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45.90KB ,
资源ID:4138173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1381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doc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我国早期奴隶社会的专制制度一.王位世袭制与内服外服制度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4)政治形式: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设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2“公天下”到“家天下”:来源:学.科.网夏以前,采用民主方式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商朝建立以后,王

2、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3夏商王权带有神秘色彩: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法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4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来源:夏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史称内服外服制度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一除外:除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二核心:将土地和人民分封三类人:授予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四等级: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森严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

3、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诉职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政体)5.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7.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的出现,标志着分封制的瓦解。三血缘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严格的大宗小宗体制(3)具体内

4、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4)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等级。3.特点: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4.实质: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5.作用:(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巩固和完善了分封制,把国与家密切结合(3)成为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影响深远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7.

5、维系:为了维系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重难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分封制宗法制主要目的保证周王室的强大,巩固周朝统治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核心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主要特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历史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但也埋下了诸侯割据混战的隐患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

6、影响联系1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2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典例一】(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典例二】(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秦

7、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基础1秦王统一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经过: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拓展疆土1)北方: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并修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2)南方:公元前214年,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统一岭南,在岭南置郡(桂林、象郡、南海),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3)西南: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3秦朝统一全国的历史

8、意义1)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2)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3)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二皇帝制的确立1目的: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他自称为始皇帝。2主要特征:皇权至高无上,高度集中(首要特征);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皇帝独尊。3内容:统治者尊号为皇帝,只有其一人可以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玺”。4评价:(1)积极方面:在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

9、来侵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皇帝制的发展形成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在中国历史上又起到了极大的消极作用。5地位与作用: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三官僚体制的形成1基础:战国官制2实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3内容:“三公九卿”制:(1)“三公”: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在秦朝时,太尉并无实权,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上。(2)“九卿”:丞相之下设置

10、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事务,是中国政府的职能部门。秦朝卿并非九个,只是习惯称九卿。4朝议制度: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里,对于军政大事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5意义:官僚政治结束了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健康发展。四郡县制的全部推行1推行原因:(1)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有俸禄而无封地。加强皇帝的控制权。(2)诸侯国拥有很强大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2出现:春秋时期

11、郡县就产生了。3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4地方官僚体制: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对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5意义: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实现了对地方政治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也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重难点二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地方官权利可世袭,有爵位与封地;有封地的行政权和土地管辖权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有俸禄,无封地,有行政权,无土地管辖权与中央关系诸侯是周

12、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共性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都在一定时期起过积极作用【典例一】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典例二】(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13、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来源:学。科。网Z。X。X。K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背景:刘邦布衣得天下,家族势力不强,并且错误的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2)影响:形成了汉朝斑马式的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3)改革:景帝时,武力解决七国之乱。汉武帝在此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

14、到加强。2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持续了一百多年,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1)军权的加强: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权加强: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权力的加强: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4)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地方权力过于弱化,形成三冗情况,人浮于事。4元朝行省制度确立:(1)背景:汲取北宋人浮于事的教训,并且有效控制统治,管理辽阔的疆域。(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

15、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缘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同时受到中央节制。 行省(10个) 陕西行省 甘肃行省 四川行省 辽阳行省等中央 (中书省直辖):腹里 (宣政院直辖):西藏 四川 青海部分地区(3)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1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严厉处置犯有过错的丞相,重用身边的侍从,

16、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朝政,形成“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相对应,进而削弱丞相权力。我们把这种制度称为中朝外朝制度。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三省”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2)“六部”的产生: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3宋元三省六部制的发展:(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

17、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2)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重难点一 君权和相权1产生原因:宰相、丞相既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朝廷中的总理大臣,由于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使君权与相权产生了矛盾。2相权削弱的过程:(1)西汉: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采取了削弱相权的措施,一方面频繁更换丞相;另一方面又组成“中朝”(“内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抗衡。(2)唐朝:唐代中央

18、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3)宋朝: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4)明朝:胡惟庸案后,宰相制度废除,君权相权矛盾就此消失重难点二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体制的演进(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分别是御史大夫和监御史。(2)西汉: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央: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19、(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元朝的御史台、明清的都察院等。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2评价: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及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典例一】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A秦御史大夫 B西汉刺史 C宋同平章事 D明布政使【典例二】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D三

20、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根本原因: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由来已久。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2直接原因:胡惟庸案3举措:1380年,明太祖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4结果: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代替宰相成为政府首脑,至此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基础: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3产生: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

21、阁大学士,入职宫内的文渊阁。内阁由此产生4发展:内阁在明朝后期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府时,大权尽归内阁。5性质:明朝内阁终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6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反而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三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清初,军国政要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对皇权造成制约。2基础: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

22、在宫内设立军机处。大臣只负责跪受笔录,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4性质:形式上始终属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军机大臣都是原官兼职,无品级,也无俸禄。5特点:军机大臣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决定,因而办事简单,迅速,机密。但是皇帝权力过大,决策上可能有所偏颇。6意义:提高了办事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重难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带来的影响1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合

23、。2消极作用:明清的统治者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这种绝对的君主专制条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绝对的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在思想上的控制也使得科学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典例一】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24、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D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重难点二 我国古代丞相制与内阁制的主要区别1基本性质不同:丞相制是中央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定的行政制度之一;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仅仅属于皇帝处理国政的咨询机构。2主要职责不同:丞相职责明确,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只能为皇帝决策提供咨询。3政治地位不同:丞相属于“百官之长”,位高权重,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内阁的权力不是来自其制度及职位,而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25、其地位缺乏稳定性,没有任何决策权,对皇权没有任何制约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丞相的作用是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权,但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内阁则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难以构成威胁。【典例一】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B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C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察举制:汉代选官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6、。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官用官均由品评官一人决定,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门第成为能否做官的唯一标准。三科举制:1确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发展:唐太宗时增加明经考试,武则天时增设武举和殿试,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从宋至元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明清时科举制度僵化,戊戌变法时期,科举制正式废除。3优势: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重难点一 对科举制的评价在隋唐时期,它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27、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且利于统治。从追求公平的角度看也有其合理性。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仅限于八股文,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束缚了思想,压制了创新,阻碍了社会进步。【典例一】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B. 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C. 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D. 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典例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