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425.60KB ,
资源ID:414407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1440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要义、原则与路径.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要义、原则与路径.pdf

1、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五期渤海大学学报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 润物细无声的事情”1。这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既强调“纲举目张”,要在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要求,又强调“落实落细”,着力在“融”上下功夫,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学校是系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除系统的知识传授外,如何聚焦主线,有效融入具体实践是其有形有感有

2、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的核心要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有效融入实践,首先要解决的是“融什么”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强调共同体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2。而这一共同体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命运的多维共同体,其中整体性与共同性是这一共同体基质结构的最基本特征。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要着力把握以下几点核心要义。一是明确一种身份:中华民族共有身份认同。“我是谁”与“我们是谁”是关于共同体成员身份归属的元问题。“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 1902 年在 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 一文中提出并开始流行于国内3。而后李大钊提出“言大亚细

3、亚主义者,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4。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中华民族”被政治精英视为可有效整合国家内部不同族群利益并具有广泛政治动员和共同体命运的团结符号。费孝通先生提出,“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5,凸显了中华民族这一高层次的“国族”对于次级层次的多民族的引领意义。2018 年“中华民族”写入宪法,从而被赋予了各民族共有身份的政治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引导全体中国人树立一收稿日期:2023-07-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学视域下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

4、号:21BMZ058)作者简介:张利国(1976),男,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要义、原则与路径张利国刘天乐(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600)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融”上下功夫,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的核心要义、总原则并以此完善融入路径。从核心要义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要明确“一种身份”“两个特征”“三种意识”“四个共同”和“五个认同”;从总原则看,要以增进

5、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总原则,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从实施路径看,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党建与意识形态、日常交往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中图分类号:D64:G4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5-0001-0500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种“我们感”,即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共有身份认同,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进而引导各族群众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二是明确两个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与

6、共同性。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是中华各民族内在的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大一统”政治理念及“天下一家”的治理思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一条主轴。尽管有王朝的兴衰嬗替和分合离聚,但主动追求和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由此积淀生成的中华文化“天下一家”、和合共生、包容兼蓄的文化品格,以及不断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6的文化基因,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性与不可分割性最深层的精神符码,对秩序与和平的追求也成为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愫和心理共识。同样,共同性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另一特征。其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

7、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四个与共”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一体性,“四个共同”则高度凝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延续性,二者共同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经由各民族长期交融汇聚而生成稳固民族实体的“事实描述”7,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特征。同时,共同性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趋势和方向。当前,伴随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呈现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在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等共性趋势增强,如何适应这一趋势,推动以共同性为方向的共同体建设,增加共同体的团结因子,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确立三种意识:国家意识、公

8、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或核心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增强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即国家认同。树立国家意识就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树立公民意识要求引导学生既要关注个体权利,又要强化义务和责任;既要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要强调共性;既要尊重个体的公民身份,更要引导各族学生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首位,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意识内涵十分丰富,核心是要树立宪法至上理念,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四是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部中国史

9、,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8。20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界所谓的“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等错误史观从历史上制造华夷有别、胡汉分立的历史,割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对中华民族历史观构成严重消解。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共同”的重要论断,即从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伟大的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为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了认识前提。因此,高校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基本规律,树立以“四个共同”为内核的中华民族

10、历史观。五是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9。所谓认同,是同一性的要求,即通过自我的认同和他人的承认,形成同一的自我、同一的文化、同一的制度、同一的民族或同一的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分界意识、团结意识等,但核心还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自然生成,离不开国家积极的建构努力。“五个认同”从领土、国民、政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深度体现了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和价值目标,并从政治整合

11、的不同维度,形成了包括权力整合、政党整合、制度整合、文化整合、国民整合等多元化的系统整合机制10,从而有效实现各族人民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建设。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的总原则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作为新时代党推进民族工作的重要002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五期渤海大学学报原则,这为廓清理论和实践中的思想迷雾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遵循。共同性体现的是对差异的尊重,“同”意味着承认,承认才会产生归属。同样地,在一个超大规模国家里,在寻求维护内部团结所要求的相似性时,如果不讲包容,只讲凝聚,不可避免地会威胁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挤压成员的自主性空间,进而可能激起内部矛盾冲突,

12、影响不同主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过程中,要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总原则,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一方面,共同性是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从学理上看,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没有共同性就没有共同体,共同性的 稀薄 与 浓稠 决定着共同体韧性的弱与强。”11共同体的一致性是由其同质性、共同性所构成的12。离开了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无从谈起。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历史叙事、政策执行、话语宣传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化单一民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整体性关注不足等现象。某些制度与政策

13、习惯以“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心与边缘”“主导与依附”的二元关系来看待和处理。因此,实践融入中要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导向,对那些过分凸显特殊性,不利于增进共同性的政策、制度或做法要及时给予调整、完善和优化。另一方面,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有同无异,没必要强调共同体;有异无同,形成不了共同体。尊重差异性,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哪些地方可以“异”,哪些地方必须“同”。“异”主要体现在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但在“三个意识”和“五个认同”等方面是不能讲差异的。二要学会在差异性中提炼有利于增进共同性的资源和要素。比如对民族

14、地区的认识,要在传统差异性研究中看到其对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全局所具有的共有价值和深远意义。民族地区不仅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前沿阵地,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三要明确尊重和包容差异绝不是固化和强化差异性中落后的、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因素。如民族风俗习惯,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现象,具有变迁性。实践中不能以风俗习惯为由干涉他人衣着、隐私、婚姻等。风俗习惯的尊重是相互的,不能以所谓风俗习惯为名推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宗教化等。除增进共同性的总原则外,结合高校教

15、育教学的具体场域和实践,也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等原则,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虚”向“实”,由“浅”入“深”。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的路径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融入关键还要解决“如何融”的问题。高校具有丰富的育人载体和形式,实践融入可重点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融入课程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渠道,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圆心,积极构建以专设课、课程思政为半径的“同心圆”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一是开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门课程,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一方面,加快

16、推进该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慕课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突出思想性,体现时代性,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国家民委牵头,以现已开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课程的委属六所院校为主体,加紧选拔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快全国范围内教材推广、课程培训等工作,发挥好主课堂的正面引领作用。二是深入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做好“挖掘”工作。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反映各民族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以及反映中华文明历史和光辉成就的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思政在铸牢方面的育人功能。善于

17、“激活”素材。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合003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将封闭在博物馆、陈列馆,体现在图书文案中的“旧”东西、“死”东西进行活态化加工升级,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拟态化“微阵地”,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实境课堂”和各种网络课堂,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等学习新模式,增强教育的可感受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二)融入党建与意识形态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加强党建与铸牢工作的融合,通过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教育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科学设计党建融

18、入铸牢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党建与铸牢工作深度融合。要有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团日活动中。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涌现了向警予、粟裕、乌兰夫、南仁东等各民族杰出代表,留下了“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闽宁协作山海情”等一个个团结佳话,谱写了一段段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故事,这些都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宝贵的育人资源。要通过重温红色经典记忆、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党的建设成就、创作红色宣传作品等形式,让红色素材始终充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丰厚资源。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意识形态性都很强的工作。高校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

19、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着力把好“教材关”“报告关”“论文关”和“网络关”,筑牢意识形态防控的堤坝。(三)融入日常交往实践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促进群际关系和谐,不仅需要增加群际间接触的“量”,也需要通过优化“重新分类”,消除因血缘、地缘、民族等固有社会分类导致的群际边界和心理阻隔,提升群际接触的“质”13。“尽管居住空间与交往空间等物理空间的扩展与深化能够增加群际接触的量,减少和消除不同民族间交往的边界,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单纯是一个抽象的意识结合体,根本是通过心理空间的融汇共振,实现交往主体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 质变。”14研究表明,拥有共同志趣、相似经历和活动的群体更容易

20、建立亲密关系。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全方位嵌入式育人格局。以“共通性生活、互助式学习、交互式活动”逐步实现各族学生在空间、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嵌,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生活世界相联结,将生活化教育融入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各族学生对共同体的理性认知与情感归属,进而培育对社会、国家、中华民族等更广阔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各族学生基于学缘、乐缘、业缘等构筑的交往网络和育人空间,增加群际交流互动的机会和频率,培育共同体所需的协作意识、公共精神、友爱思想。通过搭建以工作室、导师制、项目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师生研学共同体,成立以社会实践

21、团、志愿服务团等为主要形式的师生导学共同体,建立以“一帮一”“互帮多”等为主要形式的互帮互学共同体。通过打破不同民族学生基于族群、地缘形成的“内卷化”交际网络,让各族学生深刻体认共同体的温暖并不断拓展生成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和气质,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化育功能。一些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如中央民族大学探索实施“民族团结结对共建计划”,通过 爱我中华 韵律操、“石榴籽”艺术团、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关爱帮扶、爱国主义教育“同心圆”等品牌项目,将“育人”与“育心”相结合;

22、再如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民族文化交流节,通过“美食文化节”“茶马古道民族缘”“丝路情缘”“五色华年”“六合同春 七弦和音”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政治引领、道德约束和文化熏陶作用的特色校园文化。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结合学校历史、校园景观和公共空间设计,合理布设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如设计主题广场、雕塑、园圃,命名校园楼宇、街道、教室等。结合区域历史和民风民情,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刊、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窗口,以特色校园文化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004

23、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五期渤海大学学报Main Content,Principles,and Approaches of Practice for Higher Schools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Chinese NationZHANG Liguo,LIU Tianle(Institute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Chinese Nation,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116600,China)Abstract:The main part and key link are to

24、 strengthen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Chinese nation in doing the national work in the new era,and for a higher school,it is important tocombine the sense with the work,so that in practice we will well implement the main content,principles,and approaches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25、 Chinese nation.In the main content,the practice for higher schools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Chinese nation should follow 5 rules;inthe general principles,we should promote the commonness,realize the differences,and deal well withtheir relationship;in the approaches,we should combine the sense

26、 with curricula construction,CPCbuilding,ideology,daily communication,and campus culture to tangibly,consciously,and effectively dothe work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Chinese nation.Key words: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Chinese nation;tangytbly,consciously,and effectively

27、;practice参考文献:1求是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看得见、摸得着,也要“润物细无声”EB/OL.(2022-03-06)2023-07-29.http:/ 2 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63.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1.6白阳,徐壮.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四N.人民日报,2023-06-15(6).7张利国,郑文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意涵的研究范式与关系重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意识理论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22(2):62-71.8人民网.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

28、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EB/OL.(2019-09-28)2023-07-29.https:/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10朱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性的现代性转化及发展J.民族研究,2021(3):23-38+139-140.11严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命脉与民族工作的方向:增进共同性J.西北民族研究,2021(4):12-15.12齐格蒙特 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9.13张利国,郑文婧.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理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8):36-44+182.14徐绍文,于海波.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进路 J.广西民族研究,2022(4):51-58.(责任编辑吴晓东)005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