化符号,此时温故而知新。有的学生想到了夏县出土的陶器上的几何纹样,有的学生联想到运城闻名海内外的武财神关云长,有的学生则想到盐池的航拍地貌经过教师的提醒与引导,顺着时间轴联想众多文化元素符号,再将这些符号转化为图案,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投染。(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案例任务为引领,综合运用启发演示、练习实验、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9、,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在玩中教,多维度、多感官引导学生体验自然与艺术之美,将艺术融入生活,从意识层面拔高学生审美,开启寓教于乐、五感并用的中国式美育。2.学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分析和把握学情,结合当下学生特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归纳、团队合作等方法,达成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五)教学过程情感主线:传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环保意识中国美学的生活方式。1.课前导学教师通过“问卷星”发布课前任务,让学生收集身边现有的纯棉、麻织物,新旧皆可,并填写调研问卷;通过微信群分享草木染相关公众号、微博、视频资源。学生登录微信群和学习通教学平台,进入班课获取教学资源并完成课前资料
10、收集准备,观看视频、公众号资源并打卡。带上所收集的物料有序提前达到校园实践地点。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做到精准把脉。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准备物料,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欲。为户外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了解非遗传承工艺及流程。2.课中探索(1)布置场地教师在户外场地先布置围合式圆圈,让学生仔细感受自然环境的声、光、色、味、触。深呼吸后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理论内容,讲解注意事项和布置场地防染地膜。和学生一起在相邻的两棵树间轻轻系上麻绳,同时为大家讲解其原因,引用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意思是我们要顺应大自然生
11、发之气,不要随意毁坏草木,轻轻缠绕到树干即可。之后一起将教师提前染制好的茶席、方巾、书签等用木夹固定在麻绳上,让其随风飘扬。学生坐在大自然中,与阳光、鸟语、花香为伴,回溯上节课理论知识,在新奇感中体验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参与劳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融入的爱护环境观念,并在大自然中理解和体悟黄帝内经中的春之气,顺应草木的生长之力,以使志生。真正理解“立春不砍树”这一民俗的由来,从而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调动五感体验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回顾旧知。强调主人翁意识和环保意识,寓教于乐。将教具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之美。以天为幕,以麻
12、绳为布,以草木染制品为画笔,以自然之风,绘出春意盎然,让学生调动五感去观察和思考体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医学、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课程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作品和欣赏不同光线下的细微变化。展示台上用透明长方形盒子作为容器方便大家观看,将物料依次摆放整齐,形成秩序感。学生在花香中欣赏随风飘扬的教具,比在教室里单一角度观察更仔细,感知的美也更细微。观看教师示范过程。生活无处不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对美的感知。(3)探索新知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草木染两种基本手法:绞缬(也称扎染)和灰缬(也称型染)。用不同的叠法、夹法、扎法制作出来的图案具有独一性,这也是草木染的魅力所在。教
13、师循序指导、逐个解决技法问题。教师确定学生掌握绞缬基本技法后,开始灰缬示范和指导,将合适的型染版平铺在方巾上,将防染糊调匀涂在型染版镂空处,刮掉多余防染糊,取下型染版,将方巾悬挂晾干。在等待时让学生认真观察白方巾的变化并向学生解说时光赋予它的质变。设计意图:教师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技能;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探索课堂重难点,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在实践中体悟传统印染技法、感受中国美学、了解美从何来。(4)进阶创新等待学生熟练掌握扎染和型染基本技法后,进入课堂难点也就是综合实践项目发挥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将河东文化元素结合所学手法,用于不同织物(大部分自
14、带帆布包、抱枕套、短袖)。针对学生收集的不同织物,逐个分析适合的印染手法并指导创作。如某学生选择西阴纹的扎染表达,教师指导分析其纹样的简化特征,借助玻璃球和三角木板将其固定在方巾上进行投染示范,展开后一组简单的西阴纹就呈现在方巾上。小组成员相互交流,选定创作元素,选出适合的染制方式并合作完成作品。例如,某学生选择关帝进行型染,提前在学习通上看到任务后,通过手绘、刻版,制作了关帝卡通型染版,学生在教师示范中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创造出不同的几何连续纹样。通过开放式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考验学生对所学知165总第240期/2023/7/教学互动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发挥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
15、的育人作用。结合专业特征,发掘河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提取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发掘河东文化创意设计的宝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5)总结分享教师提供多重包装素材让每位学生进行创意包装。引导学生用地上的落花落叶进行创意包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艺术与设计,可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甚至形成一种教科书上没有的生活方式,打开中式美学生活方式的大门。教师将课堂中染好的茶席铺在草地上,将提前焖好的老白茶分到一次性小杯中,与学生一起用品茗的方式作为此次户外实践的结尾。引导学生感受春风拂面、花香扑鼻、茶香袅袅、舌底鸣泉、鸟鸣山幽的春日感官盛宴。最后与学生一起将场地清理恢复成原状。学生将
16、作品夹在麻绳上晾晒并分享自己作品设计心得和文化元素。学生内部互评,转发社交平台进行投票。作品清洗晾干后根据现有素材进行创意包装设计,打开设计思路,寻找自然素材,变废为宝,做创意环保的包装。在茶香、花香、鸟语中感受自然、艺术、人生。结束课程后主动打扫教学场地,与教师一起将场地清理恢复成原状。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围观群众和社交平台的赞赏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励和深入学习的动力。评价机制多元化,奖项根据参与学生的不同特质做相应调整。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最后由艺术上升到生活,引领学生开启中式美学生活方式的新
17、视角。强调绿色包装的意义,反对过度包装。用一次性小杯分享佳茗,用以打通五感,将艺术融于生活,以茶道作为课程的结束是让学生体验新奇的课堂,全方位、多感官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审美意境。(6)课后拓展教师邀请绛州澄泥砚“非遗”传承人蔺子麟分享他创立绛心书房的品牌建设过程,为后续课程的草木染品牌创设作理论作准备。学生了解河东三宝澄泥砚,观看蔺子麟直播并与之互动交流。查看拓展学习资料。通过给学生提供拓展学习资料,帮助他们内化新知和拓展延伸。与河东本土文化品牌创始人面对面,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为后续课程创设草木染品牌做铺垫。(六)课后反思上完户外课后,大家兴高采
18、烈,对草木染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实践需求,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可增开此类户外课程,亦可延伸到理论课,让学生在更多的教学场景下感受生命之美、文化之美,重拾中国式审美。(七)成果转化归纳课堂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参加文创比赛、举办创意集市等,将产品推向市场,以市场反应检验教学成果。四、特色创新(一)课程思政无缝对接通过河东草木染品牌创设,以草木染为线,跨学科融合了中国传统染织技法、河东文化、茶道、医道、文学、历史等相关知识点和实用防疫常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发挥主动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用敏锐五感认知艺术与世界的能力。在经过设计、实施、反馈、分析调整的开放式课程上,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过
19、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美育、劳育、德育等教育并举的模式,开启用中国式哲学、美学、文化育人的新篇章。(二)学生主体性体现玩中学的户外实践形式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情境创设项目驱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路人评价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荣誉感。(三)推进产教融合依托周边大学城资源,在学校推广“创意集市”,将“非遗”文创作品进行统一集市型售卖,逐步吸引周边大学、高职院校学生共同参与,慢慢形成气候。促进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加快“非遗”年轻化、生活化进程。五、未来展望“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未来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领略到了先人的审美智慧、匠人精神,展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系脉络,用实际行动为非遗艺术灌注“年轻态”,打造“互联网非遗文创共同体”势在必行。非遗社团:未来将以“非遗进社团”形式在校内开设普适性非遗体验课程,促进“非遗”文化与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合,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中习得美,进而推动学校美育不断走向纵深处。电商助力:依托本校电子商务专业和华为集团的实训基地,承接“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推广工作,发展“非遗”产业,使其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得到提升。将“非遗”传承理
21、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非遗”之花开满校园,打造非遗景观墙和河东文化长廊等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使身处其中的师生时时刻刻受到由文化元素所营造的场域精神力量的濡染、感染、熏陶,久而久之形成与场域精神力量相生相向的文化气质。参考文献:1 何彦莹.论河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J.戏剧之家,2021(7):195-196.2 温强.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创设计教学浅析 J.江西财经大学,2021,6.3 吴蓓,邹玉雪.草木染创新产品 SWOT 分析 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5):87-89.4 张雨萌,雷校,陈歆妍,等.草木染在汉服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 J.西部皮革,2023,45(3):29-31.5 李帅,文俊倩.草木染技艺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J.绿色包装,2023(1):30-34.作者简介:何彦莹,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河东文化、艺术设计。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