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4 ,大小:187.51KB ,
资源ID:4125290      下载积分:1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1252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外国教育史笔记.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

1、第四章 外国古代教育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据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tablet writing)和文字,以后又演变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当时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泥板则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所以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一级是初

2、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出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公元三世纪以后,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败。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教育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种类更多一些,包括以下:宫廷学校(court school),所谓宫廷学校是指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 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分别被委任官职;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temple school),是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也为学术

3、中心;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department school),是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12年;文士学校(scribe school),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较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期限长短不一。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上,有关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及科学等。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文士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重视书写。在教学方法上,古代埃及学校惯用灌输和体罚。(三)古代印度的教育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6

4、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佛教教育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有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称为“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佛教的寺

5、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其次,受当时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教育只有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吸收奴隶主弟子,并按教育对象的门第、等级而被安排进入不同学校。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反应社会进步、人类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教 育结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适应不同统治阶级需要,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和强大的适应力。教育方法上简单、体罚盛行,以个别施教为主,尚未形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知

6、识的缺乏,为统治阶级所享有,故教师地位高,与古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鲜明对比。第四,尽管文明或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早衰或有过断层,源远而流不长,而唯一特殊的是中国文化,源远而又流长,古老而风韵长存。二、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地处内陆地区,与外界交往极不方便。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思八达不仅实行专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持久斗志的武士。为了保证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在斯巴达被

7、当作是国家的事业,并举有严格的国家性质,完全由国家控制。整个斯巴达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检查合格的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第二个阶段是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并在家里接受教育,具体由母亲负责,主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为7岁以后打下基础。地三个阶段是公共教育,它可以分为718岁和1820岁两个时期。从718岁,男女儿童分别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具体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教育方法主要是实践练习。从1820岁,青年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

8、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青年要参加“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外出对奴隶进行突然袭击。从这一段教育来看,他们不重视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养。斯巴达教育是片面的、野蛮的,但是又是成功的,因为他培养出来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战士,能够为城邦英勇作战,甚至牺牲在战场上。2雅典教育 雅典三面临海,逐渐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城邦,与此同时,它也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典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人。整个雅典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7岁前,儿童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子女出生后也受体

9、格检查,有其父检查,随后是抚养和教育,主要是在身体、道德、智力、审美等方面打下基础。第二阶段是文发学校和琴弦学校教育。7岁后,除女孩在家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入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学习。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文法学校教读、写、算,琴弦学校教弹奏、唱歌、朗诵等。儿童上学和放学均有“赎身奴隶”担任的“教仆”陪伴,成为儿童的“指导者”。第三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13岁后,儿童进入私人开办的体操学校学习。主要由教师指导练习体育运动,具体内容除“五项竞技”外,还增加了游泳。15岁左右完成体操学校学习后,大部分儿童的教育也就终止了。第四阶段是体育馆教育。15岁左右,少数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10、的显贵家族家庭子弟进入由国家开办的体育馆继续学习。除学习“五项竞技”和游泳外,还要学习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以及“三艺”(文法、修辞、逻辑)等。第五阶段是军事训练团教育。到18岁时,完成体育馆学习的青年进入国家设立的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还要参加伦理谈话以及政治和道德的问题辩论,并宣誓效忠雅典城邦。20岁结束军事训练团教育时,举行一定的仪式,授予公民称号。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明显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二)古典时代的教育1“智者”的教育活动 所谓“智者”(sophists),原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

11、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四处游荡,积极参加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代表人物如普罗太格拉、高尔基亚等。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或学术团体,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见解,他们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他们的出现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表明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由于职业教师的出现,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逐步规范化,有利于教育的进步,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思想才真正成型。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唯一的条件,不

12、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流动。第二,智者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需要,开始研究与辩论、演讲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由此而确定。第三,他们最关心道德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的教育。“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三)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在希腊化时期,希腊的学校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

13、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变化。在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校通常多注重以德语、智育、 美育和体育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而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也逐渐消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2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同时,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3在希腊化时期,古代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还出现了由芝诺开办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学校和伊壁鸠鲁开办的哲学学校,

14、公元前200年前后,上述四所学校合并为雅典大学,成为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也开始侧重于修辞学的教学,逐步走向形式主义。(四)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2德育论与智育论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

15、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3“苏格拉底方法”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间的对话的方法,一般成为“苏格拉底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

16、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五)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习即回忆” 这一提法受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相信轮回说和灵魂转世说,同时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实例中即现象世界中不能获得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认识,追求

17、共相、本质。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他说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事物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务,才能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认识只不过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回忆是对苏格拉底“一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一,儿童的早期教育。他主张对儿童从小讲故事和进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的内容要经过检查。还要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他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是他从小养

18、成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他还主张在早期教育中,“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在儿童早期教育中,他十分重视理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使理性在人的灵魂中起主导作用,将欲望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使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第二,哲学王的培养和教育。他认为,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在儿童10岁时,除学习认字、阅读和道德教育外,还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筛选,被选出的青年要将学过的课程加以综合,看其是否具有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再对这一部分人进行筛选考核,选出的人再学习5年的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

19、中锻炼。50岁时,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成绩突出者接受做后的考验,成为哲学王,从事国家事务管理工作并继续研究哲学。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有一些积极因素,如注重早期教育;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主张男女教育平等等。但也存在过分强调一致性,轻视变革,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六)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 他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分为两种部分。所以人的灵魂有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

20、理性。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并存,人就成为人。他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在于,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能够领导和控制欲望,若不能,则沦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2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之为人有三个因素。“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首先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身心必定有某些特性。但在出生时有些品质虽有而无用,因为他们可以为习惯所改变,还有些禀赋天然的有待于习惯使之变好或变坏。重视人的天性

21、,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领导,人就能成为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个要素中,教育具有特殊作用。他的这三个因素的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以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于自然教育(天性),而亚里士多德则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 三、古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分为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和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 这一时期,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平民和贵族成为罗马公民,具有政治权利,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发达,同时战争

22、频繁,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17岁的儿童主要由母亲抚养和教育。从7岁起,女孩在家里跟母亲学习跟主妇有关的内容,男孩716岁跟父亲进行作为农民军人的实际教育,同时学习读、写、算知识,16岁即成为罗马公民。(2)共和后期的教育。也称为希腊罗马时期,这是对外战争扩大,工商业达到一定的发展,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处于不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在罗马社会,不仅一些职能部门使用希腊语和拉丁语,也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和双语教育: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在罗马共和后期,已经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

23、学校系统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这一时期罗马教育的特点是:在教育目的上,把培养雄辩家改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在学校管理上,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利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在教师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把教师由原来的私人聘用改为有国家委派。这一时期,罗马的各级学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等学校没有得到国家重视,教学重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对文法的分析上;中等教育变化不大;高等教育受政治影响较大,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学习内容也走向形式主义。但这是,罗马也出现了教授法律、医学和哲学的专门学校。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24、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代表作论雄辩家,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具有的品质。他指出,雄辩家应是一个就目前的任 何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谨慎的进行讲演的人。雄辩 家应有广博的知识,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雄辩家的培养应把联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常用的练习方法是模拟演说、写作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书中,他提出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第一,论教育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

25、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他还论述了学前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第二,论教学 在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

26、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 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论解释圣经,为基督教奠定理论根据。他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所依剧的权威之一。在忏悔录里,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源于他的宗教哲学,认为上帝可以通过万物存在而认识,知识、理性只能服从于信仰。由于这种认识论,导致在知识论上,认为如果知识不能为宗教服务,则不仅无用,而且有余的看法。从而使中世纪教会学校教育脱离实际,轻视实用知识,要求各种学科宗旨要绝对服从圣

27、经。他还根据圣经,进行思辨演绎,提出“原罪论”,这种理论对后世、对教育产生极坏的影响;他还提出“禁欲主义”,是他“原罪论”的派生物,节制情欲,在以后中世纪各级教会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伦理学中保留了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认为富人、穷人都可以得救。总之,他创立的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为基督教哲学开创了新的纪元,他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四、西欧中世纪教育(一)基督教教育1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中期以前,在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教会占据了垄断地位。除了教会学校外,几乎没有任何世俗学校教育,整个西欧处于“黑暗时代”。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

28、质。教会学校分为三类:一是修道院学校。这种教会学校设立于修道院。其目的是培养自幼入院准备将来充当神职人员的“圣童”;后来,他也接纳将来不准备从事神职活动的儿童。前者称为“内学”,后者称为“外学”。教育的内容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教读、写、算、音乐和宗教知识,有些学校除此之外还教“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少数学校教“七艺”(“三艺”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艺”),但是,神学是最高的王冠。到公元9世纪时,几乎西欧所有的修道院都设立了学校。二是主教学校。这种教会学校设在天主教所在地。与修道院相比,其性质和组织相似,但是学校设施更好、水平更整齐,其中个别主教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大学。三是堂区学校。这

29、种教会学校设在教士所在的村庄。其数量很多,但规模小、设施极为简陋,仅是教诵读祈祷文和歌唱赞美诗。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神学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宗教,设定了一个绝对的、完善的、超越的神,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确定一个超越性的信仰权威,要人们敬畏与信仰,通过“原罪”理论,引发人们对自我乃至人性的否定与反思,对上帝恩典的信仰与追求及对精神生活和社会教化的强烈关注。在儿童观上,以“原罪论”为基础,严格控制儿童欲望,加强对儿童的约束和惩戒,戒尺和棍棒是不可缺的,将儿童看成是上帝的产物,忽视儿童自身的主体存在,束缚儿童健康积极自主发展。在知识观上,以神学为最高学问,任何世俗学问都服从于上帝的学说

30、,神学为最高目的,科学要服从神学。在目的论上,教育只是基督教传播教义、争取信徒的途径。在信仰者眼中,对人的教育过程就是使人摆脱尘世困扰,逐渐从俗世挣脱出来的过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进入绝对真理的世界,成为具有纯粹信仰的人。(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 8世纪以后,随着封建制发展和王权巩固,封建主之间产生了分野,于是有别于教会学校的、满足世俗封建主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构开始出现,主要是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宫廷教育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理曼大帝时,以阿尔琴为宫廷学校校长的宫廷学校。宫廷学校学习科目和当时的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教学方

31、法也才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因此,世俗官吏教育有深厚的宗教色彩。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勇英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7、8岁以后为礼仪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的贵族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

32、、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以医学著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著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著

33、称)。按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中世纪大学分文、医、法、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迁校自由、颁发教师许可证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一些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1、12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又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

34、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城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

35、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些职业训练的性质。总之,这一学校是适应生产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这一学校的出现,对处于萌芽阶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庭的教育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的国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为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庭帝国。西罗马灭亡后,拜占庭又存在了1000年,直到1453年灭于奥斯曼帝国。拜占庭由于在封建化过程中始终

36、存在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且有比较繁荣的城市和工商业,又继承和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所以他的世俗教育很发达,世俗教育主要有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和宫廷教育。与西欧不同,在拜占庭,教会是受皇帝控制,但也拥有各种特权,拜占庭的教会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修道院学校,一种是主教学校。 (二)阿拉伯的教育 67世纪,阿拉伯的氏族社会开始解体。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不久建立神权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以后,他的几任继承者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萨拉森帝国。10世纪初,帝国一分为三:黑衣大食、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存在多

37、种教育形式:昆它布(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学馆、清真寺、图书馆和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拜占庭的教育特点是:其一,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其二,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其三,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此外,在拜占庭教会,除主教外,所有教士均可以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总的来说,拜占庭教会教育起到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拜占庭与阿拉伯国家在文化教育上的起点不同,拜占庭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古罗马原有的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是他发展教育的最初基础。由于国内外的

38、复杂斗争和政治经济的演变,拜占庭发展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保存与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从而对东西欧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阿拉伯人的文化教育几乎是白手起家,由于实施开明的文教政策,广泛汲取被占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他们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五章 外国近代教育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为先导,继之以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这种文艺复兴迅速影响到教育界。人们从

39、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美好世界,对人文学科的狂热崇拜迅速蔓延到整个意大利,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一些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比如弗吉里奥的“通才教育”、他教育理论的实践者维多利诺的“快乐之家”(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于学习过程充满快乐,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等。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与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欧

40、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其二,因政治背景的不同,教育的功能亦旨趣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施以什么样的教育。但二者都以古典学科作为人文主义课程;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古典语言;早期人文主义者后来走向形式主义等。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其一,人本主义。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

41、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其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并非纯粹的“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其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看,都充满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其四,宗教性。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信仰上帝,虽然他们抨击天主教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也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宗教的陈腐专横。其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

42、君主、绅士等。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与落后性并存,尽管他还有不足之处,但他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垄断,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二)新教教育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路德重视教育,但那是出于与天主教争夺信徒的现实需要,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灵魂得救。路德同时还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目的,认为兴办学校不仅有益于教会,也有益于国家。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目的与路德的天职观念、政教分离思想是相通的。他提出两个原则对后来的教育影响甚大,其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其二是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政权,教会人员是国家的臣

43、民,并认为国家政权不仅应管理世俗事务,也应管理精神事务,这样,应由国家掌握教育事业,教育的管理权就完全归于世俗政权国家。认为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人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人人都应读圣经。这种平等的观念反映在教育上就意味着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他认为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与普及教育相联系,进而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他认为,对父母而言,使子女受教育是一种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对行政当局而言,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否则予以惩罚。但他并没有一贯的强调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以后又重视中等和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国家和教会的领袖,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

44、。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加尔文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他进而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是所有儿童都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这种教育具有双重性,首先是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是为了世俗利益。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中等教育方面,他注意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还重视法语教学,在古典语言教学中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在高等教育方面,1558年创办日内瓦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3英国国教派得教育主张 总体而言,英国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并不大,新教会还在行使与旧教会一样

45、的职责,国家还是象过去一样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偶尔对教材的作出规定。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育与宗教改革前的一样依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宗教改革后的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英语教学的加强,而古典语言在课程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17世纪以弥尔顿、洛克和夸美纽斯为代表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耶稣会与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耶稣会把办教育视为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

46、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耶稣会设立的学校通称为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拉丁语、希腊语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级部即哲学部和神学部属高等教育。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逆历史潮流,必定失败。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天主教会的抨击使天主教教育声明日下,而宗教改革给新教国家和地区的天主教与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天主教会的教产被没收,天主教会所办的学校尤其是中、初等学校,因失去财政支持而被迫关闭。总起来

47、看,随着新教的扩展,新教教育也随之扩展,天主教育处于守势。耶稣会的兴起才使这一局面得以改善。三、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的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在1833年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采取了不过问的态度,因此,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是由宗教慈善团体和慈善家个人捐助开办慈善学校,免费招收贫苦家庭儿童入学,并供应书籍,有的甚至是提供伙食、衣服和住宿。第一所慈善学校是1860年在伦敦开办的。在慈善学校中,“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海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团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慈善学校成为了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基础。为了解决教师贫乏问题,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导生制。它是由贝尔和兰卡斯特两人分别

48、在印度和英国伦敦提出的,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实施导生制时,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导生,然后再有他们把刚学到的内容教给其他学生。由于导生制具有节省师资、节省费用和扩大规模的优点,因此在当时英国受到了欢迎。这种教学制度后来流传到欧美其它国家,但是,随着师范学校制度的星期和发展,导生制也就逐渐趋于衰落。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场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也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由于星期日学校利用休息日把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到19世纪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