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选题1、()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爱情三角理论2、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外因。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A.宽大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4、()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A.维纳B.凯利C.罗森塔D.库利5、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A.权威性
2、B.相似性C.吸引力D.可信赖性6、心理学家雷维奇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种类型。A.5B.6C.7D.87、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内因。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8、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D.不明朗区9、“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会影响社会认知。A.经验B.需要C.价值观念D.情感状态10、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
3、易出偏差性11、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稳定的外因。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12、爱情三角理论由()提出的。A.伯克威茨B.李C.斯腾伯格D.鲁宾13、()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A.人际吸引B.利他行为C.攻击行为D.求助行为14、卡茨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功能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15、功能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由()于1960年提出的,另一种是由斯密斯等人于1956年提出的。A.海德B.卡茨C.费斯汀格D.谢里夫16、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A.海德B.凯尔曼C.谢里夫D.费斯廷格17、“行之于心
4、,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阶段。A.服从B.认同C.内化D.支持18、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和霍夫兰的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A.谢里夫B.卡茨C.史密斯D.费斯汀格19、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A.运气B.任务难度C.能力D.努力20、()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A.旁观者效应B.评价焦虑C.责任扩散D.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二、多选题1、人际关系的表现方式和表现途径有:A.个体的情感。 B.个体的愿望。C.个体的兴趣。 D.个体的生理。 E.个体的学识。 2、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中为对方付出的代价
5、有:A.花费时间B.增加责任C.影响情绪D.失去独立性E.丧失知识水平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主要有:A.责任推诿。 B.合理化。 C.压抑。 D.否认。 E.改变策略,再作尝试。 4、社会心理学家舒兹认为,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来加以解释。它们是:A.学习的需要。 B.包容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D.支配的需要。E.情感的需要。 5、人际关系的测定方法有:A.社会测量法。 B.自然测量法。 C.参照测量法。 D.社会距离尺度法。 E.问卷调查法。 6、自我报偿性的助人行为,是为了:A.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B.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 C.使自己感到有力量。 D.体
6、会到一种自我价值。 E.获得满足、骄傲、愉快等自我体验。 7、阻碍人际交往的主客观因素有:A.种族偏见。 B.教育程度。C.社会团体内成员的地位差别。 D.社会团体内的组织结构状况。 E.个人的人格特征。 8、我国社会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形成小团体的主要吸引力有:A.社会性吸引B.物质性吸引C.相似性吸引D.接近性吸引E.补偿性吸引9、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主要有:A.增加努力。 B.改变策略,再作尝试。 C.攻击行为。 D.倒退。 E.补偿。 10、人际交往空间的特点表现为:A.人际交往空间具有私有性。 B.人际交往空间具有伸缩性。 C.人际交往空间具有依存性。 D.人际交往空间具有隐蔽性。
7、 E.人际交往空间具有达意性。11、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A.接近性B.相似性C.互补性D.群众性E.广泛性12、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有:A.协调功能B.心理保健功能C.生理保健功能。D.社会发展动力功能E.心理发展动力功能13、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容包括:A.人的需要。 B.人的目标。 C.人的信念。 D.人的记忆。 E.人的无意识。 14、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A.挫折挑动。 B.侵犯线索的引发。 C.侵犯情绪的内在化。 D.个人特点。 E.当时的情境。 15、导致挫折产生的内部原因有:A.个体的生理原因。B.个体的经济原因。 C.个体的文化原因。
8、 D.个体的政治原因。 E.个体的心理原因。16、态度对个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有:A.休闲功能。 B.认知功能。 C.情绪功能。 D.动机功能。 E.创新功能。 17、人际交往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包括:A.(1) 交往双方运用的符号系统必须由双方各自赋予特定的含义。B.交往双方所运用的符号系统必须是彼此共同理解的。C.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 D.信息接受者要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E.信息接受者要作好生理上的准备。 18、与利他行为相近的名称有:A.亲社会行为。B.心理渲泄行为。 C.助人行为。 D.遵守纪律行为。 E.紧急回避行为。 19、态度构成的因素包括:A.文化。 B.认
9、知。 C.情感。 D.意向。 E.行动。 20、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有:A.本能论。B.唯实论。C.机械论。 D.动机论。 E.社会学习论。 21、社会支持能降低挫折对个体的打击作用。社会支持方式有:A.为支持对象提供实际帮助。 B.阻止支持对象任何方式的情绪发泄。 C.安慰支持对象情绪。 D.增进支持对象对生活的理解。 E.向支持对象提供积极的影响。 22、施瓦茨等人认为,利为行为的发生是由多个相继阶段组成的整个过程。这些相继阶段是注意阶段和:A.学习阶段。B.动机阶段。 C.评估阶段。 D.防卫阶段。E.发生阶段。 23、影响个体态度转变的个性特点主要是指个体的:A.自尊心。 B.
10、权威主义倾向。 C.智力。 D.体力。 E.需要。 24、影响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多方面内容,其中包括:A.人的同情心。B.人的情绪。 C.人的性别。 D.人的文化水平。 E.人的年龄。 25、社会心理学家霍尔通过长期研究,把人际距离分为:A.亲密距离。B.私人距离。C.社区距离。D.社会距离。 E.公共距离。 26、影响人际交往空间大小的诸因素中的“个体因素”表现为: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 C.个性差异。 D.心理健康状况。 E.个体需要。 27、推动和促进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有:A.说服宣传。 B.参加活动。 C.增强个性。 D.团体规定。 E.发展智力。 28、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主要有:A.攻击行为。 B.固执行为。 C.倒退。D.责任推诿。 E.逆反和厌世。 29、测定社会态度的主要方法包括:A.总加量表法。 B.总加量杯法。 C.前提推论法。 D.语义分析法。 E.生理反应法。 3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影响归因的重要方面还有:A.原因的倾向性。 B.原因的主体性。 C.原因的客体性。 D.原因的稳定因素。E.原因的不稳定因素。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