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774.18KB ,
资源ID:414444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1444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点思考.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点思考.pdf

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但是,学术界发表的大量论著对其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有些阐述语焉不详,导致在实践中产生一些困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近年来,学术界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 中华民族 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可终

2、结中华民族概念的争论”淤;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和 中华民族 本是一个意思,因为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2;有的学者由此提出,“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关于 中华民族 的历史讨论做出了结论,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3。那么,二者到底是否有区别呢?在此,结合学术界的讨论略做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是新近提出的概念,早在 1962 年,夏鼐在 考古 发表的 新中国的考古学 一文中就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此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词语多次出现在学者的表述中。1987 年,周维衍先

3、生在 复旦学报发表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完成形式:兼与黎澍同志商榷。2011 年,在 史学月刊上,罗福惠发表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胡俊修和李美佳发表 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视角。以上论文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演变及形成问题。其中,从夏鼐先生的表述看,今天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4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所指等同于全体“中国人”。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文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5 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

4、首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做了表述,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5。2021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藏时收稿日期:2023-04-04作者简介:杨虎得(1962),男,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政治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点思考杨虎得薛振东(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810007)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

5、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进行解析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体现二者在有些语境下所涵盖的范围基本是一致的,指称对象就是我国 56 个民族和还未识别的全体居民,也就是主权国家语境下的全体中国人民;区别主要在于广义上的“中华民族”所指对象涵盖范围更广泛。统一的共同大众文化的共同联结是共同体成员情感归属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各民族共同利益凝聚机制则是孕育共同文化的前提。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同文化;共同利益;机制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3-0014-0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渤海大学014014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的讲话中明确强调:“我们 56 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只要我们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目标。”6第一次完整明确地阐释了生活在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6 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概念诞生于 1902 年,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在梁启超的论述中,中华民族 的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多元混合的汉族多数民族混合共同体 逻辑演变过程。”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

7、,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内涵的探讨日趋广泛,并成为关注热点。但是,从发表的研究成果看,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理解并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在内涵范围中是否包括海外华人。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全体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共同体”,“因而中华民族应该是包括今天 56 个民族在内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其海外华侨的统称”8。很显然,这些学者认为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华人不属于中华民族成员。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身份。中华民族是大家庭,各民族是家庭成员,由汉族和少数民族构成,是 14亿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从情理上说,近 7 000万海外华人华侨也应是中

8、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其中国内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核心组成部分”9。可见,这里将海外华人涵括在中华民族范围内。有的学者则将中华民族划分为广义、狭义之说,认为“狭义的中华民族是指居住在 960 万平方公里领土上的中国人民,这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群体。中国人民 既包括大陆上的中国人,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中国人”;“广义的中华民族则是在狭义的中华民族基础上更为宽泛的概念,既包括认同多民族国家中国身份的中国人,也包括没有中国身份的海外华人。”10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讲话和国家文件中对“中华民族”是如何使用的呢?2021 年 7月,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

9、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从使用呈现的特征看,不同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指称范围有所不同。有些与“中国人民”类同,有些则较“中国人民”更加宽泛,其内涵不仅和悠久的历史和历史上的民族相映照,而且和寄居海内外的广大华人相联系,如“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1,这里的“中华民族”类同于“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在内涵上包括海外华人。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中华民族”概念的使用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类同。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2。在这段文

10、字中“中华民族”同“中国人民”同义,而“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2这段文字中,将“全国各族人民”与“海内外中华儿女”并列,说明“中国梦”的前置词“中华民族”近似于中华儿女了。综上分析,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体现二者在有些语境下所涵盖的范围基本是一致的,指称对象就是我国 56 个民族和还未识别的全体居民,也就是主权国家语境下的全体中国人民。区别主要在于广义上 的“中华民族”所指对象涵盖范围更广泛。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联系,其意义在于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差异性和共

11、同性于一体的“实体”,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的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心聚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的区别,其意义在于,要深刻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一个牢固的国民共同体作为支撑。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共同体属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民族共同体是由共同文化、共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必须重视共同文化基础,这是现代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看,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

1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氏族组织随着人口规模和居住地域的扩大,演变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01501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成了部族,部族虽然在本质上仍然以共同的血缘关系为组织纽带,但在其共同体中已经增加了新的成分。因此,部族是血缘关系扩展的血缘地缘共同体。由于血缘地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以共同语言为纽带的共同文化,同时,在经济活动等因素的促使下,构成部族共同体的血缘关系不断被突破,以地缘关系为主导的民族共同体便应运而生。随着民族共同体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活区域不断扩大并需要“特殊的公共权力有组织的暴力维持共同体秩序时,便有了国家”13。按照哈贝马斯 韦伯的观点

13、,当国家与民族结合,就形成了民族国家,民族是人类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国家是民族的形式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和国家两者相互支撑构成了民族国家合法性的基础。换句话说,国家是一种把民族社会从政治上统一起来,形成民族国家这种联合体的特殊结构。在西方社会,民族国家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孕育和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648 年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合约关于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是现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的起点。从历史的视角看,民族国家是人类共同体从血缘纽带向地缘纽带发展的结果。血缘纽带和地缘纽带二者的区别在于,血缘纽带是排他性的,它排斥不同起源的邻居;地缘纽带则是包容性的,它不分起源包容所有具备资格的居民。这决定了组成

14、民族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均值性的共同体,而是由持有不同观念、不同价值的集体和个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要维持民族国家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前提之一是,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由大多数共同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共同原则。共同的观念、目标和原则是社会凝聚力的前提。从欧洲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共同规范、共同原则达成的有效途径之一则有赖于共同文化。“统一的共同大众文化的共同联结”14是共同体成员情感归属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民族国家建设始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现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革命性转型,“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5、,中华民族与国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国家的形式。中华民族也因此完成了自己的构建,成为一个与欧美及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中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同样的国家民族。”15“中华民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民族,成为跻身于民族国家时代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16。作为各民族共同的国家民族身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共同文化基础。当代中国,这个基础就是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各民族文化的统称,也有着实在的一体性内容,这就是覆盖中国各民族的共性文化。”2我国 56 个民族之所以都认同中华民族,认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根本原因是各民族都认同中华

16、文化。离开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文化这一认识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就失去了内在联系的纽带。多年来,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正是利用这方面的错误认识,大肆煽动和制造分裂活动。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文化基础建设。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华文化是包括汉族在内的 56 个民族共有的文化”2的坚定信念。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的重要阐释。其次,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各

17、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17再次,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各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适应自身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其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甚至不乏迷信、陋俗。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链接点,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旨趣,努力推陈出新,去粗取精,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

18、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凝聚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不同族源、不同地域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1601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人们不断交往的关系性共同体。共同的文化基础是共同体形成凝聚力的内在纽带,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共同体缺乏有效的利益凝聚机制,组成共同体的成员间缺乏依赖感和利害卷入关系,共同体的正当性同样无法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因此,根据人文环境、区位及资源禀赋在地域间的分布差异,将不同的区域利益纳入国家民族经济的主导框架,建立共同体各区域间合理的利益凝聚机制,对孕育人们的共同体意识至为关键。从利益主体和主体诉求的多样性看,利益的实现涉及诸多因素,不仅涉及现行的各种经

19、济政策,也涉及文化、社会等其他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既与各民族群众对待自身民族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利益、国家利益的态度相联系,也与政府对各民族利益合法性、正当性的认识有关。从本质上说,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民族间有相同的利益,也有不同的利益,民族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必然关注和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只有完善制度和政策措施,使各民族都能够公平、平等地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引导不同的民族利益构成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才能增强群体凝聚力,强化国家共同体意识。人们共同体意识的强弱“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共同利益的关注程度,取决于他们共同需求的强度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只要那些被他们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

20、的、重要的或至少是有用的东西,才能将他们紧密团结,以抵御那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分解力量的影响”18。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演进的客观结果,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1840 年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经受苦难的过程,是程度不同地与殖民统治者进行斗争的过程”19。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激发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利益意识的觉醒,使各民族深刻地认识到利益的一致性、命运的共同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是1937

21、 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造成了更加深重的灾难。在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前,中华各民族看到了自己被宰割、被蹂躏、被欺辱的共同命运,看到了共同命运中的共同利益。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才能保护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利益。正是这种共同利益,把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使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凝聚力空前增强。共同利益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的重要动力和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

22、等政策,采取多样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利益。在政治建设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积极落实基层民主机制,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在经济建设中实行一系列特别支持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文化、社会领域,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和风俗习惯。以宪法和具体法律的形式规定各民族合法权益,逐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利益保障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的形成。实践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

23、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的形成和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全面贯彻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在协调各民族共同利益基础上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保障了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益,从而得到了各民族成员的认可与拥护。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处理好民族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关系,在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共生共进关系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但是,从现实民族工作实践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在自身民族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利益、国家根

24、本利益关系方面,一些人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片面性。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设置专门条款,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做了专门规定加以保护;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017017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但在实践中,有些人在强调共同利益、国家利益的同时,有意无意忽视甚至排斥少数民族的某些正当合理的民族利益,片面理解民族共同性特点,简单粗暴地把民族利益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有些人甚至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在民族地区和对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特殊政策产生质疑。一些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民族,置国家利益、共同利益于不顾,一味强调地方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民族地区和自身民族的特殊

25、性,对本民族权利、地位、利益、生存发展等高度敏感。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则把自己装扮成民族利益的捍卫者,借机煽动蛊惑群众搞破坏活动,等等。这些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消解因素,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同时也说明,在民族自身利益与各民族共同利益之间存在着张力关系。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程中,认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在顶层设计中修订并完善我国相关制度,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利益表达与聚合渠道,把各民族间存在差异的张力关系变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各种物化形式和信仰资源,寻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价值共识,应是我国中国

26、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释:淤金炳镐: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文集,2021,第 缘 页。参考文献: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2王希恩.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5):1-9.3王延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民族研究,2022(1):1-13+143.4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J.考古,1962(9):453-458.5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

27、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6张晓松,朱基钗.习近平:56 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EB/OL.(2021-07-23)2023-02-20.https:/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22-10-26(1).13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4):18-27.14Smith A D.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Id

28、ea ofEuropean UnityJ.International Affairs,1992,68(1):55-76.15周平.“中华民族”建设: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J.探索与争鸣,2018(4):61-68+142.16郝时远.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12.1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增订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303.18Deutsch K W,Foltz W J.Nation Building inComparative ContextsM.New York:Atherton Press,1966:41.19丹珠昂奔.高度重视“两个命运共同体”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7-04-28(7).(责任编辑吴晓东)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18018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