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收稿日期:2023 年 12 月 27 日 作者简介:罗龙海(1980),男,汉族,四川乐山人,大学本科,犍为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放射诊疗专业。-172-关于 64 排 CT 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及确诊率分析 罗龙海 四川省犍为县人民医院,四川 乐山 614400 摘要:摘要:目的 分析 64 排 CT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 2023 年院内收入的 71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对其进行 64 排 CT 诊断与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分析 64 排 CT 的诊断效果。结果 CT 诊断的轻度狭窄检出率低于 DSA,对比有差异(P0
2、.05)。CT 诊断的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检出率接近于 DSA 诊断;CT 诊断的软斑、混合斑与硬斑检出率接近于 DSA,对比无差异(P0.05)。以 DSA 结果为主,64 排 CT 的诊断确诊率为 92.96%,准确率为95.77%,敏感度为 97.06%,特异度为 66.67%,阳性预测值为 98.51%,阴性预测值为 50.00%。结论 64 排 CT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较佳,可判断动脉斑块的分布位置,鉴别斑块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关键词:关键词:64 排 CT;颈动脉狭窄;确诊率;减影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543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长
3、期健康具有深远影响。早期诊断颈动脉狭窄可预防多种脑血管疾病,通过对症治疗方法阻碍疾病进展,进而获得较佳预后。其传统诊断方法为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但诊断效率一般,可能出现漏误诊情况1。目前,64 排 CT 作为高度先进的影像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成像能力,可提供清晰、全面的血管结构图像,进而细致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选取 71 例颈动脉狭窄病例,分析 64 排 CT的诊断作用。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23 年院内收入的 71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患 42 例,29 例;年龄为 34 岁至 81 岁,均值(48
4、.652.74)岁;病程为 4 个月至 5 年,均值(1.260.34)年。1.2 研究方法 1.2.1 64 排 CT 诊断 选择 64 排螺旋 CT(128 层)扫描仪,先予以平扫诊断,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有效固定其头部,开展定位像扫描。使扫描线平行于患者颅底,扫描范围始于枕大孔下缘,终止于顶结节,设定电流=250mA,电压=120kV,重建间隔=0.7mm,层厚=1.0mm,视野值=180*200mm,螺距=0.984:1,扫描速度=0.4s/转,曝光时间=5s。而后借助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 300,其含碘浓度为 370mgI/ml,剂量为 100ml,注射速率=2.5ml/s
5、,设定延迟扫描的时间为 10s。对图像实施后处理,采取多平面重建法(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重建法(VR),构建三维图像。1.2.2 DSA 诊断 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要求患者保持平卧位,暴露双侧的腹股沟区域,消毒后铺巾,于腹股沟中点表 1 两种诊断方法的狭窄检出率比较n(%)诊断方式 例数 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 重度狭窄 闭塞 CT 诊断 71 16(22.54)40(56.34)13(18.31)2(2.82)DSA 诊断 71 27(38.03)20(28.17)21(29.58)3(4.23)2 4.036 1.392 2.475 0.207
6、 P 0.045 0.238 0.116 0.649 表 2 两种诊断方法的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检出率比较n(%)诊断方式 例数 左颈内动脉 右颈内动脉 左颈动脉 右颈动脉 CT 诊断 71 60(84.51)57(80.28)41(57.75)38(53.52)DSA 诊断 71 66(92.96)61(85.92)46(64.79)42(59.15)2 2.536 0.802 0.742 0.458 P 0.111 0.370 0.389 0.499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73-偏下约 2 至 3cm,取股动脉搏动部位,实行利多卡因(浓度 2%)局麻处理,经 sledinge
7、r 术穿刺患者股动脉,放置导管鞘(5F),经导丝引导置入导管(5F),并造影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再造影椎动脉以及锁骨以下动脉,注射造影剂(300mg/ml),剂量为 10 至 16ml,速率=5ml/s,而后获得造影图像,评价管腔状态。1.3 观察指标(1)动脉狭窄率:轻度狭窄=狭窄度在10%至29%;中度狭窄=狭窄度在 30%至 69%;重度狭窄=狭窄度在 70%至 99%;闭塞=狭窄度在 100%。(2)动脉斑块分布位置: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动脉与右颈动脉。(3)斑块性质:软斑、混合斑与硬斑;(4)诊断效果,以DSA 结果为金标准,确诊率=真阳数/本组例数;准确率=(真阴数加真阳数
8、)除以本组例数;敏感度=真阳数除以(真阳数加假阴数);特异度=真阴数除以(真阴数加假阳数);阳性预测值=真阳数除以(真阳数加假阳数);阴性预测值=真阴数除以(真阴数加假阴数)。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 SPSS 28.0 软件处置,计量值经 t 值对比/检验,计数值经 x2值对比/检验,统计学有意义计为 P值不足 0.05。2 结果 2.1 两组诊断方法的狭窄检出率比较 CT 诊断的轻度狭窄检出率低于 DSA,对比后差异显著(P0.05),见表 1。2.2 两组诊断方法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检出率比较 CT 诊断的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检出率接近于 DSA 诊断,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 2。2.
9、3 两组诊断方法的斑块性质检出率比较 CT诊断的软斑、混合斑与硬斑检出率接近于DSA,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 3。表 3 两种诊断方法的斑块性质检出率比较n(%)诊断方式 例数 软斑 混合斑 硬斑 CT 诊断 71 37(52.11)20(28.17)14(19.72)DSA 诊断 71 40(56.34)16(22.54)15(21.13)2 0.255 0.595 0.043 P 0.613 0.440 0.835 2.4 64 排 CT 的诊断效果分析 以DSA诊断为标准,64排CT的诊断确诊率为92.96%(66/71),准确率为 95.77%(68/71),敏感度为 97.0
10、6%(66/68),特异度为66.67%(2/3),阳性预测值为98.51%(66/67),阴性预测值为 50.00%(2/4),见表 4。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层发生病理性变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的病理状态。其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具体而言:动脉硬化:最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原因是动脉硬化。脂质在血管内膜中沉积,会形成斑块,而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可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改变,最终形成动脉狭窄。内膜撕裂和出血:内膜撕裂是颈动脉狭窄的另一原因。当动脉内膜发生撕裂时,血液会渗入动脉壁,形成血肿,进而导致血管壁结构改变,或触发炎症反应,最终造成动脉狭窄2。血小板聚集和栓子形成:
11、内膜损伤和动脉硬化容易导致血小板在损伤部位聚集,形成血栓,进而阻塞血管,加重颈动脉狭窄程度。炎症反应:炎症在颈动脉狭窄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可导致内膜和中膜破坏,使动脉壁更易发生损伤和沉积脂质等病理变化。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增生会使动脉壁逐渐狭窄,增生灶会导致动脉壁增厚,形成斑块,从而引起血管狭窄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病过程有关。伴有家族性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者,更易患上颈动脉狭窄。表 4 64 排 CT 的诊断效果分析 诊断方式 DSA 诊断 阳性 阴性 总计 CT 诊断 阳性 66 1 67 阴性 2 2 4 DSA 是颈动脉狭窄的诊断金标准,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实
12、时血管影像,清晰显示血管壁的细微结构,进而直观评估血管的通畅性。DSA 属于动态成像技术,通过连续的影像采集,可观察血流的实时变化,以此为基础评估颈动脉血流状况、检测血栓或血管狭窄等病变4。且 DSA 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提供直观的血管形态信息,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血管结构。DSA 同时能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帮助医生规划治疗方案,进而保证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其具有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能够准确识别颈动脉狭窄,并对血管病变做出详细评估。加之DSA的实时监测功能能够随时调整成像条件,精细化、多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5。但该项诊断属于侵入性检查,需要通过血管插管进行,可能导致血管损伤、感染等
13、风险。DSA 诊断需要使用 X射线,易导致辐射暴露。尤其对于多次检查的患者,辐射累积属于潜在的风险因素。除此之外,DSA 主要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74-于血管成像,对于周围的软组织结构不如其他成像技术(如磁共振血管成像)清晰,因此可能无法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64 排 CT 是该病较为理想的诊断技术,采用多排探测器技术,可在一次旋转中同时获得多层次图像。相较于传统的 CT 扫描,64 排 CT 在同样时间内能够获取多项数据,从而提高图像的时空分辨率6。螺旋扫描是64 排 CT 的关键技术。通过连续螺旋式扫描,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无需患者在每个层面上停顿,能
14、够短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体积数据,适用于动脉成像。64 排 CT 通过高级的图像重建算法,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转化为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7。该项图像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且增强剂增强扫描可使用造影剂(对比剂)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患者在 CT 扫描前注射造影剂,可使血管系统更为清晰可见。64 排 CT的快速扫描速度能够保证造影剂充分进入血管系统,提供高度准确的血管成像。此外,64 排 CT 支持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根据需要在不同平面上查看图像,以此精准评估颈动脉的病变、狭窄程度8。结果显示,CT 诊断的轻度狭窄检出率低于 DSA(P0.05)。CT 诊断的动脉斑块分
15、布位置检出率;CT 诊断的软斑、混合斑与硬斑检出率均接近于 DSA(P0.05)。以DSA结果为主,64排CT的诊断确诊率=92.96%,准确率=95.77%,敏感度=97.06%,特异度=66.67%,阳性预测值=98.51%,阴性预测值=50.00%。原因是 64 排CT 的多排探测器技术和螺旋扫描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全方位的诊断数据,并生成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诊断图像,对于显示颈动脉的细微结构和病变极为有利,可准确评估血管状态9。螺旋扫描的快速成像能力使得 64 排 CT 适用于动脉成像,能够在一次扫描中迅速获取整个颈部血管图像,进而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诊断效率。此外,64 排 CT
16、支持动态成像,可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精准检测血栓、狭窄以及其他血管异常等表现,同时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分布位置10,11。64 排 CT 所生成的体积数据,可以评价动脉狭窄病灶的空间分布特征,判断其斑块性质。加之 64 排 CT 具有无创性优势,无需插管,因此患者的诊断耐受度更高。综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 64 排 CT 诊断可有效检出狭窄部位、严重度,并能判断斑块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准度。参考文献 1严德星,熊伟坚,白奕斌,等.64 排多层螺旋 CT 血管内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1,32(17):2234-2237.2吴祖强.应用 64 排 CT 诊
17、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5):2406-2407.3陈鹏.分析 64 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优势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5):1025-1026.4 翟 学 泉.64 排 螺 旋 CT 血 管 成 像 在 症 状 性 颈 动 脉 狭 窄 诊 断 中 的 价 值 J.影 像 研 究 与 医 学 应用,2018,2(6):119-120.5童鲜淇.64 排螺旋 CT 头颈血管成像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1):56-58.6赵涛涛,史涛,迟文.64 排螺旋 CT 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分
18、析J.健康研究,2023,43(3):349-352.7朴成浩,谭力力,尹华石,等.血管超声与 64 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523-525.8陈祥杰,吴小玲,黄中源,等.64 排 128 层螺旋 CT 头部 CTA 检查对脑血管狭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8):1490-1492.9高连华,刘秋红.探讨 64 排 CT 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3):165-166.10赵强,蔡卫东.血管病变64排螺旋 CT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检查临床应用J.智慧健康,2021,7(33):13-15.11李晓凤,庄羽翔.64 排 CT 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7):111-113.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