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诊病 诊病即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辩证 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 辩证就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的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望诊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望诊被列为四诊之首
2、 望诊包括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姿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舌诊(望舌体,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望小儿指纹五个部分全身望诊 一,望神 神是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神的主要内容1,神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2,气色;指人的周身皮肤和体表组织的色泽3,体态;指人的形体动态4,两目;目者,心之所使,故眼是心神的外在表现,也是脏腑精气汇聚之处望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明经皆上行与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
3、经分布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与面而走空窍。 前额 对应 首面 眉心之上 对应 咽喉 眉心 对应 肺 鼻根 对应 心 鼻柱 对应 肝胆 鼻准 对应 脾 鼻翼 对应 胃 颧下 对应 大肠 颊部下方 对应 肾 鼻梁旁上方 对应 小肠 人中 对应 膀胱,胞宫 左面颊 对应 肝 右面颊 对应 胆面部五色 白色;主虚证,寒症,脱血,夺气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2,面色珖(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珖白虚浮,则属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者,多属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多属脾胃气虚 2,面黄虚浮,属脾虚湿蕴 3,面目一身俱黄,为黄疸
4、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虚阳上泛 1.满面通红,属实热 2,午后两颧潮红,属阴虚,肺痨 青色:主寒症,疼痛,气滞,血瘀, 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属寒盛,痛剧 2,面色与口唇青紫。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淤阻,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3,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黑色:主肾虚,寒症,水饮,血瘀 1,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多属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望形体 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多属形气有余,是精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多属形盛气虚,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的表现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者,多属
5、阴气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危病表现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者,多属肺实气逆。 坐而喜俯,少言懒语,多属肺虚体弱 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清转侧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仰卧伸足,揭去衣被者,多属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属虚寒证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者,多属咳喘肺胀 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者,多属气血大虚目诊 古人将目之不同的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呲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如: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
6、呲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为脾 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 目呲 淡白,属血虚,失血眼袋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眼睛形态诊断 眼袋浮肿;脾湿 眼窝凹陷;多为伤精耗液或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属肺胀,痰浊阻肺,肺气不宣,或甲亢 针眼,眼丹;眼睑缘肿起如麦粒,红肿较轻,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热上攻与目所致 眼部动态诊断 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中毒, 瞳孔散大:一侧瞳孔散大,可见中风或颅脑外伤,或青光眼,双眼瞳孔扩大,多位肾精耗竭病人,属病危 瞪目直视;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 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 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 眼睑下垂:双
7、眼睑下垂,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眼睑下垂,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耳诊 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损 耳轮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耳轮青黑,多属阴寒内盛或有剧痛 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损 耳廓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耳阔皮肤甲错,血瘀日久 耳内流脓;多由肝胆湿热熏蒸所致 鼻诊 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胃气未伤 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损或失血 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 鼻端色清,多见阴寒腹痛病人 鼻端色微黑,常是肾虚寒水内停之象 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鼻端生红粉刺,多因肺,胃蕴热所致 鼻孔干燥,黑如烟煤,多属高热日久或阳毒热深 鼻翼煽动,多见肺热或哮喘病人,肺气不宣口唇诊断 唇色淡
8、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盛 唇红肿而干者,多属热极 口唇樱桃红者,多见煤气中毒 口唇青紫,多属血瘀证 口唇青黑,多属寒盛,痛极 口唇干裂,为津液已伤,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 口角流涎,小儿多属脾虚湿盛,大人多为中风 口腔糜烂,多由心脾积热上蒸牙齿,牙龈诊断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牙齿干燥,胃阴已伤 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已伤 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 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多为肾虚 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绝 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绝 睡中磨齿,多因胃热或虫积 咬牙磨牙,多因热盛动风 齿龈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齿龈红肿疼痛,多为
9、胃火亢盛 齿龈色淡,龈肉萎缩,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 齿缝出血,虫牙,兼见牙龈红肿疼痛,为胃火上延 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属脾虚,或肾阴虚,虚火上炎望痰涎 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寒邪伤阳或脾阳不足) 痰黄稠有块者,多属热痰(邪热犯肺) 痰少而粘,难于咳出,多属燥痰(阴虚或燥邪犯肺) 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属湿痰(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痰中带血,色鲜红,称为咳血(肺阴亏虚和肝火犯肺)舌诊 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病变 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 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 心火上炎,多出现舌尖红赤或破碎 舌深红有苔,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症,属热证
10、舌深红少苔或无苔,提示胃,肾阴伤或久病阴虚火旺 女性经期,部分人会出现舌尖部有明显红刺 肝胆气滞血瘀,常见舌侧出现紫色斑点或舌边青紫 脾胃运化失常,湿浊,痰饮,食滞停积中焦,多见舌中厚腻苔 久病及肾或肾精不足,可见舌根苔剥 阴寒内盛,阳气不宣,血脉淤滞,多表现为青紫舌或斑点舌 热毒炽盛,气血不畅多出现绛紫舌 肺失宣肃,肝失疏泄,气虚舌会泛现青紫或瘀斑 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多见阳虚阴盛,气血运化不畅 舌色紫暗或舌上有斑点,多为淤血内阻 舌色青为寒凝血瘀之重症,提示阴寒内盛,阳气受阻 青紫舌还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食物中毒 舌质坚敛苍老,多为实证 舌质浮胖娇嫩,多见虚证 舌色淡白,舌体胖大,多
11、为气虚,阳虚 舌胖大色红者,多为里热 舌体不胖而又齿痕,舌质嫩者多为气血两虚 舌肿胀,色绛红者,多见心脾热盛,外感湿热 舌体瘦薄,舌色淡白者,多见于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色绛红,舌干少苔或无苔,多见阴虚火旺 舌尖生点刺,多见心火旺 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舌色浅淡而有裂纹者,血虚 舌色红绛而有裂纹者,热盛伤津,阴津耗损所致 舌下络脉细,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或舌下络脉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装大小不等的淤血结节,都是血瘀之症 舌苔是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 薄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12、厚苔提示胃气有湿浊,邪气,内有痰湿,食积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主寒,主湿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阳气为阴邪所阻 糙苔,津液全无,多见热盛伤津之重症 糙苔,不干者,多为污秽(HUI)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细腻致密,主湿浊,痰饮,食积 苔质疏松,颗粒明显,为湿邪欲解的症象 舌苔如豆渣,多见胃气衰败,湿邪上泛之症 舌苔白厚腻者,多为湿浊内困或为痰饮内停,亦可见于食积 舌苔薄白而干,长见于风热表证 舌苔薄而滑,多为外感寒湿 薄黄苔,多见于风热表证, 舌苔黄而质腻,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等证 舌苔黄而粘腻,为湿浊与邪热胶结之象 舌苔黄而干燥,中有裂纹,或黄黑相兼,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舌苔
13、淡黄而润滑多津,多为阳虚寒湿之体汗液诊断 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常见于气虚,阳虚 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 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后汗出的称为战汗。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之危象。局部汗出诊断头汗;一是上焦热盛,迫津外泄,多见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二是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常见肢体困重,苔黄腻;三是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精随阳泄,常见头额冷汗不止,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是亡阳之象,四是在
14、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之时,而是阳气旺盛,热蒸于上。半身汗出;即身体一半汗出,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下半身,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因风痰或瘀痰,风湿之邪阻滞经络,气血失和所致手足心汗;一般为生理现象,如汗出过多,伴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多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连绵不绝,兼烦渴冷饮,尿赤便秘,多属阳明热盛;若汗出过多,伴头身困重,苔黄腻,多由中焦湿热郁蒸引起心胸汗;多见于虚证,如有神疲倦怠,纳呆失少,心悸失眠等证,多属心脾两虚;若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证,多属心肾不交疼痛 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 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 巅顶痛者,属厥阴经 头目胀痛,多见
15、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肚脐上痛属脾胃 肚脐下属肾脏,膀胱,大小肠,胞宫 肚脐两侧属足厥阴肝经 背痛;脊背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及项部,常属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所致;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致 腰痛;腰脊或腰骶疼痛,多属寒湿痹病,或淤血阻络,或由肾虚所致;腰痛以两侧为主,则多属肾虚;腰脊疼痛连及下肢,多属经络受阻;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则为带脉损伤四肢痛 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因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所致, 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不达四肢,而作痛 若独见足根或胫膝酸痛,多属肾虚,或老年体衰疼痛特点 胀痛:多为气滞,胸肋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气滞 头目胀痛,则多见于肝阳
16、上亢或肝火上炎 刺痛;是淤血致痛,刺痛以胸肋脘腹等处常见 走窜痛;多因气滞所致,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风湿痹病 冷痛;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因寒邪阻络所致,多属实证;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而致者属虚证 灼痛;常因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灼所致 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引起的:真心痛。寒邪内侵肠胃所致的脘腹痛头晕 头晕而胀,烦燥易怒,舌红,多为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每因烦怒加剧者,多为肝阳上亢 头晕面百,神疲体倦,舌淡,每因劳累加重者,多因气血亏虚,营血不能上荣,阳虚不能治阴,清阳之气不升 头晕切重,如物裹缠,胸闷呕
17、恶,舌苔白腻者,多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淤血阻滞,脉络不通 心悸:原因众多,如惊骇气乱,心神不安;营血亏虚,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心阳气虚,鼓博乏力;脾肾阳虚,心气凌心;心脉痹阻,血行不畅,均可引起心悸。 腹胀;喜按属虚,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拒按属实,多因食积肠胃,或实热内结,阻塞气机所致。 身重;大多与肺,脾二脏病变有关。风邪外袭,肺失宣降或脾气虚弱,失于健运,脾为湿困,阳气被阻;此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也有身重之感 麻木;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或湿痰淤血经络所致。 耳鸣;突发耳鸣,声大如蛙聒,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多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声音
18、细小,如问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多属虚证,常见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因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 目痒;目痒甚者,多属实证;如目痒如虫行,畏光流泪,并有灼热之感,是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若两目微痒而势缓,多属血虚,目失所养所致目痛;痛剧者,多属实证;痛微者,多属虚证。如目痛难忍,兼面红耳赤,口苦,烦躁易怒者,为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羞明眵多者,是风热之邪上行之象,多为爆发火眼;若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多因阴虚火旺所引起。嗜睡;多见于痰湿内盛,阳虚阴盛的病症;如困倦嗜睡,伴有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者,乃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若饭后嗜睡,兼有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多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所引起;若见精神极度疲惫,欲睡未睡,似睡而非睡者,系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故;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